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情定今生(16)

A+A-

    “你他卖官鬻爵,可有证据?”曾文观微微抬眉,瞄了一眼瞬间支吾不详的何靖,便心知他只是在激自己出山,却并没有掌握梁元道的任何实际马脚。面对学生过度外露的情绪与并不成熟的腕,曾文观暗暗叹了口气,将对方中的茶碗斟满道,“我老了,身子骨已经大不如前,如今只想寄情山水书案,与儿孙们共享天伦,朝堂之事,实在是力不能济喝完这碗,便早些回去吧。再晚些街上人多,被人瞧着你来见我,便再无起复之日了。”

    “老师!”何靖不顾中的茶碗微微烫,端起碗来向曾文观恳求道,“老师纵是不吝惜昔日生徒之情,也应该为天下学子们考虑考虑啊!明年是天子大寿,国中惯例会加开恩科,朝中传闻天子有意让那梁元道来主持春闱——倘若果真如此,那明年的恩科进士便会悉数归入其门下!何况此獠不仅有祸乱朝纲之心,还有秽污文脉之意:今年开年,他便向天子递了折子,是要主持重修国策大典,还先前的大典经策泥古不化,不适当今天子新政,应该推倒重修,以作天下革新之象,文明复萌之证,也让天下学子领悟到天子重整朝纲、归序八方的决心老师您听听,这都是些什么鬼话啊老师!”

    “砰!”听到这话,适才一直波澜不兴的曾文观忽然将中的茶碗砸在了脚下的青石板上,看着何靖冷声道,“你什么?他要重修国策大典?”

    “是,确有此事!”见曾文观发怒,何靖连忙就地跪下,低头继续补充道,“这便是今年开年之后,他向天子递交的首折——朝中对于此事原有争议,连同杨老太傅在内,均以为国策大典是皇家命脉,镇国之本,且重修此书费时费力,需占用大量饱学之士精研岁月,得不偿失然而那梁元道巧舌如簧,竟是动天子此为文运盛事,应该重修大典以为寿礼,以贺天子与太后无疆之寿天子已然首肯,如今那梁元道便在京中筹措人,准备重修国书如此亵渎经典之事,老师您岂能坐视不管啊!”

    “竟敢竟敢如此!”即便是在强行压抑着声调与情绪的状态下,曾文观的颔下白须还是在微微发抖。身为昔日宰相,他可以容忍被削夺官职,扫地出门;他可以容忍昔日门下四散,人情冷漠;但却决不能够容忍有人试图重修国策大典,将那些由他参与校注的经义文章从天下学子的视野中删去因为那才是他的骄傲,那才是他作为当今“天道学派”师表之首的绝对象征,那才是他不能被触碰的逆鳞。

    由先帝发起,无数天道学派博学之士共同编撰而成的“国策大典”,是一部涵盖了自这片土地有史以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典文章的国编类书。此书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认为是昆吾国文华之宝,是天下学子竞相研读的必修读物之一。而当年主持编修此书的,便是曾文观的恩师,也是当时的宰相。时任尚书省右仆射的曾文观,也有幸参与到此书的编修之中。

    师徒宰相,共修国书。如此便是曾文观一生的成就与荣耀。只要国策大典在,无论当朝宰相如何更迭,他依然还是天下学子心目中无可代替的文华领袖。可如今梁元道却把伸向了他最不愿被触碰的禁区,这是曾文观无论如何都无法隐忍不发的。

    “现如今,还与你有联系的昔日同僚,都有哪些人?”曾文观毕竟是在官场浮沉了大半辈子,仅仅一息之间,适才乍听得噩报的震怒与激动已然淡去。他将茶碗从何靖中接过,随将碗中的茶水泼到地上,沉声问道。

    “有,还有!”闻听曾文观话风有变,何靖忙将早已打探好的一系列名单匆匆报出,以供参详,“原先的保和殿学士裴章合,如今在四方馆内供职;通议大夫乔直松,被发落到閤门司还有给事中卢之麟,如今在北山道豫州司关府内做添差”

    “豫州?司关”曾文观闻言捋了捋颔下白须,垂眸低眉仿佛自言自语般道,“这个卢之麟倒是个堪用之人,只是豫州距离甚远,你有办法能把消息确保无疑地送到他上吗?”

    “只要老师有命,学生赴汤蹈火,也一定会想办法把消息平安送到!”何靖着一躬到底,向曾文观保证道。见学生如此承诺,曾文观抬头看了眼天色,对其嘱咐道,“今日有些晚了,你先回去,待到酉时末刻,再来找我我修书一封与你,你想办法将其妥善交到卢之麟中,他便知道该怎么做了。”

    “学生领命!”何靖着便再行一礼,这才匆匆退了下去见学生走远,曾文观叫来老仆,打扫了地上的陶器碎片,自己则踱回廊下,看着一对春燕于檐下衔泥筑巢,却丝毫未曾发现附近的一枝青竹上正盘着一条细蛇,冲着它们垂首以待

    檐下之蛇为保家神,这是东山道内乡野土人之间流传的俗信。曾文观并不相信这些淫祠邪,但也并不打算叫人来赶走那条蛇——他只是觉得这一幕似乎预示着一些什么寓意:梁元道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圆满达成为淳和帝与太后祝寿两项重任。而需祝寿,则必须天下太平。如今听闻西北边陲已有飞蝗出没,西境刚刚经历鬼戎重围;北疆尚且安定,则全赖设置于豫州境内的两国互市若是能找个由头将互市撤封,那么到了冬天,无处交易粮草的北狄自然会发生动乱。到那个时候,那个无根无底的梁元道又能凭什么本事,为天子之寿粉饰太平呢?

    想到这里,曾文观径直走向书房,展开纸墨,开始构思将交予卢之麟的书信而与此同时,一墙之隔的街道上,已经走出角门的何靖也偷偷放下衣袖,回眸看了一眼身后的院落——只是在这一瞥之间,何靖看似憨直的五官之间忽然便现出了一抹黠色:如其所料,曾文观一生最不容人诋攻的骨鲠,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执念与弱点,不过是“清名”二字而已。

    即便如今隐居乡野,但毕竟已是二朝重臣,前任宰相,如今全身而退,也未尝不是国中令人称羡的一世佳话何靖深知曾文观是真的对朝政心生倦怠,但他不比曾文观,他还正当壮年,并不能坦然接受自己今后便不受重用的现实——作为曾文观最得意也最亲熟的弟子之一,他的身上已经刻下了太多曾系烙印,不可能轻易改换门庭,因此只能想办法逼迫曾文观重出江湖,他才有重新起复,回归朝堂的可能。

    梁元道上折修书是真,但并非如何靖所言是推倒重修,不过是请了几名翰林学士,在原有的大典基础上增加一些今人注解及引申,最后再署名为当今天子督校即可。梁元道是同进士出身,不比正经二甲入榜的官员,故而一直对自己这一身份缺陷耿耿于怀。他向天子提议修书,不过是想要为自己争取一些文章声名,好冲淡些许同僚见对其出身的私下诟病而已,未曾想会被何靖拿来借题发挥,直接引起了曾文观的憎恶与行动。

    对于即将发生在北疆并影响到整个昆吾境内的未来浩劫,墙外的何靖与墙内的曾文观,此刻都并不十分在意——作为催发这场轩然大波的初始之风,他们只想着如何将这场波澜造的更大、更快一些如同在泥巢外垂涎燕卵的贪蛇,他们并未真正考虑过这场浩劫会给黎民苍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如今在他们的眼中,有些东西已然如障目之叶,让他们看不见芸芸众生,让他们看不见曾经坚持过的傲骨与理想,让他们看不见除了**与阴谋以外的其它事物。

    廊下飞檐的阴影之中,细蛇露出了森然的毒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