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奋斗(52)

A+A-

    第九十章

    宋红米都收拾完已经快八点了。

    她有记时间,六点半下工,她大概七点到的宿舍。

    她差不多用了一个时才收拾立整。

    其实不只收拾,她还要打包行李。

    明天一早就要回家了,有些东西用不上了自然要带回去。

    比如撤下来的被单和一些旧棉花。

    拿回家还能再利用。

    还有一些书,专业书她是要留下来的,还有一些用不上的就要带回去了,放这太占地方。

    还有一些了的衣物和鞋子,可以给宋弟穿。

    现在衣服除了红色和带花的,其他的颜色几乎不分男女款。

    鞋子是她在黑市买的正宗千层底,可舒服了。

    还有蜡烛也带走,宿舍有电灯了,留两根蜡烛以备不时之需,其他的就拿回家。

    她也是很会过日子的,用不上的东西也都攒着呢。

    所以这次要带回去的东西真不少。

    “你这东西比我还多!”楚燕很是惊讶。

    “我念了三年书,都没往家里拿过。”宋红米指了指两个大包袱,“这些都是用不了的。我明日回家,就要带走了。”

    “你回家?不上工啦?”楚燕惊讶的不行。

    “我还没正式入厂呢,得回去办续,四天后上班。”五天她已经用了一天了。

    三人恍然。

    “那你可以睡个懒觉了。”楚燕一脸的羡慕。

    宋红米笑笑,没多做解释。

    她明天可是要早走,已经谈好牛车了,明天一大早就会来接她们。

    不过倒是可以在牛车上睡懒觉。

    她把帽子带着。

    到时候靠着包袱,将帽子盖上眼睛,就可以安稳的睡了。

    “楚燕姐,几点熄灯?”宋红米问了句。

    “九点。早上五点打铃起床,六点上班。”楚燕的很清楚。

    宋红米算了下,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半下班。

    刨去中午休息的一个半时,工作时间是十一个时。

    也对,现在应该也没八时工作制的规定。

    再,后世996也没遵守八时啊。

    好在她在办公室工作。

    会计这活儿都是月初、月末、年尾忙碌,其他的时间还好。

    特别她只是个刚入职的会计,不会交给她太多任务的。

    看来她得学会泡枸杞了。

    “红米,你是哪人啊?”吴晓敏随意的问道。

    “底下农村的。”宋红米也没想隐瞒。

    她又看到了三人眼神的怪异。

    “真不像!”楚燕总结了下。

    好似开玩笑的道,“我还没买表呢。”

    宋红米知道,她刚才看时间被看到了。

    其实她不是故意显摆的。

    但是看时间总不能藏着掖着吧。

    她索性就大大方方的了。

    宋红米半真半假的道,“我们家壮劳力多,村里土地多有副业,工分值钱,所以没那么穷。”

    三人相信了。

    因为宋红米的是真事,工分=粮食=钱。

    但是不同大队营收不一样,这工分自然也不一样。

    有的大队有副业,每年副业可以创造不菲的价值,这时候工分自然也就值钱了,一公分可以换一毛,一天挣十二个滿工分就是一块二,一个月三十多块钱,不比工人工资低。

    可是有的大队没钱,一公分也就半分钱一分钱,死干一天挣不到一毛钱,一年挣二三十块,大队也没钱给,还要打白条,这就很苦逼了。

    宋家大队不算顶穷,但也不富裕,地是很多的,但是没有副业,也就是大队没有钱,顶多粮食能多分一些,其余就没啥了。

    可是楚燕她们不知道啊。

    她们又不会实地考察。

    之后宋红米也问了三人不少厂子的信息。

    三人在不同的岗位,不过都算消息灵通的部门。

    所以她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宋红米也深知如何当个好听众,三人都很有谈性。

    这也让她更快的融入大家。

    “铃铃铃”电铃响了。

    “我去熄灯。”马霞已经站起来了,她是下铺,平日里也是她熄灯。

    宋红米麻溜的上了上铺,天头热,她没展开大厚被,她穿着新做的睡衣,长袖长裤的。

    搂着棉被睡就好了。

    就是期盼屋里的蚊子别欺生,别盯着她一个人咬。

    特别是别咬脸,她还要回家呢。

    这次怎么也算衣锦还乡呢。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睡着了。

    早上又是被铃声吵醒的。

    暖壶里有水,她不用排队打水,直接开始洗漱。

    速度很是不慢,惹得楚燕刮目相看。

    两个大包袱,马霞三人都帮忙了。

    两人拿一个,很是轻松。

    “谢谢姐姐们,柳宵哥会来接我,放这就成了。”宋红米指了指宿舍门边上,很显眼又不是挡别人。

    楚燕她们对于这个柳宵哥很是好奇,但是时间不允许她们磨蹭了,只能等以后了。

    因为行李多,差点没挤上牛车。

    她们也没提前包车,赶车师傅自然要拉别人。

    而且人还不少。

    宋红米觉得想睡觉怕是不成了。

    还要被不认识的婶子、大娘搭话。

    好几个都七转八拐和她俩攀上了亲戚。

    然后就是一顿问,问工作问工资,打听的那叫一个详细。

    宋红米心里那一点显摆的火苗被浇的一干二净。

    “进的是沈飞,刚进厂还不知道多少工资呢,厂子只要专科以上的毕业生。”宋红米不能一声不吭,所以回答的很是简洁。

    之后都是柳宵哥聊的。

    宋红米就那么睁大了眼开始跑神。

    这是她的神技,一般人可不会。

    “红米,咱们到家了。”

    因为不是包车,人家肯定不送门口了。

    不过离家已经很近了。

    正赶上下工。

    “俩大学生回来啦!”

    这一嗓子围上来不少人。

    宋红米对于村里人没有不耐烦,挨个叫人。

    这大部分都是实在亲戚,又看着她长大的。

    宋爹、宋母、宋大哥也被人叫过来了。

    “老闺女回来了!”宋母高兴坏了,将包袱拿了过来。“走走回家。”

    宋红米和柳宵这才突围。

    “宋二伯、二伯娘,我先回家了。”柳宵没想去红米家。

    “老大,你去送柳宵,那么大包袱呢。”宋母安排道。

    柳宵摇头拒绝,“不沉的。”

    不过却被宋大哥给抢过去了。

    柳宵只能无奈跟红米她们摆,快步跟上。

    “娘,包袱拿你那屋吧,都是我不用的,还有一些给你们的礼物,没我的。”宋红米让她直接拿后屋去。

    她只把装书的那个包袱扔炕上了。

    “你嫂子可勤快,这屋总给你收拾。”宋母道。

    “回头我好好谢谢嫂子。二哥回来了么?”宋红米刚才瞄了眼东屋,没人。

    “昨个走的,去填志愿了。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大学,可年纪这老大了,还念书。”宋母有些愁。

    “我二哥才二十,哪里就大了。”宋红米反驳道。

    宋母哼,“二十还不大,我二十你大哥都能打酱油了。”

    宋爹在后边笑呵呵听着,“红米,进了哪个单位?”

    他刚才也没听太清楚,什么飞的。

    “沈飞,造飞的。”够高大上吧。

    宋母倒吸口凉气,“就天上飞的那玩意?”

    宋红米点头,“对!”

    形容的很是贴切。

    “我闺女真厉害,还会造飞!”宋母一脸的兴奋。

    宋红米觉得宋爹宋母这是误会了,赶紧解释,“我只是在这个造飞的厂子做会计,跟造飞没啥太大关系,倒是柳宵哥会参与其中,但也只是一个部分。造飞特别特别的繁琐,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我们厂子好几千人呢,比咱大队人还多呢。”

    “哦。”宋母明显失望的语气。

    “娘,我都饿了,做啥好吃的?”宋红米赶紧转移话题。

    “家里有铁锅了,娘给你煎鸡蛋。”宋母拎着包袱风风火火走了。

    宋爹慢悠悠的,“那你现在是城市户口不?”

    “还不是,这次回来就是要迁户口,然后落到厂子里,就可以吃商品粮了。”宋红米解释道。

    宋爹高兴了,“咱们老宋家终于出了个真正城里人了。就是你爷见不着了。”

    老爷子去年冬天就没挺过去。

    宋红米安慰道,“回头我给我爷上坟,多给烧点纸,告诉他一声。”

    宋爹连连点头,“是该去上坟。”

    宋红米进了新房厨房,一眼就看到了大铁锅。

    今年各个大队陆续给发了铁锅兑换票。

    一家补偿一口铁锅。

    其实当年她家可不只收走一口铁锅。

    不过能得这么一口新锅,宋家也是满意的。

    老百姓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大嫂、二姐。”宋红米喊人。

    宋大姐去年今年春天出嫁的,嫁的是镇上派出所的公安。

    军队转业的,年纪已经二十八岁了。

    好在是个疼人的。

    她有和宋大姐通信,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她是幸福的。

    而且宋大姐不用在下地挣工分了,她仍然是农村户口,却可以花钱买人头粮。

    大姐夫工资不低,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

    何况宋大姐是个勤快的,在镇上养猪场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一个月也能挣十几块钱。

    在宋大姐出嫁的时候,她还送了一份大礼,一块红呢子,让她做嫁衣。

    可惜她没能亲眼见。

    那时候正是签约工作最后两个月的关键时期,老师是不允许请假的。

    她能在家待三天,也许可以见见大姐。

    “红米妹子回来啦,爹娘一直念叨你呢。”宋大嫂亲热的拉着宋红米的。

    “大嫂,肚子这么大,是不是快生了?”宋红米还伸心翼翼的摸摸,“他在动啊!”

    “下个月就该生了,都我养的好,爹娘舍得给我吃好东西,你又送回来好几罐子麦乳精,他补的好长的壮实。”宋大嫂一脸的母性光辉。

    宋红米有点尴尬,麦乳精她是给爹娘的,估计为了大孙子,爹娘都没舍得喝。

    作者有话要: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