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养小崽(18)

A+A-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宋红米带着俩崽玩泥巴。

    她把泥土活成泥,然后摔打成块,再分给俩崽捏形状。

    “我们今天要建设一个大城堡。我要开始了。”宋红米先弄了三面墙,然后再弄房顶。

    馒头捏了个有点畸形的狗狗。

    地瓜捏了个火柴人。

    宋红米拍叫好,“宝宝真胖胖!我们继续啊。”

    现在俩崽两周半了,都会话了。

    地瓜能三个字,馒头差点,还多是两个字。

    也都会走了,偶尔还能跑两步。

    自从她们到了新家,独门独院,院子还特别大,她就带着孩子向屋外发展。

    修了个沙坑,弄了个爬梯。

    俩孩都可喜欢玩了,爬梯有一米多高,爬的嗖嗖的,还能翻过去自己下来。

    她只教了三天,就都会了。

    这么强的运动神经也不知道随谁了。

    要知道这辈子,柳宵哥可是身体孱弱挂的,她也没多优秀。

    之后又做了个“玩具台”,她和孩子们在这里玩泥巴、叠折纸还有用蜡笔画画。

    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动、创造能力。

    效果也不错,虽然孩子们年纪还,协调能力差些,她们的作品有点一言难尽。

    但是她们专注,总是在进步。

    “好了,在宝宝们的帮助下,咱们的大城堡修建成功,鼓掌!”宋红米带头,俩的也跟着鼓掌。

    萌宝鼓掌都那么可爱,五个指头张的开开的,用肉肉的掌心鼓掌。

    “好,接下来去洗!”宋红米一牵着一个,往屋里走,“馒头,一会抹香皂么?”

    馒头点着脑袋,“抹。”

    地瓜跟着,“香香。”

    宋红米点头,“对,抹香皂香香。”

    “哪个是你们的盆?”宋红米让他们自己拿。

    俩的都认识,她再给添水,让她们自己洗。

    如何洗她自然教过多次。

    心、背、指头都要洗干净。

    然后用专用毛巾擦赶紧。

    这还不算完,还要抹雪花膏。

    不论是打开雪花膏盖还是抠雪花膏两人分,都是她们自己来,她在边上看着。

    她看着的原因是怕她们往嘴里塞。

    只要是香香的她们就想吃。

    即使啃知道雪花膏味道不咋地,还是控制不住。

    “好了,你们去看画报吧。”宋红米让他们上炕玩。

    拿出两本画册,现在年纪大了,已经懂得爱护图书了,不撕了。

    又拿出盘子装了几块饼干。

    这时候的饼干绝对是奢侈品,包装都用的是铁盒子,一盒子饼干要十块来钱。

    就是家里没烤箱,要不然她自己就能做。

    “馒头,看着妹妹。”宋红米看着馒头点头了,摸摸俩崽的脸才去了西屋。

    那里是她的工作室。

    她要工作挣钱了。

    这个时代也是有零工的,一些大厂子有大订单得时候,自己职工完不成,招工还得养着,所以最划算就是外包。

    一些家庭妇女也急需这活儿来补贴家用。

    多是做一些工,比如糊纸壳、串门帘儿等等,都是按件计酬的,工资非常的低,辛辛苦苦一个月可能就挣十多块钱。

    她这活儿是给一家被褥成衣厂做裁剪。

    也是按件记筹的。

    不过她却不会整天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孩子了。

    所以每天做的数量有限,一个月连一块钱都挣不上,当然她做这个也不是为了挣钱。

    这话真不是装逼,本来这种工资就低,必须从早做到晚靠数量才能挣到点钱。

    她没那个时间,而且这活还是从别人里拿的,让人家又扣一层,她能挣到钱才怪了。

    她就是靠这个来磨练艺的。

    主要是家里的布都让她给做了,柳宵换了工作,布票就不那么好得了。

    她没天赋,再不以勤补拙,那才真完了呢。

    所以这工作很适合她。

    经过半个月的练习,她现在已经很敢下剪子了。

    她准备继续减下去,至于各种针法,她可以在一块破布上练习,白线用完了还可以拆下来接着用,环保还节省。

    搬到新家这边儿还真没找到老裁缝,看来真老裁缝也不是哪儿都有的,但是这边儿很多妇女都要靠打零工来维持家庭,所以这边是很多厂子考虑外包的一个重要的地点,她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便宜!

    所以他能接到裁剪、缝纫的工作,也算是另外一种补充了。

    其实苏老太太在基础这块该交的已经交给她了,毕竟基础又玩不出花来。

    也许她这几年大量的练习可能比找一个师傅带着更好。

    等到她想学刺绣或者其他女红艺了,到时候再找一位师傅也来得及。

    最重要的是可能是她心态比较好吧,毕竟也三世为人了,非常能稳得住,再加上老公能挣钱,里有金条,不愁吃喝,所以她可以学个十几二十年。

    慢慢来,不带怕的。

    当然她这种心态称不上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嘛。

    嗖嗖嗖!

    宋红米下剪如有神,一口气儿剪了一匹布,然后将各种布块卷在一起,回头人家要检查的。

    她去东屋看了眼时间,顺便瞅瞅俩崽,已经十点五十了,该做饭了,一会孩他爹要下班了。

    这个床厂很是袖珍,她去看过,一排六间平房,没有工人宿舍,也没有食堂。

    好在工人都是附近居民,有房子可住。

    自然也都是回家吃饭。

    没有食堂可以打菜了,她们只能自力更生。

    好在孩子们大了,基本可以撒了。

    不过也有一点好处,想吃什么就做什么。

    没人再会盯着了。

    之前她又卖了一个五十克的金条,资金充足着呢。

    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上。

    而且柳宵也很累,本来底子就不咋滴,她可怕给累垮了。

    隔三差五给熬鸡汤,那些人参都让她们给吃光了。

    她正准备让人帮忙再买些呢。

    想要管理好一家厂子,特别是这种亏损的,当然是不想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下,其实挺难的。

    她是看着柳宵一天从早忙到晚。

    最开始一个月,中午都不一定回来,她偶尔还要去送饭。

    现在情况好一些了,可以按时下班了。

    他们研发的新产品——自行车车链子已经生产出来了。

    产品质量过硬,很受欢迎。

    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产品从设计到出品,也不是一拍脑门就成的。

    需要制作模具,需要改造床,需要增加工人的熟练度,要不然产品都是瑕疵,也没人敢要。

    柳宵现在是领导,其实就是一线工人,还要做监管,自然是不轻松。

    但是挣了钱就好了。

    厂子挣钱,工人福利就起来了,自然积极性就出来了。

    何况厂子做大,很多工人子女还可以入场做工人,这更是颗美味的“大萝卜”。

    宋红米想到柳宵能把厂子管理好,但是没想到成效会如此之快。

    才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

    看来一个人优秀,真的是处处优秀。

    现在这个优秀的男人完全属于她。

    宋红米脑子里胡乱想着,上动作不慢。

    主食蒸米饭,孩子们大了,不用特意熬米粥了,她们可以吃大米饭了,只不过需要多加些水,让米饭粘稠一些,虽然这样有些影响口感,但也是有好处的,比较养胃,何况还有孩子。

    其实还是她懒,不愿意分开弄。

    菜是昨天买的三条鲫鱼,做鲫鱼豆腐土豆条。

    再煎三个大葱鸡蛋。

    最后是一盘蒜泥拌野菜,野菜是她早上和孩子们一起挖的。

    她这时间掐的太好了,她刚要摆桌子,柳宵就回来了。

    他在屋外洗了,进来就主动帮忙摆放碗筷。

    俩崽有专门的碗筷个勺子,她们都能自己吃饭了。

    最开始眼不够协调,饭能送鼻子上,现在筷子都能用的很好了。

    这个没有诀窍,就是不停的锻炼。

    最开始她也烦,都想放弃来着。

    因为她们自己吃,不但浪费,饭还弄的那都是,脸上、桌子上、炕上还有衣服上,都是饭粒污渍。

    收拾的时间比喂饭时间还多。

    但是知道没有过程就没有效果,只能咬牙挺着。

    俩崽还算聪明,进步很大。

    看到进步,就很有成就感,慢慢的就坚持下来了。

    现在俩孩子用她们专用的餐具可以和他们一起用餐了。

    她也很庆幸。

    庆幸坚持下来了。

    一家四口入座,柳宵和宋红米一人负责一个。

    负责弄鱼刺。

    可不敢让崽自己夹鱼。

    “老公,你看看这盘野菜有什么不同的?”宋红米让他猜。

    柳宵看向那盘野菜,“很嫩。”

    因为个头都不大,一看就知道刚冒头不久。

    “爹!”地瓜响亮的喊了声,“我的。”

    宋红米憋笑,地瓜这是着急了,没好。

    馒头也快速咽下嘴里的米饭,嚷着,“我!”

    不过柳宵已经理解了,“地瓜、馒头这么能干啊,真的太厉害了。那明天还和娘一起去采野菜好不好,保持三天,爹给买大白兔。”

    俩崽眼睛亮晶晶的。

    地瓜撅着嘴,“兔兔!兔兔!”

    馒头也急了,“要!”

    宋红米拧了下它大腿,“吃饭呢,你还招她们。”

    这下好了,心思都跑大白兔身上了。

    宋红米知道孩子不能吃太多糖,不别的,他们还没换牙呢,到时候一口大虫牙可怎么办。

    这牙真的是关系一辈子的大事,虽然家里不缺钱,但她几乎是不买糖的,买了也放在空间,他自己偷么吃。

    但是柳宵疼孩子,偶尔会偷摸给他们糖吃,但是这个偶尔真的很偶尔,半个月一个月的,所以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后来这家伙见她不反对,索性就摆明面上来了,拿着糖激励两个崽,或者他们扫地,甚至是洗自己的帕、袜子的时候,就奖励他们吃糖。

    宋红米觉得这种奖励可以加深他们对于劳动的印象,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所以也就同意了,只不过保持着一定的频率,一个月最多也就两回,再多就不允许了。

    可能因为次数太少,所以俩崽总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