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之小富即安(5)

A+A-

    第一百七十二章

    宋红米和柳宵换上了长衣长裤,一晃眼已经入秋了。

    两个多月,她们生意正经不错。

    还发展了两个固定供货的地方。

    一处是工地食堂,每天要五斤猪头肉和猪下水。

    还有一个是一个做黄金首饰的作坊,应该挺挣钱的,要不然也不会让她们天天送卤肉,每天三斤,有时候还会要几份菜。

    加上她们从来不缺斤少两,又讲卫生,戴帽子不用拿钱,摊子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了。

    现在每天卖卤肉的量已经多增加了一副下水。

    菜却是越来越少。

    “看来咱们得换个买卖了。”宋红米觉得她太想当然了。

    后世菜之所以那么欢迎,是因为社会快节奏,人们愿意多花点钱买成品,菜比较健康,又很美味,自然火爆。

    但是现在家家都有剩余劳动力,很多人都没有工作,他们买菜做饭是为了省钱,所以很少有人会花钱来买这种成品,因为不上算。

    卤肉不同,那是当肉菜买的,隔三差五总要吃顿肉的,观念不同,就导致了菜的失败。

    所以并不是后世好的东西,现在就能挣到钱,要因地因时分析。

    “你煎臭豆腐如何?”宋红米还记得大学那会,门口一排煎臭豆腐的,一块钱五块。

    好多学生排队买。

    “不行,不行,市场不合适卖这个。”宋红米很快又给否定了。

    柳宵也拖着下巴在思考,“要不试试糕点,你艺也是不错的。”

    “对啊,总要互相串门的,又不好空着,糕点就很应景了。”宋红米越想越觉得可行。

    之后就要考虑做哪种糕点了。

    其实她会做的有限,而且还不能挑太难做的。

    最好是能蒸的点心。

    她可不想还弄个烤炉。

    两人计划了两天,买了一些食材试做。

    最后定下做蒸糕类,比如红薯糕、糯米红豆糕、枣糕、南瓜糕等。

    宋红米改良了下糯米红豆糕。

    把它变成千层糕的样式,然后按斤卖。

    没想到很是受欢迎。

    卖糕点挣的钱居然快赶上卤肉了。

    特别是节日前后,买糕点的更多。

    她家的糕点很是新颖,就成了不少人的首选。

    这天晚上,夫妻俩检查完三个闺女的作业,看着她们洗漱、睡觉。

    她们没着急睡,在月底盘总账。

    管账这活儿肯定是宋红米的。

    “这个月挣了九百多,比上个月多挣了三百多,现在咱们里有两千二百多了。”

    看着钱一点点增加,绝对是件快乐的事儿。

    生意比预想的还要好。

    “嗯,咱们一直做到明年开春再回老家,然后直接去西安。”这是两人后来商量的。

    之前准备用两个月时间挣到超生罚款。

    然后就回老家的。

    可是如今火车不便宜,特别是还想买卧铺。

    而且回老家一趟,多少得带点礼物。

    一算下来,里钱还是紧紧巴巴。

    所以两人一合计,不如多做几个月。

    这样回头去西安,钱也能充裕一些。

    不过最迟不能超过五月,办好续,七月份三个孩子都要入学。

    该上一年级就上一年级,该念学前班就念学前班。

    现在三个孩子能数好几十个数,认识十二个颜色,还会一些简单汉字。

    比同龄孩子懂的多多了。

    “行。”宋红米不反对,“那被褥就对付一下,稍微添点棉花就差不多了。棉袄一人做一身新的。”

    因为棉袄到时候可以带走,棉被却不行。

    “你看着办,等咱们走之前,东西还能卖些钱。”当初的自行车让他改造成了三轮车,卖钱的话,少能卖个六七十块。

    “卖东西?”宋红米念叨着,突然有了灵感,“老公,也许咱们不只可以卖东西,还能卖技术。”

    春风吹大地,万物复苏。

    柳宵和宋红米还在老地方摆摊,不过旁边却支着一个大纸壳子,上面写着艺转让,包学会,学费一百块。

    所以今天围观的人格外多。

    有人真想学,也有人是凑热闹。

    宋红米和柳宵边卖货边解释。

    她们家一共两样艺,一种是卤肉一种是做糕点。

    艺如何,大家也吃了这么长时间了,心里也有数。

    她们要回老家,以后不回来了,所以才准备技术转让的。

    保证全无保留,包学会。

    “那要是只学一种呢?”有人问道。

    “学一种五十,别觉得不值得,等你们自己摆摊,就知道多挣钱了,我们是老家爹娘老了,才不得不回去的,也不愿意呢。”宋红米叹着气,装的挺像那么回事。

    “啥时候能学啊?”感兴趣的还挺多。

    “先报名,可以先教十块钱定金,下个月初一开学,名额有限,先到先得。不相信我们的,你们就等到月底再,不过丑话在前头,就我们两口子教,人太多肯定教不了,到时候报不上名,别叽歪。”她们倒是想多挣钱,可现实条件不允许啊,所以名额真有限,不是广告托词。

    “也不着急,大家回家商量商量。”柳宵扬声道。

    所以就别围着了,影响做生意了。

    可是这种新鲜事,怎么会不被围观呢。

    晚上回家嗓子都哑了,话多了。

    惹得三个闺女直心疼,都要哭了。

    宋红米和柳宵少不得又是一顿安抚。

    不过却没有和往常那样给她们读画报、教认字。

    嗓子真的是不舒服。

    宋红米找来纸笔开始写。

    柳宵探过脑袋去看,就看到纸上写着各种问答。

    全部是今天顾客问的问题。

    柳宵也明白了,他们老扯嗓子,嗓子要不要了。

    还是写纸上,让她们自己看去。

    不认识字,也有那热心人给念。

    他也找来纸笔,跟着红米一起写。

    两人一人写了七八页才停。

    觉得差不多够用了。

    结果一上午不到,十几张详细明纸就没了。

    下午趁着休息,又重新写的。

    这回看严了,没再全丢。

    后来干脆写个大的,然后贴纸壳上了。

    两人才消停,偶尔还是要解释两句的。

    几天后,有人陆续来报名。

    都是下午她们收摊,等在半路上的。

    宋红米很疑惑,难道是事前商量好的。

    不过还是麻利收定金,记好名字,还把身份证号给记下来了,这样就保证不会弄混淆了。

    “老公,你这些人怎么感觉跟做贼似的。”宋红米和柳宵吐槽。

    柳宵也被问乐了,“谁知道这是什么心理。”

    “男的都是学卤肉的,女的学糕点,这还分性别呢,暂时一个全学的都没有。”宋红米觉得这样挺好,女的最起码有一定的厨艺基础,学起来会快些。

    柳宵猜测,“一百块钱对于很多人来都是一笔大钱。”

    宋红米想想也是。

    甩甩本子,“人有些多啊,以后可能还会更多。”

    “反正到月底截止,其实卤肉好,把各种调料分量一,练习两回也就可以了,人多可以分批次,麻烦的是糕点。”这个他还帮不上什么忙。

    “糕点也不难,一通百通的事。”她很庆幸当初没选择太难的。

    到了月底,两人看着写满两张纸的报名,也是大感意外。

    最初觉得能有十几个人就不错了。

    刚挂出明那两天,问的特别多,她们就把这数量提高了。

    变成了二三十。

    结果现在学习卤肉的有32人,学习糕点的有2人。

    仍然没有一个是全学的。

    不过有一家子的,丈夫学卤肉,妻子学做糕点。

    因为地方有限,所以要分批次来。

    不过不用去找“学生”通知,好些人这几天一直在她们周围晃悠,还有上来帮忙的。

    宋红米开玩笑,这是怕他们跑了。

    两人把要学的都集中在一起,将学费收齐。

    这是重中之重。

    然后柳宵很是干脆的将卤肉配料表交给了他们。

    宋红米则让那些女的,明日带糯米粉、面粉和红豆去家里。

    人太多,她家里的原料也不够,只能让她们自带,当然做出来也归她们自己。

    她们也没什么不乐意的,即使心里不乐意,也不敢,怕宋红米不好好教。

    约定好了时间,双方就散了。

    柳宵和宋红米还是要去买猪下水。

    总不好让学卤肉的一人买一副下水,也没地方买啊,所以只能他们准备。

    “老公,三十多个,你能教的了么?”宋红米没想到学卤肉的那么多。

    “没问题,咱们正好要买两副下水,正好把他们分两次。”柳宵很是有信心,觉得问题不大。“你呢?家里案板不够吧?”

    “没事,回头和邻居借俩桌子,上面铺上塑料布就可以了。”宋红米早就想好办法了。“老公,那卤完的下水怎么办?让他们都吃了。”

    肯定要品尝一些的,但应该也吃不了多少。

    “卖啊,可不能浪费。”柳宵的理所当然。

    宋红米有些懵圈,“你有时间?”

    “我是打算分两批的,正好让另外一批替我卖,正好让他们知道这里的利润,省得不上心学。”柳宵扯了个坏笑,“不得咱家的车子、铁锅什么就有买主了。”

    “优秀!”宋红米觉得自家男人简直是老谋深算。

    走一步看三步。

    她就不行了,想不了那么长远。

    “对了,你别忘了教秦婶子。”宋红米提醒道。

    她们要带那么多人上门,自然是要经过房东同意的。

    两人商量是打算给钱的,十块,十五块,甚至二十都可以接受。

    毕竟要乱遭好些天,不是一天两天。

    可是秦婶子拒绝了,一毛钱不要。

    然后就提出来想学卤肉。

    “不会忘的,不过不着急,回头单独教她。”都是一群大老爷们,不太方便让秦婶子跟着挤。

    他准备他们临走再教,到时候卤两副下水带火车上去。

    他们可以吃,要是剩了带老家也算一份礼物。

    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