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2 董卓西迁
洛阳祈年殿,公卿百官济济一堂,9岁的皇帝刘协坐在帝位上,默默地打量着众人,一言不发。
右侧设了一张虎皮大椅,上面正坐着一个彪形大汉。此人身体肥胖魁梧,黑黢黢的宽脸膛上,满面横肉,浓重的眉毛与须頾俱已黑白掺杂,一双金魚眼,眼泡鼓出,凶光四射,令人不寒而栗。他就是当今天下最有权威的重臣董卓。
董卓,字仲颖,陕西临洮人。他的父亲董君雅曾做过县尉,算是文官武职。但董卓不想走这种读经书入学堂,经推举而做官的仕途。他认为乱世当以武立身,以武取富贵。仗着自己力大善射,能左右开弓,于是纠集了一帮不法少年舞枪弄棒,呼朋交友。
董卓为人看似粗猛,其实狡猾多谋。西北地区风俗尚武,又是羌、回等彪悍的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董卓就在这种环境中培养了一身江湖侠气。
有一次,董卓为了招待一些豪侠朋友,不顾家境不堪,竟杀了自家的耕牛来款待。须知古时一头耕牛不但是最值钱的私人家产,而且是国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根据法律不可私自宰牛,违者是要受处罚的。
于是董卓豪放仗义之名传遍了当地。很快,他被凉州太守段颎看中,招揽入军,成了一员正规边防部队的低级军官。从此,董卓借着镇压黄巾军,讨伐韩遂等当地割据武装等战功,开始起家。
使董卓能够跃上政坛的转折点是,段颎推荐他到洛阳,在袁隗司徒府任司徒掾(处长),成为了高干候选梯队的一员。袁氏故吏遍天下,投靠袁家就意味着官运亨通。果然,董卓外放后先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东中郎将等高官大官,再到前将军这样顶级武官的高位。
他身在地方,心念京都。十常侍之乱真是天赐良,偏偏何进这草包又出这笨招,招地方军阀入京,董卓乘进军雒阳(曹丕立国,改称洛阳),很快把持了朝政。
董卓进京时,只有区区3000余步骑。他耍了个花招,每隔四五天,就令部队悄悄于夜间出城,躲藏在附近山野,到天亮又扬旗敲鼓地回城。官民都以为凉州的援军一批批到了!兼并何进、丁原的部众后,势力急剧膨胀的董卓就任有职有权的太尉。京城已无能与之抗衡者。
董卓自任相国后空出太尉一职给司徒黄婉,司空杨彪接任了司徒,光禄寺卿荀爽接任司空。这些赫赫有名的三公皆不过是装点朝廷门面的摆设,一切朝政大权都在董卓掌控中。
此际,高踞金殿之上的董卓张眼望去,左侧是一排雄豪的武将:依次是李傕,郭汜,张济,范倜,李蒙,王芳,胡轸,徐荣,张辽等人,一个个昂首挺胸,气势压人。
董卓的凉州军已经发展成体系庞大的军事组织,总兵力达0万,这些人自然都是他的的心腹大将,是他争夺天下的资本。
董卓满意的点点头,又把目光投向右侧的文臣。除了杨彪等三公,还有主动前来投靠的尚书周毖、郑泰,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等。这些人平时为董卓出主意,议朝政,给董卓和他清一色的凉州武将们,带来了治理国事的方便。董卓哪里知道,这些人竟是汉家的忠臣,袁氏家族的死党?他们利用董卓收买人心,招揽人才的心理,推荐了蔡邕等许多天下名士,入朝做官。
董卓因政治上粗俗无知,十分信任他们,居然听信他们的忽悠,解除了对反对派的通缉令。封逃出京城的袁绍为渤海郡太守,袁术为后将军,韩馥、一孔伷等人任州郡长官。就这样,董卓为自己的掘墓人大开了方便之门。
董卓沉声道:
“关东诸郡起兵数十万,气势汹汹,诚为大患!诸贼都是我亲自为之加官进爵,如今却忘恩负义,反噬于我,实在可恨!为社稷平安计,老夫决计将京都西迁至长安,以避其锋芒。诸位公卿意下如何?”
司徒杨彪与司空荀爽异口同声,连叫:
“不可!不可!洛阳乃千年帝都,一旦轻弃,势必天下大乱,请相国三思!”
董卓鼻子里哼了一声:
“老夫是给你们面子,与尔等知会一声,哪里是和你们商议?”
杨彪等与他争执起来,董卓一意孤行,蛮横地驳回他们的建议。最后勃然大怒,当场罢了杨彪、荀爽的官职,改以赵谦为太尉,王允为司徒,将杨彪等赶出朝堂。
董卓干脆不理文臣,转向武将,令他们发表意见,如何对付讨董大军。
这些人都是赳赳武将,战场玩命的角色,没一个会玩政治。到打仗,一个个口出狂言:
“此等地方草军,怎敌我凉州雄师?相国一声令下,我等便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董卓哈哈大笑。一味逞强,崇拜武力的他十分赞许。
智囊李儒头脑清醒,建议道:“山东诸军倘齐心来攻洛阳,事情就危急了。但现在他们大多深沟高垒,采取守势,不敢主动出击,可见其心虚。正是我军各个击破的良!”
董卓喜道:“此乃天助我也!”回顾诸将道:
“徐荣,今命你为讨逆军都督,李蒙为副将,率5万军即日出征。尔等务要灭贼凶焰,以慰吾心!”
队列里一员大将,黄面黑须,虎步熊躯,大踏步走出,抱拳作揖道:“末将愿为相国分忧!”
这正是河东猛将,老于军伍、有勇有谋的中郎将徐荣。
董卓笑着点点头,又回头转向身后侍立的一员高大挺拔、英姿勃勃的青年将领,
“我儿奉先勇冠三军,且去助徐将军一臂之力如何?倘得奉先亲临,战关东诸贼必定如同赶羊群一般!哈哈哈!”
吕布、李蒙都出班领命,与徐荣一起,大踏步地走了。
此年2月,董卓命令放弃京城,迁都长安。临走,为了掩盖真相,命骑兵出动做作一番。
正值民间集社,祭拜土地神,雒阳街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董军骑兵突然冲来,举刀狂砍。
百姓猝不及防,真是飞来横禍!成年男子一个个被砍下头颅,系在马鞍下、车辕上,街衢上血流满地,断肢残骸,狼藉一片。年轻妇女则全部被掠走。
兵士们大声呼叫,称打败了贼军,斩获众多!首级堆积如山,在城中当街焚烧,恶臭传出数里,久久不散。
凉州兵士似大群强盗,四处搜罗财宝。将雒阳贵戚富豪,不问青红皂白大批捕杀,没收家产。
董卓又令部将挖掘雒阳附近历朝帝王陵,以及百官公卿豪富的坟墓。
凡厚葬的人家可倒了霉,不但陪葬珍宝全部被盗,而且死去的亲人尸骸散乱,墓茔残破。董卓还想动汉武帝茂陵的脑筋,但因陵墓高大,仓促无法下。
董卓唤来司隶校尉宣璠,
“山东诸贼都是草冦,不足为虑,只有袁绍与孙坚,是我心头大患。袁绍叔父袁隗乃太尉,门生故吏遍布朝中,倘若里应外合就麻烦了你替我除了此害!”
宣璠领命,径将袁家阖府大300余口,包括袁绍母亲与姐妹,甚至不懂人事的婴儿,全部在街市上斩杀。
董卓又与部下商量对付孙坚:“这子有股戆劲,勇猛无比,而且有计谋,能用人。听他是春秋兵法家孙武的后代。岁就敢独自赶散海贼,杀死贼首胡玉。岁就当了郡司马。助朱儁讨黄巾军时,宛城一战,奋勇向前第一个登城先入。后来又任为长沙太守,剿灭反贼区星,平定地方
“这些倒也罢了。可气的是,当年车骑将军张温讨伐韩遂、边章,吾奉命助之,与其意见不合,当时任行军司马的孙坚子,竟力请诛杀老子!这可是孤的仇人哪!”
亲信将领李傕出主意:
“孙坚勇而刚,不必与他硬拼,相国可以与之结成儿女亲家,招揽他为太师所用。”
董卓犹豫片刻,认为可以一试,即派李傕去游。却被孙坚痛骂一番,赶了回来。
董卓得到了无数的珍宝财物,于是胁迫汉献帝,西迁长安。
临行,董卓一声令下:
“把洛阳给我烧了,不留一点财富给贼军!送一个废墟给他们!”
洛阳城内与近边,两百里地的居民数百万人口,被迫随着汉献帝车驾迁走。
一时车流滚滚,拥挤不堪,百姓如同牛羊一般被驱赶。喝斥声,鞭打声,泣哭声,不绝于耳。一路之上,马踩车碾,自相践踏,因病因饿,被抢被害,不知有多多少少男女百姓冤死!积尸盈路,鲜血漂物,真是一幅惨绝人间的地狱图景!
一把大火,熊熊燃烧,将雒阳及附近宫室民宅焚烧一空,200里内,几乎成为无人区。雒阳,这个自东周以来,闻名天下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巍峨的帝京,就这样毁在巨憝董卓里,成了瓦砾场!
曾经一度得到董卓信任的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几番谏言反对迁都,引得董卓大怒,先前因他们推荐的韩馥、孔伷、张邈等人全部“反叛”,董卓已经怀疑他们有所串联,恨上加恨,便将两人斩首。同伙何颙被捉,自杀于狱中。另一个名士华歆逃出洛阳,流亡江湖。于是众臣再不敢谏,迁都便成了定局。
90年3月末,汉献帝车驾由一部董军护卫,进入了长安。董卓则暂留雒阳城外兵营里,指挥与讨伐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