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局已定
可就在这是,睿宗又丢下一个重磅消息来,在场的诸位,一瞬间各个都像是打了鸡血似的,困倦一扫而空,精神的不得了。
所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满脸惊骇,满心惊疑,唯有睿宗和荀宏毅两人,稳如泰山,不为所动。
其中就属任定的心最不定了,什么?十万河东边军的精锐已经到了京畿之外,随时都快提防原先十四卫大军的防线。
河东道内,又有已经挑选出来的二十万大军已经踏入的关内道,不消两天的时间,就能抵达京畿,补充到先行到来的那十万人马之中。
新的十四卫大军,已重整一大半,接下来的后续人马,可慢慢补齐,河东道内,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他堂堂兵部左侍郎,居然事先半点动静都没得到,看看其他人的神情,估摸着和他一样。也就他的顶头上司,荀老尚书,神情淡然,明显是知情人之一,对上荀宏毅的眼神。
荀宏毅示意任定淡定,莫要失态,可荀宏毅压根淡定不下来呀,这让他怎么淡定得了?睿宗提出这件事的时候,试问在场的那一个,不是觉得重组十四卫,怎么的也得大半年的功夫?
那个不觉得可以慢慢来,里边可操作的会多得是,可眼下,忽然就被打了个措不及。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了,而且容不得他们废话。
谁敢废话一句,真当那先头赶到的十万河东边军精锐是吃素的?
“大哥也不知道?”李隆基与李成器声道,兄弟二人交头接耳,对于这件事,他也大为震惊,可看他这位大哥的反应,一点都不比他轻。
因此李隆基就很奇怪,河东道自父皇上位以来,就是一直交由大哥打理的,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大哥没有理由不知道。
而且这所有的事情,大哥都是第一受益人,是父皇和大哥早就商量好的才差不多,大哥这会儿又怎么会奇怪呢?
李成器皱着脸,给李隆基一个,老三你可冤枉死我了的神情来,凑到李隆基耳边嘀咕道:“这我是真不知道,别河东道的兵力调动了,就是十四卫换防的事儿,事先都没人给我漏过半点口风。
还有就是河南道那边的事儿,我也是听得迷迷糊糊,具体的一概不知,我这人闲下来就喜欢养养花,逗逗鸟,其他什么的,我是真头疼啊。”
兄弟二人交头接耳,别人出这样的话来,李隆基是万万不信的,可大哥出这样的话,李隆基没有理由不信。
句不管别人信不信的话,父皇要将皇位传给他这位大哥,李隆基半点意见都没有,而且话回来,当初若不是他这位大哥,百般推脱,死活不要,哪有他当太子的份儿。
睿宗做事儿,用得着和别人商量吗?不用,叫太平这些人来,不过是给他们听而已。此后一直留太平等人在宫中住了三天,在这三天里边,林松将陈玄礼的大军送出了潼关。
原十四卫剩下的八卫大军,离开的关内道,踏入河东,北河二道之内,从河东而来的三十万大军,替代了原本驻守京畿的十四卫大军,兵部完成了一次换血。
而那封早在三天前就送到勤政殿的八百里加急文书,也一直在睿宗的御案之上,压了三天。这三天,已经没人去关心这个问题了,兵部因为重组十四卫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哪有心思,理会其他?
而太平这边,已经默认陈楚歌和翠虹庄,一道被汪德容从地图上抹掉了,关心的一样是十四卫和兵部大换血的事情。
倒是太子却时不时的想起压在御案上的那封文书,想起那个处事不惊,胸有成竹的年轻人,好像世间就没那个年轻人做不成的事情。
那么这一次,他也一定不会死的吧?李隆基在心中默想,起来,那个年轻人在他身边时,他总会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
正想的出神,李成器忽然出现在李隆基身后,出声道:“在想那个陈楚歌?”
李隆基被打断思绪,笑了笑:“知我者,大哥也!”
“他挺有意思的。”李成器回想起上次和陈楚歌在家中相见时的情景,虽然当时有些不愉快。
“大哥不恨他吗?”李隆基意外道。
李成器耸耸肩膀:“他当时不也没将我砍了吗?他要是想杀我,那会儿有的是会,就当是不打不相识吧,那子是个人才。”
“谁不是呢?”
兄弟两人闲聊一阵之后,李成器忽然顿了一下,严肃道:“刚刚见到从勤政殿里出来的宫女,父皇打开了那道文书。”
李隆基神情一震,两人不约而同的看向勤政殿的方向。
何止那么一道加急文书,在这三天里,从南河道送往长安的加急文书都有一箩筐了,除了送到宫里来的,太平府上,东宫里,各处都积攒了一大堆,奈何各自的主子都在宫里,什么都不知道。
倒是太平和太子以及两丞相底下的人,以及六部要员比他们的主子先一步,知道了南河道上的大事。整个长安都因此变得暗流涌动,凡是得知内情的人,全都在煎熬当中度过了三天。
这些人无一不觉得,天要塌了,熬了三天之后,那些个暗流因为没有主导,反而渐渐平息下来。睿宗在这天放太平等人出宫,这天,宫中很平静,一切如常,长安在不平静之后,也变得很平静,东宫也是一样。
唯有太平府,一下子好像炸了锅一样,鸡犬不宁,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战战兢兢,无时不刻都感觉自己好像在鬼门关打转一样。
后来的长安坊市间有传言,太平公主那天回到府上,在愤恨的喊了一声:陈楚歌之后,吐血晕了过去。
之后,又有传言,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太平公主拖了一把长剑上了宫阙,奈何陈大将军已不再殿中,太平公主发疯似的一剑砍在了梁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