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二)
因为夏天太阳落山晚,陈柯回转府衙的时候,天色依然还很亮。
从芒町到厅府的马路,在腾越已经逐渐从新奇变成了习惯。宽阔的道路上车马穿行,也有百姓从这里路过。
陈柯坐在骡车上,从高处俯视芒町,还能看见排列整齐的纺织厂。这些冒着黑烟的工场,也让陈柯终于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
哪怕这座纺织厂设备简陋了一点,规模了一点,但它是真正属于陈柯的。
新房舍虽未建成,但城市规划却做得很好。假以时日,芒町也能发展成一片不错的镇。
新修的马路上,骡车走得快而平稳。
骡车的车轮,也没有再发出吱悠吱悠的声音了。因为车轮上已经使用了轴承,行进方便。
而且车体也变成了四轮车。这让整个骡车的运载力,动性都有了质的改变。
回到府城,陈柯年岁第二座水电站已经开始运作。
城西第二条马路,也开始了最后的合拢时段。这条路虽然有八十多里,但地势较平,所以修起来并不慢。
水电站的落实,让府衙终于也有了方便的电源。不用再费力跑到芒町去换电池了。
回到衙门之后,太阳这才落了山。而府衙大门口,此时已经点上了一盏带罩的白炽灯。
这让府衙在天黑之后,显得尤其明亮。
要不是怕浪费电,陈柯恨不得把整条街都点上,开个夜市!
可惜现在的电具还是比较昂贵的。除了厅府衙门,就只有其他的官坊可以点上电灯而已。
“郡主回了?纺织厂开办还顺利吗?”
到了公务间,孙兴成他们也都在这里。在私下大家比较随意,和陈柯打了个招呼。
衙门的公务间晚上依然亮堂,而且这种明亮也逐渐成为了大家的生活习惯。
“还不错,等那些人熟悉之后就能招工了。”陈柯也点点头,他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之后他看见了桌上的一份草图,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这是一套木工床。它脱胎于工场现用的设备,主要有锯,刨,车,铣,钻,榫,砂等门类。
陈柯感觉很惊喜。
一是这些床的设计非常不错,一看就是出于有多年木工经验的老匠师的思路。
重要的是,这份草图已经有了械标准制图的雏形,不再像以前那样“散点透视”。
没等陈柯开口问,孙兴成就道:“这是钟老表画的。这些天,木坊的人一直都在和咱们商讨。老钟也当真厉害,别人一,他就能把草图勾出来。”
“这可太好了,能自己绘制出器的草图,这可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啊。”
陈柯翻阅着草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草图可以已经达到了标准,剩下的就是描图了。
之后他问孙兴成道:“那孙长老呢?”
孙兴成有些不好意思:“那个嘛臣也和吴郎官画了几个简单的设备。不过咱们的水平实在是,让人惭愧啊。”
着,他拿出了另外几份草图。
陈柯看时,原来是打磨石器的工具。有一个锯轮,一个搅拌,还有一台抛光。
“厉害啊,这个锯轮的设计是最科学的!”陈柯伸出了大姆指,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
孙兴成哈哈一笑:“这是照着郡主的发电做的,咱们把铜盘改成了圆片钢锯。石灰原本是想做成磨,后来老臣想到了水轮,就做成了螺丝形状。这个抛光就是用磨床改的。”
陈柯道:“能够举一反三,这种联想力和创造力当真是了不起!我不是在拍你们马屁。原本以为你们会做能动的锯子,铁磨盘这一类的东西呢。”
孙兴成道:“跟郡主一起半年多了,看多了自然也就会了。只是这图实在是画得差强人意,没办法把脑子里的东西描绘出来,让我很遗憾啊。”
“没事。等我们一起努力,把器零件做好,孙长老对着实物用暗箱再画一次!前后对比,慢慢就能找到自己表达的不足,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听了陈柯的话,孙兴成也点点头。
他现在很希望能快点学会制图,就像文学家想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一样。
二人正聊着,见钟老三正好也从外面回来了。他的上还拿着一叠纸。
“老钟,这么晚去哪儿了?”
钟老三笑着道:“纸坊的朋友找我帮忙,想改进一下造纸设备。我正好有点时间,就去坐了坐。”
陈柯看了一眼他上的图纸,道:“你行啊老钟,草图一份接着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帮咱们造个钟呢?”
钟老三一愣,随后道:“这个没问题!要是搁以前,我只会修钟,自己肯定造不出来。但现在只要有了材料,有了工具,我造台钟出来没有一点问题。”
经过这半年的学习,钟老三已经从匠人变成匠师了。
陈柯当然理解他的意思,道:“现在工场在生产造枪的设备,你先等一等。你要的床肯定会有的。”
孙兴成不禁问了一句:“郡主,我们能把工场扩大一点吗?比如床车间的设备增加几套,工作效率就能更快。”
陈柯道:“我也想啊,但腾越这地方体量太,咱们养不起。先缓缓吧,等以后条件好了,咱们开个比这大十倍百倍的工场都行,但现在实在有点困难。”
孙兴成和钟老三也缓缓点了下头。
陈柯是郡主,他考虑的当然不止有工场,还有很多别的事情。
不过到了现在,大家已经明确了设备发展的方向。
之后的日子,官坊的郎官和匠师们经常和孙兴成,钟老三他们来往,一起讨论产业设备的问题。
陈柯有很多套完整的械设备图纸。
众人根据平时工作的经验,对照图纸和成品器,就能构思出传动,工具。最后让钟老三画出草图。
钟老三画完草图之后,也开始学着绘制简单的械描图。
孙兴成自然不会落后,其他人也都学着使用暗箱。完全抛弃了散点透视的优良传统。
只是草图要真正完善,达到设备标准,肯定还要相当的时间积累才行。
如此又过了几天,时间到了六月中旬。
又有三所学校陆续开学,到此腾越筹备的学校已经有一半开始了营运。
正像大家安排的那样,有些当初没有来得及报名的孩,也在这段缓冲期内得到了上学的会。
而一些年龄偏大,又想读书的孩子,学校也没有完全拒收。
他们自己坐在教室后面当旁听生。学校不安排伙食就自己回家吃饭,希望能学着认字。
陈柯的纺织场在试运营期间,只开动了一部分设备,让工场的人熟悉流程。
但就是试运营,也出产了数百匹棉布。
这些棉布在赶圩的日子出现在市场,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瞧一瞧看一看了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官坊新出的官布,为咱们老百姓做的又结实又好看又便宜的布料啊!老少爷们儿,姑娘媳妇儿,再不买就没货了啊”
织造官坊已经搬到了芒町,原来的衙门自然空了。不过陈柯也没让这里废置,改成了一个门店。
和那些商铺一样,织坊的大门外也连出一个凉棚支着。案台上摆满了一匹匹的面料,让不少赶集的人都围了过来。
陈柯给这种官办门店,还给取了个名字,叫做“供销社”。
“哎哟,这布料子不错啊?”
“颜色也新鲜”
“挺贵吧?”
卖布的织匠眼睛一鼓:“不贵,三钱银子一匹!”
“啥,才三钱?”
“这么便宜!”
“买买买!”
不少人都掏出钱,找织匠量布。
工业织布结实均称,面料精美,最重要的是成本低。
清初的布价,一匹白布要六钱银子,有颜色的要一两。一匹折合三市丈,也就是三十尺。
普通百姓忙活一年,也做不起一套新衣服。
而这种官布一尺只卖十文,还是有颜色的。
现在头有了点钱的腾越人,自然想过得舒服一点。衣食住行,人的行头何其重要。
如此,富裕的人干脆就买了一整匹,一般的人也扯上一丈。就是穷点的,也花上几文钱剪了块布头,好回去打补丁。
只在赶圩的第一天开张,门面就卖出了一百多匹布,进帐折合白银三十余两。
这让郎官们高兴坏了。
和匠师们在熟悉了器和工场流程之后,郎官终于向陈柯提出:可以进行招工。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