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次觉悟

A+A-

    “现在,前线的解放军战士正在流血奋战,我们酷一点、累一点算得了什么?我们再苦再累,也决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和敌人战斗。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我要到是,自己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解散!”

    大家纷纷散去,王德海对新来的谢晋元一招:“谢同志,你过来一下。”

    少年闻声来到队长面前。

    王德海:“谢,这是你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吧?你有什么感觉?”

    谢晋元:“听了队长的话,我感觉很激动。现在我们送军粮,将来解放了全中国,里面也有我们十一支队的功劳。”

    “很好。谢。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你的话表明你已经有了阶级觉悟。”王德海脸上露出笑容,表扬了他一句,然后问道:

    “谢,我看见刚才杜周生和孟山跟你一起。他们跟你了些什么?”

    少年点点头:“是的。我们是在一起了会儿话。他们也没有什么,他们只是告诉我,接下来路上会很累的。要我忍耐住。”

    “就这些?”王德海有点不相信。

    “大概就是这些吧。”少年回答道。

    少年并没有向队长汇报孟山和杜周生跟自己过的话。在他心里,这二人不管怎么,都是主动来和自己话的,不管他们的是什么,都是出于好意。另外,他下意识的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人家的好意。要是和队长一五一十的交代了人家跟自己的话,那不就等于是出卖了人家吗?

    但是,传统观念的熏陶下,他不能对别人撒谎。于是就有选择的了部分实话。

    显然王德海对谢晋元的话不太满意,不过也没有追根问底。他看了看少年,认真的道:

    “谢,你既然加入了送粮队,就应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只有这样,今后才能做出成绩。杜周生和孟山那两个人,觉悟不高,革命意志不坚定,有时候会一些牢骚话,你千万不要受他们的影响。”

    少年虽然也觉得那二人有点自来熟,跟自己初次见面就东西的,有些爱发牢骚,谁知道队长对这些,早就心知肚明。现在队长特地将自己留下来,跟自己这些话提醒自己,明显是对自己的好意,于是点点头:“队长,我知道了。我心里有主意,绝不会受他们影响的。”

    “那就好。明天开始,你就要正式加入队伍了。有什么困难吗?”王德海关心的问道。

    “没有困难。李文山大哥已经教会我怎么推车子了。”少年答道。

    “好。”王德海点点头,对少年的回答很满意。每个领导,都喜欢下人有不怕一切困难的态度。这也是许多人在领导面前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基础吧。

    他又深深的看了少年一眼,转身离开了。

    到了睡觉的时间了。大家纷纷打开随身铺盖卷,铺在地上。不多时,周围鼾声四起。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沉沉睡去,但是少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加入集体生活的新鲜感,犹如一顿大餐,让他陶醉。不过,很快,这种自我陶醉就被环境打败了。周围的鼾声、臭脚味和汗水酸味这些佐料,让大餐的味道变得不是那么美妙了。

    这样的氛围包围下,他十分不习惯。以前在家里的时候,不管再累,也一定要洗脸洗洗脚之后再睡觉。而且,自己和大哥睡一个炕,夜里很安静。不过伙子很快就自我开解了。他心想,这就是村里老人们的,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吧。

    第二天,送粮队伍照常启程。济南十一支队的百十个人,夹杂在数千人的支前队伍中,一点也不起眼。少年第一次加入这个车流中,心情无比振奋。他奋力推着独轮车,在车轱辘的震动声中,跟随队伍前行。三百斤的粮袋,他推起来也没有感觉很费力。

    走着走着,他就产生了一个错觉,仿佛车队变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洪流,自己融入进来,渺的个体消失了,变成这个洪流的一部分。洪流滚滚向前,步伐势不可挡。这种感觉,是谢晋元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在家里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参加过集体活动。除了布置交公粮的事情,村里也极少召开全村大会,也没有集中起来一起做什么事情。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对少年而言,家庭就是自己最大的集体,除了吃饭之外,这个四口之家的集体是各自分散的状态。大哥在城里做生意,母亲养鸡喂猪,妹妹帮助母亲打猪草,自己每天下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宛如一只朝生暮死的蝼蚁。

    少年的位置就跟着队长身后。他一边跟随的队伍赶路,心里一边感受这革命洪流的气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少年的思想觉悟有了升华,从一个农经济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成为大革命浪潮中的一个分子。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觉悟,奠定了他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基础。

    不知不觉的,已经走出几十里开外。少年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已经跟上了队伍的节奏了。忽然,队伍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儿?这个地方,荒郊野地,距离宿营地还有十几里,怎么就不走了?

    大家都觉得奇怪,队伍中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王德海作为队长,对大家道:“你们等一下,我去前边看看出来什么情况。”

    片刻之后,他回来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前面的桥断掉了。前面队伍正在蹚水过河探路。”

    大家闻言,听到是这么回事儿,都松口气,纷纷放下车子,趁这个会喘口气儿,歇一歇。谢晋元不明白,问道:“队长,桥断了,再修好不就行了?为什么要蹚水?”

    王德海对谢晋元很耐心的解释:“你不懂。修桥的事情,咱们民工队做不来的。没有人会修桥。即使有人会,也没有材料。再,修桥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咱们的任务是送粮,,会耽误送粮的。好了,你不要管别的,抓紧时间休息。待会儿还要出大力气呢。”

    出什么大力气?少年很快就知道了。不多时,就轮到十一支队过河了。他们来到岸边。谢晋元看见这条河不宽,不过是十几米的样子。水很浅,最深处也不过一尺左右,河底的鹅卵石清清楚楚。

    “大家卸车。两人一组。”王德海指挥大家将车子上的粮食卸下来,然后两个人一组,先将空车子抬过去,放到对岸的大路上。然后再把粮食一袋一袋背过去,再装到车子上。

    大家纷纷脱鞋挽裤腿,两个人一组,将车子全部抬过河,然后,返回来背粮食。

    谢晋元之前推着独轮车的时候,虽然觉得粮食很沉重,但是走动起来之后,就没有沉重的感觉了。但是现在要将一百多斤的粮食口袋背在身上过河,就觉得非常沉重了。再加上河底大大的鹅卵石,过河的道路坎坷不平,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万万不能让自己摔倒。

    这个时候,没有人去帮助别人,就连队长也不例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都要将自己的三百多斤粮食背过河,大家都是心翼翼背着自己的粮袋子,放到自己的车子上。没有人对少年伸出援。

    就这样,经过将近两个时折腾,百十辆车的送粮队终于恢复原状。王德海一挥:

    “出发!大家加把劲儿,今天天黑前,一定要赶到赵家庄。”

    赵家庄是第十一送粮队今天的宿营地。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天气已经立秋,虽然白天很热,夜里已经有些凉了。如果天黑前赶不到的话,大家就要露天宿营,万一受凉生病,就糟糕了。

    大家重新振作起精神来,跟着队长的脚步加快了速度。包着铁皮的木头车轱辘的震动声响成一片。终于在天色刚黑的时候,赶到了赵家庄。

    赵家庄的村长迎上来,跟王德海商议了一会儿之后,王德海将队伍分成几个部分,跟着赵家庄的人,分别到一些农户家安顿下来。

    吃过晚饭之后,谢晋元这才体会到孟山昨天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在白天赶路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休息下来,就觉得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沉重不堪。这还不算完,他的脚底板打了几个血泡,走起来疼的一瘸一拐的。

    杜周生看见谢这个样子,就去房东家找来一只木盆,烧了热水,好心的帮助少年洗了脚,然后用一根大针挑破血泡,再用布条包扎起来。然后安慰道:“谢,熬过头三天就好了。”

    让别帮助自己洗脚,这在少年还是头一回。他感激的对二人:“杜大哥,孟大哥,真谢谢你们了”

    看着龇牙咧嘴的谢晋元,杜周生安慰道:“谢,我们刚开始也是这个样子的,你一定要坚持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