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坐地户”遇上“外来者” (鲁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春秋第二年)

A+A-

    “坐地户”当然是中原的宋国和卫国;而“外来者”就是郑国了。

    俗话:书人的嘴、唱戏人的腿!都是一瞬间的事儿。“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故事虽然不长,看春秋记载文字,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发生的事情,但却其实不然。

    自郑庄公继位于公元前43年(春秋之前)开始,到攻打弟弟段的公元前22年(春秋首篇隐公元年)时,这段历史过程,经历了二十一年。也就是,郑庄公忍耐了弟弟二十多年后,才发动了打击,一蹴而就。

    这段历史虽然都是郑国的内政,但是后面因此而延续发酵的变化,就神使鬼差的演变成了国际纠纷和争端。最后,竟然稀里糊涂的,让郑国和宋国对抗起来,这也是郑庄公所没有想到的意外走向。

    演变的根源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了逃亡的“恐怖分裂组织头目”太叔共叔段身上。

    郑庄公这个逃跑的弟弟,在被赶出郑国的流亡期间,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和同样在流亡的卫国公子州吁,成为了好朋友。

    这真是神奇的偶遇。

    卫公子州吁,就是卫国国君卫庄公妾生的庶出儿子。

    卫庄公在世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他妈妈,州吁自然也就得到了君王的疼爱,根据州吁对军事的兴趣爱好,卫庄公就让他长大后管理了国家的军事工作。等到卫庄公死后,太子卫桓公登基,就剥夺了州吁的军权,流放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一个郑国的王子,共叔段;

    一个卫国的王子,州吁。

    而且都在流亡,同是天涯沦落人,成为了好朋友,这可能是基于这样几种原因吧:,两人都是王室的公子,具有相同的贵族血统,而且都是姬姓,俗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尤其是在那个看重同姓的春秋时代;2,两人有着同样的命运,用今天的话,存在“共同的命运体”。而且,都是国君的儿子,都是不能继承大统江山的王室贵胄,都是有着雄心壮志的公子哥,都是被国君驱逐出国家流浪的流亡者,都有复国复辟思想的“革命者”。

    因此,两人一拍即合,俗话:“落难哥们、相互帮”,于是历史就开始悄然的发生转变了。

    自从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逃跑以后,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也在国内呆不住了。谁知道这个寤生大伯,会不会找他这个侄儿的麻烦。“春秋时期”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所以共叔段的儿子滑,也叫做公孙滑。“公孙”是他的地位称谓,“滑”是他的名字。

    当时公孙滑和爸爸共叔段不住在一起,要不父子两人就一块跑到共国了,公孙滑当时住在郑国的国都新郑,跟着奶奶生活。伯父出征征伐爸爸还没回来,公孙滑和奶奶武姜都感到不好了,共叔段的儿子这条根,不能断在奶奶的里。于是,武姜奶奶帮助这个孙子逃跑了。

    公孙滑也和爸爸一样的逃跑了,可往哪里跑?共国是不能去了,太危险了,大伯的军队还在那里进行“拉式”的搜查,这会儿逃过去,就是自投罗。

    不过,共国靠近卫国,估计爸爸下一步也是逃往卫国,两人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对!就往卫国跑,以图后续能和爸爸汇合。

    其实此时,公孙滑也未必知道,自己的爸爸已经和卫国的流亡公子州吁成了铁哥们,而且是感情很深的铁哥们。

    卫国,也是当时强国之一,当年他们白胡子老爷爷卫武公,所创下的基业和余威还在,再加上卫国是新升任的一等公爵国家的爵位,而且卫国和郑国也都是一个祖宗的姬姓国家,是同宗的亲戚,也中原地区绝对的强国家之一。

    当年,卫国国君卫武公和公孙滑的爷爷郑武公,一起勤王救周,从年龄上来,卫武公算是和郑武公的爸爸郑桓公一辈的老人,按照辈分和年龄,现在的郑庄公应该叫卫武公一声“爷爷”,叫目前在卫国当政的卫桓公为“叔叔或者大爷”。因此,作为孙子辈的公孙滑跑到最近的卫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当时的通信情况下,信息并不发达。既没有电话,也没有电报,甚至连信鸽恐怕也没有。公孙滑跑到卫国的叔伯爷爷那里避难,趴在卫桓公的面前,失声痛哭,差点就背过气去了。

    公孙滑哭诉了事情经过,添油加醋的了大伯郑庄公的狠毒,甚至于连自己的亲弟弟就不顾,进行征伐和残杀,这可是令人愤慨的劣迹啊!一定要让长辈们给做主,管管这个事情。

    按照常理,卫国国君应该马上安抚下公孙滑,调查事情的经过和来龙去脉。然后在决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这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因为,卫国没有现代通讯段,来落实事情的真相,但是郑国国君寤生出兵追杀弟弟太叔的事情,早已在江湖传开。哥哥揍弟弟,在不明白原因的情况下,恐怕任何人都会管上一管的。

    这就是当时卫桓公的想法。

    可对于镇压弟弟造反的事件,郑庄公原本只想控制在国内范围内解决,这属于郑国自己的事情,也就没有及时的派出通讯员,向周围的诸侯国通告本国的事情,缺少沟通。一切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就给办了。谁想到,在公孙滑这个孩身上竟然出了问题。

    这倒好,郑庄公讨伐亲弟弟的事情,现在变成“国际事件”了,政治高度一下子就拔了上来。

    卫国国君听了公孙滑的哭诉后,激发了同祖同宗的愤慨:怎么卫国也是当地的老大之一,郑国这样办事也太不地道了,有什么话,不能好好,搞的自己亲弟弟家破人亡,这是要干什么?还讲不讲周礼了?作为我这个叔伯大爷的,肯定要管!

    卫国竟然在未进一步核实真相的前提下出兵了,要替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一家,讨个法。

    于是,卫国“讨伐军”部队在公孙滑的带领下,一下子就占领了郑国的“廪延”地区,这让郑庄公感到很气愤!这哪是在“讨法”,这就是卫国趁我处理家务事时,趁我郑国兵力空虚时,无理的侵略我国。

    打吧!抵抗侵略,郑国和卫国的战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爆发了,郑国和卫国从此也走上了“春秋时期”的对抗之路。

    实话,卫桓公的这样做法,实在太唐突了,缺少成熟的政治头脑,只凭感情用事来处理两国关系。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一个误会,一次冲动,可能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

    郑国郑庄公,当时是周王室的左卿士,即管理周王的军队,又掌握王庭朝政的重要大臣。郑庄公隐忍了自己弟弟二十多年,就是为了获得这次征伐的道德制高点。

    现在,你卫国不分青红皂白,仅凭一个毛孩子公孙滑的一面之词,就擅自出兵伐郑,而且还占领了郑国的一个城市,郑庄公将事情的经过向周王汇报后,不但取得了周王的认可,也取得了当时与郑庄公同朝为臣的虢国同情。于是郑庄公在得到王室支持后,就带着周王室和虢国的军队一起,当然还有郑国的军队,准备征伐卫国。

    郑国和卫国率先翻脸,拉开争霸序幕。

    春秋初期,周王室的军队出征讨伐诸侯,代表着征伐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上伐下。郑庄公之所以带领周王的军队出征,就是取得了带替周天子声讨及征伐的出师名分,是符合周礼的。

    周天子征伐,是可以调配各诸侯国的军队,这就是权利。

    这也是,后来郑庄公屡试不爽的段。谁难产的孩子,就一定是个傻瓜?你看他玩的多聪明。

    郑庄公取得了周天子和虢国的支持后,就以王命,要求夹在郑国和鲁国之间的邾国,也派军队一起出兵。邾国不敢不从,国势微,但邾国是鲁国的弟,又和鲁国的大夫公子豫关系很好,就想通过公子豫以取得鲁国的同意,趁忽悠鲁国一起出兵。这样,弟邾国就可以做到两下都不得罪的局面。

    当弟的也很不容易啊。

    鲁国鲁隐公当然不愿意搀和这件事情了,本身也和自己鲁国没有太大的关系,就不同意出兵,但是公子豫爱于面子,还是私下带兵和邾国一起与郑国悄悄的结盟了。

    “卫国入侵事件”的第二年,鲁隐公二年,公元前2年,在郑庄公的带领下,郑、虢、邾三国联军加上鲁国志愿军和周王室的军队,一起出兵伐卫,就是为了报复去年卫国替公孙滑出兵的事情。

    这次是五打一,郑国率先带头群殴卫国。

    从此,郑国和卫国就结下了梁子。好在,此期间两国也算是相互征伐了一次,也不好谁胜谁负,算是打了个平。

    以上都是发生在隐公元年和二年的事情,但是到了隐公三年,就在郑、卫尚在处于对抗状态的时候,宋国和卫国先后出了两件事情,一下子让中原诸侯国的局面混乱起啦了,也让郑国和宋国原本友邻关系,由良好走向破裂。后来演变成春秋初期,中原诸侯国集团之间,相互征伐的一场场大战。

    当然,这两个对抗的诸侯国集团的领队哥,分别就是郑国和宋国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