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董卓伏诛

A+A-

    2董卓伏诛

    初平三年4月辛巳(23日)。

    董卓得到宣召,献帝病初愈,欲大会群臣,有大事颁告。

    董卓问前来传旨的李肃:“可知是什么事情么?”

    李肃拱恭敬的答道:

    “皇帝道太师功德巍巍,可上追周公与姜尚,要尊奉太师为'尚父'呢”。

    董卓大喜:

    “我早有此意,却被蔡邕、荀爽这帮老糊涂劝阻,坏了好事此乃上苍之意呀!”

    于是穿戴齐整,坐上驷马车出发。浩浩荡荡的车队,前有仪仗开道,鼓乐喧天,后有甲士护卫,刀枪森严。车旁吕布与李肃等骑马簇拥而行,威仪就如天子出巡一般。

    车队到了北掖门,董卓见百官齐集恭候,文武分立两排,纷纷躬身行礼。不禁得意非凡,坐在车上眉开眼笑,颔首道:“众位免礼吧!”

    却见司徒王允一身戎装,站在丹墀之上,一脸严肃,也不打招呼。

    董卓皱了皱浓眉,正要指责他无礼,忽见王允“噌”地一声拔出宝剑,朝他一指,大声喊道:

    “来人哪,诛杀逆贼!”

    车左李肃应声而出,一矛刺向董卓胸膛,不料,矛尖反弹出来!原来董卓严防刺客,出门必穿一件又薄又密的精巧铠甲,外罩金袍官服。

    董卓又惊又怒,嚯地探身,伸出巨爪就来抓李肃:

    “狗贼竟敢杀我?”

    李肃知董卓身壮力大,被他抓住可没好果子吃,匆忙又擎矛一刺,扎在董卓右臂上,董卓左抓住矛杆拔出,大力一推,竟将李肃推倒在地,自已也用力过猛,身子一歪,从车上栽倒地面!

    董卓口中大叫道:

    “我儿奉先何在?快快救我!”

    吕布从车右转出,左将一张黄色绢帛一扬:

    “吾奉诏讨贼!”

    右执戟一刺,又准又狠,扎中董卓咽喉。

    董卓躺在血泊中挣扎,喃喃道:“没想到老子竟死在这狗崽子里!”

    李肃气哼哼地拔出宝剑,上前割下董卓首级。

    董卓的主簿(秘书长)田仪,与两个胆大的家奴奔上前来,吕布在马上连挥三戟,将3人刺死。

    车后董卓的甲士侍将紧张万分,纷纷举刀擎矛拥上前来。危急关头,吕布骑在赤兎马上,人高马大,威风凛凛,他一执戟,一举帛,高声喊道:

    “天子有密诏,只诛逆臣董卓一人,其余不问!”

    李肃也将董卓血淋淋的首级高高举起:

    “国贼已死,谁要为他殉葬么?”

    众军将面面相觑,见大势已去,又惧怕吕布勇武,迟疑着放下了兵器。

    百官又惊又喜,络绎跪倒在地,齐声欢呼:“万岁!万岁!”

    吕布随即率兵去往梅坞,先令亲将驾一车,将貂蝉载往吕布家。

    随即大肆砍杀董卓的宗族亲戚,董卓弟董旻,侄董璜,女儿等人一个不留,包括董卓90多岁的老娘也死在刀下!

    惯让别人遭受诛灭全家,株连三族的惨祸,终于也降临到了大独裁者董卓头上,也算是恶有恶报,终遭天谴吧!

    吕布在郿坞抄出黄金数万斤,奇珍异宝不可胜数,粮食堆积如山,全部充公。家奴、婢妾亦罚为官奴。又放了一把火,将郿坞烧毁了。

    长安城中万人空巷,欢声雷动,赛过逢年过节。董卓的无头尸体,被拉到街市暴晒。

    天气已热,董卓肥胖,尸油溢满一地,臭不可闻。守尸的兵士索性剝光董卓衣裳,将灯草芯塞在董卓肚脐眼里,点起火来,像蜡烛一样亮,一连烧了三个晚上。

    袁氏门生故吏还不解恨,将董家被杀的家人尸体聚在一起,点火燃烧,再将所有的骨灰撒扬在道路上,真称得上是挫骨扬灰了。

    王允杀了董卓,成功了一件朝野企盼而不可得的大事,威望大增,被献帝任为录尚书事(代理丞相),主持朝政。

    王允在董卓初入雒阳时,以奉迎有功封为温侯(今河南温县)。当时授5000户,王允只受2000户。此时王允将“温侯”此号赠予吕布,又将未受的另外3000户一并赠与吕布。两人同封一县,显得关系十分亲密。

    吕布擢升为奋威将军,封温侯,从此人称吕温侯。

    王允耳边褒颂不断,自己也觉得功高盖世,渐渐骄矜,独断专行起来。

    董卓暴尸街头的第二天,竟有一人抚尸叹息而哭。王允大怒,令将其捉来。却是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蔡邕。

    王允呵责道:

    “蔡邕啊蔡邕,亏你还是个大儒,读书读到**里去了?国贼董卓死了,愚氓儿都欢天喜地,你竟为其悲悼,何其颠倒乃尔?!”

    蔡邕擦擦眼泪,行礼谢罪道:

    “我也知道自己做错了。只是感念董卓强征我入朝做官,也算看得起老朽,才发了几声叹息司徒要惩治我,我死不足惜,望留我这条老命,续写完汉史,然后再杀吧”

    公卿百官纷纷为他求情。

    太尉马日磾道:

    “蔡伯谐乃旷世奇才,数百年始得一见。不独德行过人,经学、诗赋、数术、天文、音律,无不精通。又是弹琴圣,尤其是其书法为当世大家,所书熹平石经字字珠玑,三代以下,只有秦相李斯之书才可以相比呀。恳请司徒公,为汉朝天下留一个大才吧!”

    王允摇头不许:

    “当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写下谤书,流传后世。如今要是留下佞臣在幼主身边,谁知他要写下什么诽谤恶语呢!”

    王允为博得董卓的信任,曾做出许多过倒行逆施,丑态毕露的行为,蔡邕知道得一清二楚。留下他,怕他写下泄露自已底细的谤言,所以,王允不肯放过他,必欲除之而后快。

    不久蔡邕终被害死在狱中,享年6岁。

    天下无论是官是民,闻听者无不叹息流泪。王允后来也有懊悔之意,但已经来不及了。

    他杀了蔡邕,一无好处,仅仅出口胸中的郁闷之气,却换得天下人寒心,树敌无数,擅杀蔡邕一人的恶劣影响,要远远大于董卓杀了千百个草民,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蠢事。

    马日磾出宫仰天叹道:

    “王司徒是要断绝后代的呀!善人是国家的纲纪楷模,修史是国家的典章,他灭纲纪,废典章,岂会长久呢?”

    王允杀害蔡邕,使他大失天下士大夫之心。公卿百官也开始心存畏惧,对王允疏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