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宋穆公托孤(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春秋第三年)
隐公三年(公元前20年),宋国和卫国先后发生的两件大事,让郑国和卫国的纠纷有了新的变化,让所有的人都始料不及。
头一件是宋国的“宋穆公托孤事件”。
()宋国显赫家史
宋国,绝对是春秋初期的拼命三郎。
宋国国君出身显贵,是商朝后裔,殷商虽然被现在的周王朝灭国了,但他们流淌的是曾经的殷商皇室贵族血统,灭国不能灭族,尤其是贵族,这是那个时代的规矩。
当年,宋国第一任国君,是贪恋妲己灭国的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周王灭掉了商纣后,周朝后为了承续殷商皇族的子续,便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商朝之殷民,并派周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左右辅助,其实就是监视武庚的意思。
周武王死后,儿子周成王继位,因为年龄太,就由周公旦摄政扶持,管叔鲜和蔡叔度认为周公旦要篡位,所以和武庚一起造反,周公旦平叛后,就杀了武庚和管叔鲜两个人,流放了蔡叔度,成为后来的蔡国。
为了不使殷商的血脉断了,便又而重新立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继续承嗣武庚留下的商民,封在商丘,立国为宋,这就是宋国的来源。
要知道宋国一开始封国,就是公爵爵位,地位仅次于周王室,为当时的一等公爵国。
宋国爵位(公爵),比开始的齐国姜太公(侯爵),鲁国的周公旦(侯爵)的地位都高,其他诸侯国国君自称“公”,总是有些牵强和自我抬高的意味,但是人家宋国的国君,自称为“公”,才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公”。
可见,那个年代血统关系很重要。
宋国到了周王室东迁后,就是宋武公在位了。当时宋国的二个女人,都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惠公,一个是夫人,一个陪嫁。春秋开篇记载的第一句:惠公元妃孟子。(孟,是排行的意思;子,是姓氏的意思。当时只有宋国是子姓。)具体孟子是不是宋武公的女儿,就不知道了,肯定不是低级的女人。
关于这个陪嫁的仲子的地位问题,也有个历史的谜案:因为史记宋世家篇只是: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而生鲁桓公的是仲子)。史记鲁世家篇中记载:鲁惠公嫡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这就是:
原来的鲁惠公大老婆孟子没生孩子,陪嫁的贱妾级别的媵妾生了息姑,这是摄政的鲁隐公。等息长大了,鲁国自宋国为他娶宋女仲子。这个宋女仲子,到了以后,当爸爸的鲁惠公发现她长的非常好,很美丽。一激动,爸爸鲁惠公就夺过来自己娶为老婆了,并生了儿子允,就是鲁隐公之后的鲁桓公。
如果有关于仲子为“夫人”的记载,也应该是他的儿子允当了鲁君后,将她的地位提升的。
以上,在春秋中均并没有记载,只是: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
史记是后人司马迁所著,依据何种材料讲了鲁世家的故事,不明确,现在争论也很大,但是宋、鲁是传统的姻亲国家,是确定的。
因此,可以看出宋国和鲁国是友好的姻亲国家关系。
宋国到了春秋初期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郑国跟着周王室东迁以后,迁至新郑,与宋国成为邻居(宋国的西面是郑国,郑国东面是宋国),郑国和宋国的北面是卫国,卫国在现在河南新乡和鹤壁一带,是当年商朝首都朝歌的地域,当地的老百姓也大都是商朝的遗老遗少。因此,宋国和卫国是传统的铁哥们国家,宋国的东北方向是鲁国,鲁国和宋国曾经是姻亲国家,也有良好的睦邻关系。
至于两个国家更北边的晋国和齐国,暂时还在发展中,不太愿意搀和中原的事情,因此在郑国迁来之前,宋国是当地的一流强国,地区性质的大哥级别的国家。
可是,郑国迁来以后,就等于在中原老根据地的地盘上,又插进来了一支新的力量,而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力量,自然这是对宋国增加了一个强敌,再加上宋国的铁哥们卫国,很愿意搀和郑国的事情,自然而然的便发展到了宋国和郑国对抗的形式上了,虽然宋国到了宋襄公的时代,也曾经辉煌过一阵子,也算是郑国衰落之后的另一个春秋霸吧!但也都是在郑国衰落后的昙花一现,也毕竟是春秋第二个霸吧!
现在我们明白了,在中原这个中华的腹心地区,一下子出现了:一个举国移民来的三等诸侯国郑国,一个高贵的殷商遗民一等诸侯国宋国,和一个因周王东迁立功被提升为公爵国的卫国。这三个国家,必然会碰撞出火花。更可况,坐地户宋国和卫国身边周围,还有一大批弟国家跟着玩,比如:陈国、蔡国、许国、息国、郕国等,整个就是一个无敌的霸王群体的团队。
郑国目前有什么?
除了国君在朝廷上班外,没有弟,还是外来户。
至于其他国家,如秦国、晋国、楚国,基本地处边疆地带,都在努力发展中。此时秦国忙于开疆拓土,踏平西戎,占据关内;楚国忙于与周围的国争斗,做着一统长江以南地区的工作;而晋国由于国内出现两个宗派斗争,相互争斗不止。
鲁国、齐国在外围,大家相安无事。
你郑国算哪根葱!
因此,在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在第一轮的诸侯争霸赛中,基本是:以“郑国与宋国”为强权的两个军事集团的斗争,而与郑国争霸的恰恰是宋国。
所以在春秋“隐公、桓公”短暂的时代中,各诸侯国之间主要是体现了——宋国和郑国之间的战争主线,鲁国在其中和稀泥,齐国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卫国产生动乱衰弱而逐渐被淘汰的过程。
(2)宋国的特殊继承方式
如今,宋国国君宋穆公“和”,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做出了一件有关他死后王位继承的安排。这原本是件好事,可是由于宋穆公的独特安排,却为郑国和宋国反目,埋下了隐患,这是宋穆公没有想到的。
宋国宋穆公,是从他哥哥宋宣公里继承的王位,也就是我们常的“兄终弟及”,而非是“父死子继”。
宋穆公自己生重病后,感到需要安排后事了,就考虑将王位返还给哥哥的孩子“与夷”继承,以报答当年哥哥将王位传给自己的恩情,宋穆公就和当时在宋国任大司马(国防部长)的孔父嘉商量。
这个孔父嘉,就是后来孔子上面很多辈爷爷、爷爷的爷爷。
按孔父嘉的意思,认为还是传位给宋穆公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比较好。但是这个意思,也就是个建议罢了,需要非常柔和的表达出来。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了,国君向大臣询问后续的继承问题,是十分敏感的,谁知道大王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是在和你商量,还是在试探你?无论你怎样的表态,肯定会得罪另一股势力。有时在国君老大牺牲后,马上就是新的政治洗牌,以前你的表态,就可能决定你站队的位置,和是不是流血的发生,在中国悠久历史中,站队是个很高深的学问。
宋穆公还是非常君子的决定:将王位还给大哥的儿子。
这样一来,宋穆公自己的儿子,就不能在首都呆了。宋国根据这两年发生在郑国的兄弟之战的经验,看来将自己的大儿子冯安排的国内也未必合适。
思来想去——
宋穆公就准备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郑国去居住,这原本是诸侯国之间很正常的事情,也算是好事吧,而其宋穆公这样安排,也很有深意。
郑国,此时地位很厉害。
这两年,因为郑庄公对周王似乎要削减郑国在周朝的权利一事,曾经很巧妙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为了平息郑庄王的不满,周平王就委曲求全的提出将自己的太子狐,交给郑国为质押,以最大的诚心,来表示自己对郑庄公确实没有意见的意思。
事儿大了,天子向诸侯表示诚心,也就是上级向下级表决心,而且用儿子做担保。
郑庄公也觉着这事有点大,不太靠谱。
但要是直接拒绝,反而不好,怕引起周王的怀疑和猜忌,玩政治,真是件伤脑子的游戏。想来想去,干脆,就将自己的太子公子忽,也送到了周王室做抵押,用儿子换儿子,这等于一个诸侯国和周王室交换太子做质押,这在诸侯国中振动很大。
周平王的太子王子狐,是未来周朝的君王,现在由郑国抚养照顾成长。而郑庄公的太子忽,是郑国未来的君王,在周王室朝廷中锻炼成长。你将来的郑国,如果没有秤砣子缀着,还不飞上天了!
宋穆公也算是一代明君,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郑国,而不是送到自己国家的一个城邑驻守,就是为了让儿子攀高枝,让儿子能和将来的高举复兴大旗的郑国,搞在一起。再顺便搭一个进阶周王室朝廷的顺风班车,这应该是一箭双雕的最好安排,也是一个好爸爸对儿子最深切的爱护。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宋国将公子冯送到郑国的原因了,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好事往往就伴随着坏事——
现在看似宋国和郑国有些蜜里调油一般的关系。
但有一个很基本的道理,如果从宋穆公这个好爸爸、好叔叔的角度来,当然是做了个“一举三得”的好事。
一个是:自己不忘大哥的传位给自己的旧恩,将王位又返还给了大哥儿子,占据了道德的高度,从国内到国外,到处都是满堂彩;
另一个是:虽然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郑国,其实就是给儿子找了强大的靠山,为一旦儿子在以后周王室谋取重要地位,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第三是:通过这个形式,将宋国和郑国联系起来,建立起良好的睦邻关系。
这样一来,大哥的儿子,在宋国当国王;自己的儿子,在郑国当驻外大使。简直就是双赢的局面啊!在宋穆公心中,这两个叔伯兄弟之间,一定会相亲相爱,欢乐一生的,事情是他想的这个样子吗?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他的大侄子,是会怎样想这件事儿的。
如果,从能继承宋国王位的侄子“与夷”的角度来,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你想:虽然这个王位,以前是自己爸爸的,但是自从叔叔继承王位后,并没有大的过失,深得民心,这次叔叔主动让位,又是件体现了叔叔个人高尚道德的声誉。
在父母上一辈发生的事情,有当年的历史原因,既然叔叔已经继承了王位,又把国家经营的这么好,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包括大司马孔父嘉这样的重臣,都有这层意思。
虽然,敬爱的叔叔把大表弟送到国外,明面上是帮助自己,但是看这个架势,很有可能大表弟上升到周王室当官。
实话,在自己当政的时期,无论出现怎样的问题,都有可能让大表弟回国。到那个时候,谁死谁活?还不一定,大表弟公子冯,就是一个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宋穆公大侄子,后来的宋殇公不能出来的担忧和死穴。
宋穆公决心下了后,也感到自己很高大,原来紧绷着的那口气,一下子泄了,在还没来得及安排儿子出国的时候,就出了这口丹田之气,快乐的停止了呼吸,死了。
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给宋国埋下了定时炸弹和隐患。
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宋殇公在位期间与郑庄公互斗了十几年,把宋国打了个稀里哗啦,糊涂啊!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20年月份,宋穆公死,宋穆公大哥的儿子,宋穆公的侄子“与夷”继位,称宋殇公。
但是,原本应该被安排到郑国的公子冯,却逃亡到的郑国。
公子冯“逃”到了郑国。春秋就是这样记载的。
春秋笔法很高深,一个字代表很深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没到的一层意思,这也是春秋笔法的特点。
按理,宋穆公已经安排好儿子和侄子的位置,应该是宋国安排人送过去,最起码有车、有生活经费、有仆人、有欢送乐队等等。
可是为何春秋记载是“逃”,而不是“送”?
所以,这里面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是:慈祥的宋穆公爸爸,还没来得及安排这些事情,就光荣牺牲了。大表哥即位后,一看,正好,大表弟,你就别去郑国了,我们在一起快乐生活吧!
公子冯也不是傻瓜,不送?这哪行,这不是要软禁我吗?我就自己跑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道理我还是很明白的,所以公子冯就逃亡了。
啰哩啰嗦的这些,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公子冯是逃跑的,不是送过去的!这里面的区别就是:逃跑的,是可以追杀的,是国家的恐怖组织人员,是叛徒,追杀,就师出有名。
春秋厉害吧,一个字,透了这里面的道理,用现代的话表述,就要论述一大坨废话,古代中华文字的文明,厉害啊!
其实对郑庄公来,面对这个意外的局面,也对公子冯“逃”到自己的国家有顾虑,怕有隐患,开始想把公子冯送回去,可是一旦送回公子冯,公子冯基本就算是牺牲了,从此再也没有这个人了!这不就是自己和弟弟故事的重演吗?
之前,宋穆公想送儿子到郑国,也打过的招呼,在其尸骨未凉的时候,就把他的儿子,至于生死之地,似乎,也不是很仗义。
要知道,郑庄公是个愿意思考的人,在还没有想清楚,考虑明白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突然间,卫国也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化,在局势不明朗的前提下,公子冯的事情就先放放再吧——
因此,这件被放下的事情,就是导致郑国、宋国,后来互掐成为死敌的根源之一,好事变坏事,怎么变化的,我们后面再,因为还有一件事件,也是导火索,需要交代一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