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三足鼎立

A+A-

    程初芍懒得跟她计较,也怕把她刺激得动了胎气,罗氏来找自己麻烦,所以左耳进右耳出,只当是只苍蝇嗡嗡嗡。

    上了马车,宋珩却握着她的沉默良久。

    “是我不好,委屈你了。”

    程初芍愣了下,才反应过来,他这个“不好”的由来。

    她耳根微热,佯作镇定,一本正经地:“这是自然,难不成还怪我么?”

    心中隐隐有点期待,却又不好意思大喇喇宣之于口。

    不过,陈氏的孕事倒是个不错的契。

    虽然她觉得生孩子这事不大着急,也无需跟人赛跑,但,要不要孩子跟他愿不愿意亲近自己,两件事可不能混为一谈。

    对上这双灿若星辰、又隐含羞意的眸子,宋珩不禁哑然。

    他脸皮还没厚到直接跟她那件事的程度,而且,他也叮嘱过老神医了,后者答应他不会在程初芍面前露馅。

    他只能默默装傻,当做什么都没听懂。

    车内冷香氤氲,带着些许冰雪气息,却很快被炭盆烘成暖融融一片,不如初时凛冽,反倒添了些许甜美之意。

    宋珩努力克制着将人揽入怀中的冲动,再次叨叨起所谓的正经事来。

    因为身上没了官职,又有腿脚不便的绝佳借口,这次新年大宫宴两口便都托病没去,府里其他人倒是去了大半,被落下的也就只有二房的庶子庶女、以及大房宋琼和他们俩。

    因为上次圣寿节宫宴闹出的污糟事,老夫人其实很不想带宝贝孙女宋瑗进宫。只是,宋珩腿脚初愈,还要瞒着外人,她怕长孙进宫被人看出不妥,甚至是遭到戕害,又怕长孙媳没了诰命进宫被人欺负,便大一挥替二人告了假。这么一来,宋瑗就不好也跟着告假了,不然显得卫国公府架子太大,看不起皇家。

    许是上回失了一半宫权的教训太大,和贵妃直到现在也没能从太子妃里得到好,近半年来还算安分,这次宫宴也没安排什么才子佳人邂逅的戏码。不过,和贵妃不大看得上新晋康王妃,言语间时不时就要挑后者礼仪上的刺。

    刘玉倩备嫁时间不长,大半精力都花在记京中宗室复杂关系上去了,宫规也就学了个大概,大面上过得去就行,若真要鸡蛋里挑骨头也是没辙。但她本就不是任人拿捏欺负的包子脾气,宫宴上险些没跟和贵妃翻了脸。

    宋瑗跟康王妃关系不错,怕她当众跟和贵妃撕破脸,便厚着脸皮出面劝了劝康王妃,结果,和贵妃不怒反笑,居然开始大夸特夸宋瑗,言语间竟想当一回月老,给宋瑗和赵王妃的弟弟拉红线!

    老夫人刚听话音,就火速将话头岔开,当天晚上回来,就传出卫国公府九姑娘不慎吹风染上风寒的消息。

    年后这几日,来卫国公府拜会的人数不胜数,愣是一个没见着宋瑗。今日宋珩二人出发去庄子,老夫人还把“病中”的宋瑗打包塞了过来,人就在后面一辆马车。

    为求逼真,宋瑗上马车时还在昏睡,脸泛着不正常的红晕,都没能跟老夫人等人道别,最后是被仆妇背上去的。此外,车队最后面的两辆马车里装得满满当当,其中各种珍贵药材占了两大箱子,还有个大夫随行。

    卫国公府摆出一副躲瘟神的姿态,虽然十分突兀明显,效果却是简单粗暴的,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晓得,卫国公府跟端王一系泾渭分明,万万没有弃明投暗的心思。

    程初芍琢磨这事几日,一开始还有点摸不准和贵妃的脉。

    卫国公刚打完一次胜仗,和贵妃就像是忘了圣寿节时的龃龉一样,想要两家联姻,这一招恐怕不大高明,莫不是嫌陛下还不够忌惮她这边四处张罗着结党么?

    还是宋珩一针见血指出,她才明白,和贵妃未必是真心要替赵家求娶宋瑗,只是顺挑拨罢了。宋、赵两家都有兵权,皇帝肯定不会坐视两家联姻,更不会乐意看到太子的外家跟端王的岳家勾勾搭搭。

    先前,程初芍以为皇帝宠爱三皇子,是因为太子身体太差,太孙又年幼,皇帝要弄个备胎准备接盘。可,现在太子身体素质上来了,皇帝好像也没有多器重他的样子,反而还丢了个烫山芋给太子。

    皇帝怀疑宝象山居那仙迹是人为的阴谋,自己不愿上钩,却让太子出面,毕恭毕敬把那位在山上修行的道士请回东宫去供着,是要徐徐图之。

    虽将计就计的法子可行,但,程初芍很难不怀疑,皇帝这么做是不是也打着抹黑太子名声的算盘。

    四皇子在领命赈灾之前还接过一个协理彻查秋闱舞弊案的差事。这差事办得平平无奇,唯一亮眼的表现就是,他替一个莫名被卷入舞弊案、但自身文采卓绝的才子求情,想把二十年不得再考功名的限制缩短为十年,结果被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并没能成功。

    年前四皇子已经回京,因江南赈灾一事做得不错,被皇帝在大朝会上夸了好几句。一时间,蠢蠢欲动想去烧这口冷灶的人又多了起来。四皇子近来春风得意,端王的处境就比较复杂了。

    他虽然封了王,但封地迟迟不定,一直到年下赵王妃喜脉诊出,皇帝才跟突然记起之前还没给儿子圈封地似的,下了道旨意,将颇为富庶的安西给了端王。相比之下,封地寿州的康王拍马也赶不上端王,不仅面积,而且远不如安西有钱。

    另外,蛰伏些许时日的东宫也于年前亮相。

    先是太子妃出面,联络各官家夫人,在城外施粥施衣。而后,太子上了道奏疏,对各地赈灾事宜提出些许建议,其中以工代赈的法子让皇帝刮目相看,户部、工部因此也对东宫释放出更多善意。

    总的来,虽然朝中未见硝烟滚滚,到处都是歌舞升平,但,明眼人隐约能看出三足鼎立的趋势。只看皇帝对三个成年皇子的态度,就能窥见一二。即便太子早立,恐怕皇帝的心思还在游离不定呢。

    程初芍暗叹,大部分皇帝都是至死不愿放权的偏执性子,没准这位也是如此,冷眼看着儿子们争权夺势,自己坐山观虎斗,等临终了再选个最中意的定下继任之君,也不是没可能。

    幸亏她没穿到帝王家,不然,哪里能大年节里跑出来躲清闲?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