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李昭惜的秘密
“你倒和我一样。”李昭惜看着她们玩的正热火朝天,便道:“不然我带你去我的院子瞧瞧,可好?”
“好啊。”
赵卫琳很自然地挽起她的,两人一起离开含微阁。
外面不知何时飘起了细雪,有丫鬟便要回去取伞,李昭惜却道:“不必,我们有斗篷。”
笼罩在雪中的李园有那么点江南庭院的意思,处处飘着幽静恬静的情韵。
赵卫琳只是听李昭惜过她家的院子如何如何,却从来没有来过,没想到第一回来便是用这种离奇的方式来的,搞的她一阵阵恍惚游离。
“宝珠妹妹你平时在家里都做什么?”李昭惜没话找话。
耍大刀,能砍死一条街。
“不过是在家做女红,我爹找了识字女先生,也会学着读女四书,再没什么了。”
李昭惜笑道:“那大家都一样,我们也是这样。看来大门户的女孩子都是一样的。”
“昭姐”
李昭惜心中又是一咯噔,听她幽幽道:“听你最爱香南山看桃花。”
“你怎么知道?”李昭惜脸色变了一变,“你是听下人的吧。”
她喜欢去香南山倒不是什么秘密的事,但是去看桃花却是她的秘密。因为香南山最著名的是蝴蝶泉和花海,独她喜欢蝴蝶泉附近的一片夹竹桃林。
赵卫琳没有答话,而是不咸不淡地道:“香南山离我家不远,指着往后走二里便是。”
李昭惜显然不满意这个答案,还想再问,但赵卫琳没有给她会。
很快李昭惜的院子到了,院内种着几株夹竹桃树,这个时候还只是还是枯枝,看着凄凄凉凉的。
和李昭惜的一样,她的闺阁是一个二层阁楼,她最喜欢的是靠在二楼美人靠上看窗外风景。
屋内陈设很是朴素,墨香徐徐,不像个闺阁少女的房间。
“昭姐果然是宁安出了名的才女,看你的房间以为见了哪个读书考科举少爷的房间。”赵卫琳道。
李昭惜笑着招呼她坐下,“瞧你的我怪高兴的,我若真能参加科举还好了。”
“以姐姐的才华,真能参加科举,那真搞不好弄回个状元当当。”
李昭惜以团扇掩面而笑,“喝茶吧,此茶是去年的梅间雪泡的,你且尝尝。”
“那我就不客气了。”赵卫琳爽快地喝了一口,连连叫好,赞不绝口。
与其为友这么多年,她喜欢听什么样喜欢什么样的人的话她还是知道的。
李昭惜看眼前这人觉得有一丝丝奇异的熟悉感,不是那种许久未见的熟悉之感,而是
不管怎样,两人聊的还算开心,这女孩很会聊天。
“姐。”一丫鬟走进来,笑盈盈道:“姐,夫人请您过去一下,是你家表姑来了,让您去见一眼。”
李昭惜站起身对赵卫琳道:“你先在这里呆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你去吧,我自己没问题。”
“好。”
李昭惜走后,赵卫琳闲来无事,便在屋子里溜达。
她知道李昭惜素来喜静,屋里的丫鬟很少,还都去领赏钱去了。
李昭惜的书房便在客厅的左侧,只用一个大花架子隔开,里面便是书房。
几上的书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毛笔,那砚台还是两人打赌输给她的上好砚台,她还没有用完。
书架上塞的满满登登的书,一点空隙都没有,里面不乏这家伙打赌下棋赢回来的孤本,这些东西价值连城。
她还记得这本韩愈的帖,可是被她骗去了才知道这本书的价值。
赵卫琳想起了往事倏然一笑,抽出那本书随翻了翻,不想一张纸掉落下来。她捡起来一看,却是一张画像。
画中的年轻男子侧身坐在长廊的凉凳上吹箫,只能看到一张不甚写实的侧脸,十张有霸占都是这种脸型。
她刚想将画像放回去,却突然停住了,不由蹙眉凝视。
这时屋外想起一串急促的脚步声,她赶紧将东西归位走了出来。
李昭惜回来的路上碰到自己院子里的丫鬟拿着赏钱欢天喜地地回来,赶忙回到屋内,瞧见那个女孩还在那里乖乖喝茶,不禁松了一口气。
“咱们走吧,快开席了。”
“好。”
赵卫琳与其携一起走出院子。
此时她心里做了一个决定——之前的计划全部按下不表,她不能将自己的秘密透漏给任何人。
那张画像里的人她认得,那是她的表哥王珏昱,也是她的青梅竹马,更是她的未婚夫。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没有和表哥结成这门婚事,而是和李昭惜成了亲。李昭惜因此来找她哭过好会,赌咒发誓半点不喜表哥,并打算以死拒婚。在她开解之后才委委屈屈地嫁了,倒像是她赵卫琳欠了她一个大人情一般。
可方才那画像却证明了她在谎,能让一个矜持淑女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寄情于画像之中,明她对表哥用情很深,所以她放到了最珍视的书卷中珍藏。以她谨慎的性子应该会好好藏好,赵卫琳猜测是刚画好的没来得及藏起来。
此事一出,赵卫琳是万不敢有冲动的想法了。
她没想到换了一个身份,竟然知道了了不得的秘密,真是造化弄人。
皇宫。
大年初二皇宫里比前日安静了许多,有得宠的妃嫔的娘娘进宫来相见,不得宠的嫔妃门庭冷落。
作为未嫁的公主自然是不用娘家来瞧,但是王家人还是在这一天进宫来看她。
宋骄阳最近梳理记忆发现王家并不只是公主外祖家这么简单,她和王柏山的孙子还有一个口头婚约。
这婚约是赵卫琳的母亲生前定的,当时他们一家身陷囹圄,为了女儿的未来她不得已做了个坏人,如果有一天女儿能出去,希望自己的外甥能娶她的女儿。王柏山自然是应下了,定的就是他最优秀的孙子王珏昱。
但只是口头,当时没有那个条件做正式定亲仪式。后来太子妃没等出来便死于产后大出血,没有会再张罗此事,而崇阳帝对这门亲事保留意见,只等孩子大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