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上梁宴
阮思娇又,“咱们工厂建成,目前先上五条生产线,总共要招五十名工人。工厂招工不限制户口,但不提供住宿,凡是觉得自己能够安排好家里的农业生产,抽出时间的,都可以来报名!”
这一句,更是效果非凡。
不限制户口啊,那就是他们这些农村户口的,也能到厂里当职工了?
福利待遇先不,来上班的工资能不能跟国营大厂相提并论,大家都不在意。
眼下的农民,除了能做点生意的,也就是在土里刨食。
能有一份工作,能每个月领工资,这得让多少人激动?
他们也能当工人了呀!
阮思娇把要的话完,就拍了拍,“现在,大家入座吧!”
不光是帮忙建厂的人,村里的老老也被阮庆祥通知过,已经赶过来。
足足摆了三十多桌,阮思娇这一拨撒钱操作,真真是撒到大家的心坎里。
这比他们帮忙赶走蒋军的时候,阮思娇当场感谢效果还好。
不仅是红星村的人,就连来帮忙盖房子的附近几个村里的人都在想,往后谁要是敢欺负阮思娇,他们拼着命也得护住阮思娇。
这是他们十里铺的能人呐。
县里的夸富大会,能挤出时间的人都去看了。
就算没有挤到最前面的,事后也听了,十里铺的经济大改革,阮思娇是走在最前面的。
要没有像她这样的一批人,经济大改革不能成功,更不可能推广到全县。
不仅是养猪的受惠于阮思娇,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受惠于阮思娇。
现在谁家有个鸡蛋啥的,拿到集上去卖,再也没有人会把他们揪出来。
这顿饭,吃得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大白馒头配大肉菜,谁家不是过年才能吃到这样的饭食?
吃完饭,负责包桌的人迅速收拾走所有的家伙什儿。
参与盖房子的人都要立刻开工,就连午后休息都顾不上。
红星村的男女老少也不走,都要留下来给阮思娇帮忙。
他们不要报酬,就光阮思娇的,愿意招附近的人来工作,大家就都感激她呢。
阮思娇不会占这个便宜,而且八月份的天气,午后最热的时候几乎能把人热晕过去。
不管在场的人有多激动,阮思娇还是休息两个时,过三点再开工。
天黑的晚,八点钟天才麻黑,趁凉快干活,也不至于赶不上工期。
张满福这个外人也跟着吃了一顿大肉菜,感爱着人们的热情。
这个阮思娇,可真不是一般人啊。
阮思娇强制大家都去阴凉处休息了,张满福凑了上来。
“阮老板,我有个想法,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听听啊。”张满福脸上堆着笑着。
阮思娇看他,“什么想法?”
“就是你这个生产线,我觉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已经计算过,觉得把生产线做出来完全不是问题。你愿不愿意跟我合伙,咱们把这个生产线卖出去。”张满福把自己想好的辞拿出来。
张主任是想买阮思娇的生产线,张满福却是想跟阮思娇合作。
赚了钱大家一起分嘛。
张满福觉得,阮思娇想出来的这个生产线,那些厂子一定会喜欢。
而且张满福有一种直觉,阮思娇的脑子聪明着呢,她能想到的,绝地不止饲料厂的生产线,她能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更多。
原本一套生产饲料的设备,最起码也得三四十个人干活,才能运转起来。
可阮思娇的“自动化”,将工人压缩到了十个人。
张满福的算法挺好,四十个工人压缩到十个工人,生产成本立刻大大降低。
阮思娇却不觉得会这么容易。
“你有没有想过,工厂改进生产线,一下子要裁掉四分之三的工人,这些工人怎么办?换句话,工厂会裁减四分之三的员工吗?”阮思娇问。
这个问题把张满福问住了。
眼下都是国营厂,工人端的也都是铁饭碗,基本上进了一个单位,就是一辈子。
稍有能力点的,会往上爬。
但换工作单位,真的不大可能。
张满福有点迷茫,阮思娇也没有多,这事儿得让张满福自己想明白。
如果张满福自己都胡里胡涂,那他怎么去服工厂方面接受他们的改进方案。
阮思娇是要上学的,她自己里也已经有门店,又有这家饲料厂,肯定分不出更多的精力,去天南地北的跑业务。
看张满福半天也没理清头绪,阮思娇就又,“先组装咱们的器吧,咱们这边调试不好,哪还能给别人改生产线?”
弄传输带的材料被卸在阴凉处,建筑工人们不能顶着大太阳干活,张满福的工作却并不受影响。
做传输带其实也简单,只不过先前没有做过,所以一时想不到这块儿。
有阮思娇的指点,张满福做起传输带倒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皮带肯定没有现成的,张满福自己想的主意,把齿轮安装在电动上,传输带两头各装一个电,然后用链条连接。
做好架子,两头都固定上电,再把链条装好,一按电钮,两个电同时转动,链条就开始转动起来。
变速是已经计算好的,所以传输的速度并不快,工人能赶得上操作。
传输带是牛皮的,结实耐磨,固定在链条上,一个传输装置就做好了。
试验成功,张满福是有点得意的。
不过做好第一个传输带,天也快黑了。
盖房子的工人整理工具,下班。
阮思娇让张满福一起吃饭,晚饭是在阮思娇家吃的,离工厂很近。
张满福一下午都在忙,因为是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他半点也不敢分心,生怕弄错一点。
就这样,张满福还反工好几次。
可闲下来,张满福的脑子就不受控制,开始想阮思娇的话。
那些工厂会接受他改装生产线吗?
张满福觉得,这么好的生产线,很值得。
可阮思娇的问题也的确存在。
工厂里已经有工人了,工人数量跟器数量都是相对的。
突然要销减工人,而且还是减去一大部工人,厂子不可能把工人开除。
就为了想这些事,张满福一顿晚饭都没吃出味道,全程都在走神。
吃完饭,顾沉舟叫阮思娇出去走走。
“你跟张满福什么了?他下午做传输带的时候也没见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啊。”顾沉舟问。
阮思娇耸了耸肩膀,“他突发奇想,想把这种生产线推广到别的厂去,想跟我合伙开个厂子。”
“这要面临许多问题的。”顾沉舟。
顾沉舟也能看出问题,阮思娇更觉得自己想的没有错。
但顾沉舟又,“不过,还是有市场的,要不然张主任怎么那么热衷于打听我们的生产线怎么做?”
张主任还想把阮思娇改造生产线这个点子买下来呢。
张主任就是搞销售的,他看好的东西,必定是有市场的。
阮思娇觉得国营厂思维固化,都是定产定销,却忽略了市场是在进步的。
全国上下都在进步,国营厂肯定也要进步。
像王销售那样的,或者是像国营饭店、百货大楼营业员、班车售票员等等类似的,都要改。
不改变,就会被这个越来越进步的社会淘汰。
那些思维真的固化,不知道去改变的工厂,也会被慢慢淘汰。
要不然,九零年代之后,怎么会有那么多国营厂倒闭?
只是现在还远没有到他们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
人不被逼急了,会对改变持抵抗态度吧?
顾沉舟看阮思娇还是拿不准,他就又,“退一步,工厂是要扩大的吧?要扩大,是不是就要上新的生产线?就算他们不改变原有的生产线,但在购买新生产线的时候,会不会选择更好的?”
阮思娇想了想,点头,“有很大可能会。”
只是,他们不一定能接触到那些要上新生产线的工厂。
人家是大工厂,能看得上他们这个私营的厂做出来的东西吗?
顾沉舟倒是提了一个人,“张主任。”
阮思娇一下子就把这个人想起来,张主任是有能力的,思维也灵活。
还在沪市的时候,阮思娇就觉得张主任这个哪怕放在几十年后,也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能够在众多的销售里面脱颖而出。
反倒是现在,厂子定产定销,张主任能够发挥的空间极。
想明白这个关节,阮思娇脸上露出笑容。
“那我们等一等,看张满福能不能想通,毕竟这个厂是要由张满福来管理的。我能提供的,也只不过是一些点子而已。”阮思娇。
若是后续不给力,阮思娇就算能提供再多好点子也没用,张满福照样能把新建起来的厂子玩瘸。
接下来两天时间,工人们都加班加点,饲料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片的地坪打起来,工厂围墙迅速拔高,门卫室建好了,办公室那一排建好了
叶岁岁看着工地这边,阮思娇抽空回镇上,把店里的帐盘了。
这几个月来,阮思娇从鸡蛋糕店那边分到了一万五,粮油店最开始的时候给她赚了将近一万块。
跟叶岁岁合伙之后,粮油店和饲料店赚的钱两个人分,因为饲料店销售额节节攀升。
阮思娇也能分到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