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二)

A+A-

    云贵的读书人们来到腾越之后,正赶上秋收的尾声。看到这里的农业,他们真正体会到了陈柯并没有骗人。

    今年的腾越,秋收是一片喜庆祥和的场面。

    随着冰期走远,中国大地春回。粮食产量也随之恢复,逐渐达到了明代水平。

    而腾越及周边各坝子农田,因为完成了基层组织,成立合作社。加之化肥的使用,产量当真提高了一倍。

    各处田野中,农民们在谷浪边辛勤的收割。成捆的粮食堆成了一座座的山。

    而且现在的合作社,有了工场里配备的蒸汽,脱粒,扬场。这让粮食加工快了十倍。

    这是粮食加工站。成捆的粮食加工之后,被装进麻布袋,缝上标签码放整齐。

    完成基层组织工作的农民,如今分配起不同工作来也像模像样。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了。

    许多合作社还经营了副业。各种家禽,牲畜也开始成规模的圈养,提供各种副食供应。

    有的合作社,搭成了成片的葡萄架。

    如今硕果累累,除了能拿到市场售卖,这还是政府需要的工业原料,不愁没有销路。

    还有的合作社,承包了牲畜养殖。

    夏秋过后,成群的牛犊子,马驹子开始撒着欢的跑。牲畜繁殖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农舍边还有成片的鸡。

    河塘里游着数不清的鸭,鹅。禽舍内,成筐的蛋被被搬了出来,垫上草铺准备拉去市场。

    “这就是郡主所的,把专业产能最大化吧?真是太厉害了。原本以为腾越是个穷乡僻壤,没想到如此富庶!”

    一位秀才远远的站在农田边,忍不住发出了赞叹。

    另一位学友则是道:“以前腾越的确是穷乡僻壤。如今是因为郡主治理了两年,才有了现在这番光景。”

    “两年!”

    这位秀才不觉震惊。

    如果全国上下都能够这样治理,哪怕达不到郡主授课时的预计,那中国也会富饶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各位合作社的社长和乡亲们,请排好队!”

    时近重阳,腾越又到了一年交纳农税的日子。衙门上的几口大喇叭内又传出了维持秩序的声音。

    今年的农民们气色比往年都要好。因为他们的收成是收前都不敢想象的,一亩田能产六百斤以上的精粮。

    而衙门要纳的税和往年一样,依然是每亩三斗。各处合作社用大车车拉来的粮食,大多是给政府收购的。

    “纳税的走这边,收购的走这边!”同知举着话筒,指挥着工作人员和农民们。

    农民们经过合作生产,也开始变得井然有序。不再像以前那样乱哄哄。

    这让纳税的过程变得非常顺利。

    而且合作社的成立,让每个村舍不用把人全叫齐。社长只带足够的人,一次性把社里该纳的粮食交完就行。

    然后,他们就将剩下的大头出售给政府,作为商品粮。

    政府严格按平价收购。两石精粮的官价为一两白银,五石杂粮的官价为一两白银。且当面收粮付帐。

    这就是“交足国家”。

    剩下的“留够集体”,就是社里自己的事了。每家该分多少粮,分多少钱,合作社里都有帐目。

    这就大大节省了政府收纳农业剩余的成本。以前闹腾半个多月的纳粮工作,今年只用了三天就顺利收工。

    商品粮由政府收购完毕后,不少农民不光社里还有存粮,自己更有了钱。

    刚征售完一车葡萄的老大爷,无比兴奋地跑在街上。脚步之轻快,简直像个伙子。

    因为他的上拿着一叠崭新的票子,足有五十圆。

    “乡亲们哪!我王老五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哪?没什么的,都到我家喝酒去吧!”

    腾越的农民真的有钱了,这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奇迹。

    因为陈柯不光有先发优势,还有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在于跳过试错阶段,少去了基层组织化的线性发展过程。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工业化带来的阵痛。

    能把两种优势相结合,这才是穿越者的及格线。从这个层面上,陈柯的确比王莽要做得好一点。

    当然,前提是这个穿越者要以身作则。不要成天想着称霸世界,花天酒地,玩美女。

    看着老乡们如此快乐的样子,陈柯现在也终于体会到大英帝国的辉煌了。

    “据马戛尔尼访华时期,英国农民每年负担全家人的生活开支后,还能盈余十一英磅。这才叫日不落啊!”

    英国是金本位制,十一英磅的购买力折合白银为三十三两。由此也能计算出近代世界的金银汇率是一比三左右。

    而在陈柯的治理下,腾越一个普通农民除了能吃饱肚子的存粮之外,盈余的只有五十圆。也就是白银五两。

    这都让他们高兴得如此喜笑颜开,也让陈柯受之有愧。

    不过一同清算帐目的陶潜他们,当然是为当前的治理成果感到高兴。

    大清还没有哪个地方的农民有腾越这样滋润。

    “郡主,今年府库的存粮果真比去年多了一倍有余!再加上杂粮混搭,咱们的存粮当真是用之不完。”

    陈柯笑道:“有余粮的话,还要用于工业生产,那可是个无底洞。所以粮食这种东西,自然还是越多越好。马上要补种第二季了,咱们得做好准备才行。”

    “那可是!如今大家都知道了杂粮的好处,相信很多人自己都会补种的。”

    陶潜幼年生活在江浙,自然知道杂粮的价值。只是一直没有会真正推广。

    封建社会,皇权不下乡。一种东西要推广开,只能顺其自然发展,至少要一百多年。

    但陈柯的动员力,已经开始下乡了。

    他道:“等我胡伯伯回来,咱们就一起安排。毕竟这种事情还是得官家一起动员才好搞。”

    着,陈柯又问道:“对了陶大人,今年的秋季薪俸还没有发下去吧?”

    陶潜一愣:“秋俸?郡主,您到底是忙糊涂了。咱大清的官员,只领春俸,秋季领的是禄米。俸禄俸禄,今年的禄米刚刚纳完粮,就已经发下去了。”

    陈柯却是道:“去年不也补发了一次秋俸吗?我以前就过,大清的俸银太低了。大家辛苦忙活一年,头多少得有点钱花,不然谁买我供销社的东西呢。”

    着,他拿出了一张比较简略的企划稿纸。

    “我的意思,以后除了春俸,还得发一次秋俸。就按咱们腾越的标准,发新币,这也不违朝庭体制嘛!当地衙门里的人也好改善一下生活,清官不等于要受穷。”

    陶潜看了一眼这个企划,陈柯竟然准备实行季薪制,五年计划后达到月薪制。

    “郡主,这这俸禄会不会太高了?”

    陈柯道:“不高,真的一点都不高。以前只是本位货币流转困难,如今开始流通新币,这些已经不是问题了。官员收入太低,就容易滋生腐败;就算不腐败,很多知县连衙门里的轿夫都养不起!有的当官为老百姓办点事,还借官贷银子,欠了一庇股的债,这要长久下去吏治能好得了吗。”

    陶潜微微想了一下,点头道:“好,这件事情就依郡主。不过不能急,今年先发这一季秋俸,等到五年计划真正开始实施再发季薪。计划完成后,是否改为月薪,还得看实际经济情况。臣知道郡主是好心,但是”

    着,他朝衙门外微微使了个眼色。

    “有些人,别看他们平时闷不作声。关键时刻,就怕这些家伙跳出来坏事儿!”

    陈柯也会意的点点头。只道:“等时成熟了,我自然有收拾他们的日子!别以为我这个人没有脾气。”

    陶潜也道:“臣也一样。”

    着,两人都嘿嘿嘿的笑了起来。

    秋收之后,腾越全州府上下都被官府动员起来,补种杂粮。王权下乡开始变成了现实。

    陈柯也经常抽空下乡视察,看胡逸之和众僧人教导农民耕种,或者交流经验。

    外国人嘲笑中国农民,终年劳碌,不懂休耕。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地理气候不一样。

    中国属于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土地代谢快。农民们耕种千年,也有着各自的绝活。

    比如胡逸之用的是,是一种陇田耕种法。把田亩翻成一道道整齐的田陇,陇上种植,陇沟为渠。

    等到来年重新翻地,就把陇翻低为渠,渠翻高为陇。这样陇和沟相互休耕,庄稼也能经年耕种。

    各地农民,不少都有绝活。靠山种山,靠水种水,如今成立合作社,大家真正开始互相交流。

    几千年的农业智慧,又岂是洋鬼子弄得懂的。

    第二季耕种开始之后,已不觉到了九月中旬。

    腾越按陈柯的安排,再次给所有的官吏和体制内人员发放了一次秋俸。

    这次秋俸是用新币发的,货币价值一样。

    比如普通教员是未入流品级,按大清制领从九品俸银,为三十一两五钱二分。

    那么折算成新币,就是三百一十五圆二角。

    银本位的货币,购买力是很强的。五分钱就可以买一斤米,或者两到三斤杂粮。

    这些收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官员的生活。他们的消费,同样也增添了市场的繁荣。

    陈柯对货币还做了规定:如果要去腾越之外消费,钞票要先兑换成平库银。

    如今的腾越,几乎每天都是圩市。大店铺,摊位上,摆满了米,面,粮,以及各种时令蔬菜水果。

    供销社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在货廊上排得整整齐齐。不少百姓也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生意红火。

    至于腾越以前的副业,更是翻了好几倍。茶楼,酒馆,赌坊,伎院,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百姓的精神面貌也有了不的改善。不光外表衣着整洁多了,人文风气也开始文明开化。

    秋收大忙之后,日子总算清闲了几分。

    陈柯再去东固坝子察访的时候,这里的钢铁场已经初步完工了。

    “咦,铁轨已经开始铺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