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篇 第21章:“伪”之辩(三)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即指世道的风气正在逐渐变坏,而人们的心思呢,也不再像古人那样淳朴、善良,而是充满了谲诈虚伪。
不得不,蒙仲这句话恰好又中庄子的心坎。
庄子为何竭力提倡使世道回到古代圣人的那个时代,甚至于劝导舍弃聪慧、心等多余的东西,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但回得去么?”蒙仲问庄子道。
庄子默然不语。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他的思想根本不足以动摇世俗。
就在庄子沉默之际,蒙仲心翼翼地道:“夫子,我以为这或许也是‘天意’?”
怎么?
庄子闻言看向蒙仲,想听听这名弟子对此又有什么见解。
见此,蒙仲斟酌了一下,道:“子认为,其中‘首恶’,在于私心、恒产。”
私心,顾名思义,而恒产,即是指属于个人的固定产业,比如财帛、田地等等。
在尧舜禹汤时期,恒产属于整个氏族或部落共有,男人耕地狩猎、女人务桑织布,整个世道很和谐。
然而一旦人有了私心,这种和谐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周王室奉行周礼,推行井田制,实则就是希望在君主制下,实现先古圣贤时期的和谐。p:在这里提一句,庄子抵制君主制,是抵制君主制下“多余”的那些礼数与刻意讲究的阶级区别,并不是抵制君王治民这个模式。
但是到了当代,井田制就基本瓦解了,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公田。
所谓公田,最早是周王室用来以身作则,以及要求诸侯以身作则,劝导天下国民勤奋务农的田地,这种公田的收成,会被用来祭祀先祖、神灵。
但在经过数代之后,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国诸侯,都已渐渐放弃了亲力耕种,而是改叫国民去耕种——而且还不给报酬。
此时的世人,已经有了私心,谁还会去干这种无利益的事?
于是乎时间一长,公田逐渐荒废,而诸侯与国民私自开垦,并未得到承认的私田,却是越来越多。
鲁国是第一个承认私田属于恒产这件事的,且鲁国也因为这件事而变得强盛。
其后,各诸侯纷纷效仿,使国家改革,承认土地属于个人(或氏族)恒产,从而使“同耕同食”的井田制被彻底瓦解,不劳者不得食的模式,转变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世人的私心由此迅速膨胀。
“孔子曾言,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一旦有私心,就会开始计较。而在井田之制下,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有的人勤奋踏实、有的人偷奸耍滑,可他们得到的,却是一样多。似这般‘不公’的制度,它能维持多久呢?因此学生以为,井田之制的瓦解是必然的,或是天道运作下的必然。”蒙仲正色道。
庄子闻言,遂提笔在一块竹简上写道:是故才要倡导世人摒弃成心。
蒙仲在看到那块竹牌后想了想道:“昔日,有二人前往齐国稷下学宫求学,其中有一人来自鲁国,因家中贫穷,是故每日都用咸菜、粥块充饥。而宋人家中殷富,每日酒菜不断。因二人平日里交好,某一日宋人见鲁人每日都食用咸菜、冷粥,便叫家仆准备了一篮酒菜,命其赠予鲁人。
鲁人感谢了宋人的好意,却婉言拒绝了那些酒菜。
当宋人询问他原因时,鲁人回答道:我因为从来没有吃过好的饭菜,是故每日还能咽的下咸菜、冷粥,若是我今日吃了你赠予的美味酒菜,明日之后我还咽的下这些咸菜、冷粥么?
夫子,先古圣贤治下的世民,还未经开化,是故人与人能和谐相处,人与禽兽亦能和谐相处,但当今世道,人心诡而多变,你希望世人摒弃成心,岂非是让那名鲁人在食用过美味饭菜后,又让他再次以咸菜、冷粥为食么?子认为,没有大毅力的人,是根本做不到。倘若人人都能做到,那岂非人人都是庄子?”
听了蒙仲的话,庄子闭着眼睛长长叹了口气。
虽然弟子在最后恭维了他一句,但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原因就在于这名弟子举的例子实在是太透彻了。
是的,人的本性是“得到”与“占有”,而不是“舍弃”与“付出”。
尝过美味佳肴的人,恐再也咽不下咸菜冷粥;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恐也再难舍弃权力;纵使是拥有“智慧”的贤者,他愿意舍弃自己的智慧么?
看到庄子叹息,蒙仲心翼翼地道:“我道家的思想,适用于先古时代,但恐怕不是很适合用在当代。”
听到这话,庄子睁开眼睛看了一眼蒙仲,抬起在一块竹牌上写道:昔日惠施亦曾因此笑我。
随后,庄子便在一册空的竹简上,写下了他与惠子间所发生的这件事——这也是庄子首次在梦中面前无意间展露他的人脉。
事情的起因,是魏王当时赏赐了惠施一些葫芦籽,惠施将这些葫芦籽种下,收获了一些大葫芦。
后来他见到庄子时,就借这些大葫芦来调侃庄子的思想,他曾将这些大葫芦制成舀水的容器,但葫芦壁太薄,承担不起自身(加上水)的重量,容易破碎;纵剖制成瓢,又嫌太大了,舀水舀酒舀汤都用不着那么大的瓢。他仔细想想,觉得这葫芦大虽大,但大而无用,于是就用锤子将其打碎丢掉了。
庄子一看就懂了:这是在讽刺我啊!
于是庄子也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家人,世世代代蹲在河边漂濯丝绵为业,因为学会了制作一种护肤的药膏,搽了药,就能不生冻疮。后来有客人来拜访这家人,出百金的高价来买制药的秘方。
宋人的全家都觉得,世世代代漂濯丝绵、辛苦一年才挣几金。现在卖掉药膏的秘方,一日就能赚到百金。于是他们就将秘方给卖了。
这位客人买得秘方以后,远游吴国,晋见吴君,取得信任。后来越国侵犯吴国,吴王派他带领军队参加冬季的水战,他下的士兵都搽了护肤的药膏,脚不生冻疮,因此大败越国军队。吴王酬谢他,赐于土地,封为侯爵。你看,同样的使不开裂,一个大用,惕土封侯,一个用,一辈子也免不了漂濯丝绵。p:这段典故来自庄子的逍遥游。
见庄子写完这则故事后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蒙仲愣了愣,不解地问道:“夫子是担心学生会因此觉得我道家思想无用么?相反学生认为,若儒家出君子,而我道家便出圣贤。”
儒家出君子、道家出圣贤?
庄子眨了眨眼睛,心中很是受用,不过他还是提笔在竹牌上写了几个字,来纠正蒙仲的法:道家无圣贤,唯有在野遗贤。
是的,跟标榜仁义、推崇圣人的儒家不同,道家讲究的是圣人无名,是故从来不推崇圣贤。
“夫子所言极是。”蒙仲拱了拱。
随后,师徒二人再次将话题兜回了儒家以及巧伪这两方面。
期间蒙仲对庄子道:“因旧日不可追,我道家思想恐难适用于当前这个世俗,而此时,儒家提倡‘礼制’,用‘礼制’来约束世人,学生以为,亦有可取之处。昔日伯乐驯马,因马王桀骜不驯,是故其余马群亦不屈服。当时有二人给伯乐献计,一人道,在马群面前将马王杀死,群马就会畏惧,乖乖顺从。而另一人则道,只要给马王强行套上枷锁,时日一长,马王与群马就会顺从。夫子以为,是杀掉马王好,还是给群马套上枷锁好?”
庄子深深看了一眼蒙仲,他当然蒙仲这则寓言暗指的就是法家与儒家。
从本心来,他当然觉得释放马群最好——这即是道家思想,但在“道家不适用于当前世道”的情况下,单单就法家与儒家相比较,庄子不得不承认,还是儒家的礼治更好一些。
毕竟,别看法家与儒家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但法家的本质是胁迫、是震慑,是使人畏惧,而儒家的礼治,无非就是用仁义礼德来约束世人——一个是被杀掉,一个是被抹去棱角,若在这两者当中选,庄子也只能选择儒家了。
当晚,庄伯得知今日庄子与蒙仲在正屋内辩论,便在服侍庄子时笑着问道:“夫子,您觉得蒙仲此子如何?”
庄子沉思了片刻,提笔在竹牌上写道:甚为睿智,非比寻常。
见庄子竟然给予蒙仲如此高的评价,庄伯感到颇为惊异,惊异之余,他便他将这几日打听到的有关于蒙仲的事,通通告诉了庄子。
比如蒙仲生时便有异相,不哭不闹,异于常人。
再比如,蒙仲在其蒙氏族内的乡塾学习时,就颇为好学,年纪就已经将论语读完了。
听到这里,庄子恍然大悟:我这子对儒家思想怎么那么了解。
想到这里,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尽管今日通过与蒙仲的交流,使庄子不得不承认,儒家的“巧伪”可能也有其可取之处,但他还是本能地抵制儒家。
但问题是,如今除了道家思想外,就属儒家思想对蒙仲的影响最大,这让庄子有点担忧。
若是他庄周尽心尽力,最后却教出一个儒家弟子,那岂不是叫世人笑掉大牙?
想来想去,庄周决定教蒙仲除道家以外其他学派的知识,希望以此淡化蒙仲对儒家的好感。
可是,该教哪家的学术呢?
捋了捋髯须,庄子心中有了主意。
名家!
即教他挚友惠施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