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没好报

A+A-

    好心没好报

    先关照别人的自尊,才能使安慰到位

    王得了肾炎,只好离开大学教室住到病房里。身体不舒服是当然的,同时他的心情也很糟——他家在农村,很穷。他一向努力奋斗,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但是刚上大学不久就得了这个病,将来身体能恢复吗?大学能读下去吗?治病花的钱怎么办?那可能需要很多钱吧?病房里没有谁可以和他聊天,没有谁能听他诉烦恼,他盼着能有个同学来看看他。

    正在这时,他同宿舍的同学张来看他了。

    张里拿着一束花,脸上满是关切:“王,我来看你来了,怎么样,好一点了吗?”

    张来的时候正好,正在对方需要友情最迫切的时候。

    “好了一点,”王,“不过听这种病很难彻底治好。严重的以后要失明,甚至会死人。”

    王急不可耐地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焦虑,一是因为他的话憋了太久,二是因为对张来看他很感激,因而一下子敞开心扉。如果张懂王的心理,应该先耐心听王接着他的心事,最好用“意译法”,用自己的话重复王的意思,比如这么:“你担心这病难治是吧?”这样王就会感觉到张在关心他,在听他,会充分地把自己的忧虑表达出来,但是张没有这样做。

    “没有的事,”张急忙打断王的话,“现代医学这么发达,肾炎算得了什么!很容易好,你不要瞎想。”

    王没有回答。

    “不要想悲观的一面,想想好的一面。你得病了还可以多休息休息,我们现在学得苦着呢,咱们工科第一年课太多了。”

    希望对方想法乐观些是对的,但是这样却达不到效果。后面一段话更起不到安慰作用,反而让病人觉得你在风凉话,站着话不腰疼。要是感冒发烧的病不上课或许还可以称作因病得闲,可这是大病啊!王心里不禁生起怨气,但是他总不能对一个来探自己病的人发火吧,于是他只好沉默。他脸上没有一开始的兴奋了,变得毫无表情。

    “休学一年对你不一定是坏事,”张接着,他没有注意到王的情绪变化,“上中学留一级是耻辱,上大学晚一年毕业根本没什么,因为病嘛,也不丢脸。也许晚一年毕业还更好呢。以前我哥就是晚了一年毕业,结果他毕业时就业形势特别好,他找的单位比上一年毕业的同学都好。”

    “晚一年毕业晚一年挣钱。”王反驳。

    王反驳也是出于发泄心里的不满的目的,但是也无意中流露出了缺钱的焦虑。

    “一年才赚多少钱呀!”张顺口。

    “你们城里人不在乎,我们穷农民把一点钱都当一回事呢。”

    王的话表示出了他的极度不满,对方不把钱当回事的态度激起了他的自卑。自卑如烈火燃烧着他,比病痛难受一百倍。他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话正是他对付难忍的自卑的心理策略——既然我不可避免地要被侮辱,还不如我自己侮辱自己。

    张这时才感到王的情绪不对劲,知道自己错了话,但是又不知该如何挽回。在伤及别人自尊心时,必须极为心地处理,否则后果很严重。如果你有错,就应该诚恳地道歉;如果出于误会,也要及时澄清;如果完全是对方过敏,你可以不客气地指出来。比如“穷没什么可耻自卑的,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应该挺起腰杆做人”等。但是,最关键的是,事先要注意,对方在哪一方面较自卑,注意不要伤及对方的自尊心。例如,想接济一下穷朋友,不妨以请他帮忙给亲戚做家教等方式,让对方拿钱时比较安心。

    有一个外国故事。

    在经济衰退期间,有个失业者到一家想讨一顿饭。这个失业者的自尊这时当然很受挫了,而那家的主人对他:“我正需要一个人帮我把这堆柴放到另一边去呢。”于是失业者高兴地帮了对方的忙,并心安理得地吃了一顿饭——那一家人就是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不幸的是,张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只想到:“我怎么忘了,对农村学生来钱很重要,我这种不在乎钱的口气太有优越感了。”于是他忙解释:“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大家都是好朋友,是同学,如果你有困难,大家也会帮助你的”他想:“我也可以送你一笔钱,我们家很有钱。”但是他发现王的表情更不对了,及时把这句话咽了下去。

    我们可以想象王当时的心情,他咬紧牙,一句话也不。

    张又了一些话,但是王还是一声不吭。最后张问:“你是不是累了?”

    王点点头。

    “那你休息吧,”张如释重负,“我回头再来看你。”走出医院,张感叹:“我对人一片好心,怎么得不到回报呢?”他不知道,人光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