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爱上别人的老婆:华督弑君( 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春秋第十三年)

A+A-

    公元前0年,鲁桓公上台的第二年,宋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国内流血弑君事件。

    起因,还是因为一个漂亮的美女。

    这个美女,因为长的太漂亮了,在城中道路上的一次偶遇,媚眼飘飘,红颜祸水,接连给三个宋国重量级人物造成了身败名裂、血染宫廷的后果。

    这个美女是谁?

    美女,是宋国当朝大司马孔父嘉的老婆,他么有个后代很出名,也是这本春秋的编纂者,叫做:孔丘。美女就是孔子上面好几辈的老奶奶,据孔子身材高大,威严端庄,可见孔子祖上的遗传基因很好。孔子这个祖、祖、祖辈的老奶奶长的真漂亮,楚楚动人,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摄人心魄。

    要不,为什么——

    宋国的大臣华父督,一次在路上偶尔的遇到了孔父嘉的美女老婆,眼珠子都拔不下来了,哈喇子流了一嘴,这个偶遇的美女太漂亮了,而且还非常的性感(春秋载:美而艳),华父督一看,心脏剧烈跳动。心里暗道:我的上帝啊!这是那家的女子?怎么这么漂亮,这不是要人命吗!

    毕竟华父督不是流氓,更不是街头的混混,看到美女当街调戏一下,发泄一下就行了。华父督宋国的大臣,是有文化的“文明人”,是有身份的老鹤,老色棍。

    所以,只能当街直勾勾的看着美人乘坐的马车远去。

    华父督马上派人跟着,看看这是谁家的女子,一定要搞到。一打听,原来这是宋国孔父嘉的老婆,这确实有些不好办了。但是,华父督心里面的痒痒,搞的自己总是彻夜不眠,哼哼唧唧的快得了病,华父督从此就存下了“非要把美女搞到”的这个心思和决心。

    老百姓俗话:丑妻、漏屋、破棉袄,是穷人的三件宝。

    美女是祸水,孔父嘉一点也没察觉,你不把老婆好好的藏在家里自己享受,还领着逛马路,溜大街,打开车的窗帘,到处张扬自己老婆的美丽,一副雨露独占的神态,因为他不是老百姓,自己也觉着自己很了不起。

    谁敢向大司马的老婆下,那不是“老鼠给猫当伴娘,找死”吗。

    但是,华父督,可不是一般的人,正宗的宋国皇室血统的官二代。他爷爷就是宋戴公,只不过自己爸爸“好父”不是嫡出的长子,因此没有继承王位的命。他也只好担任宋国太宰的官职,是宋国第一流实力的大贵族。

    让这样的人看上的东西,还有个好?

    华父督看好别人的老婆,办法通常就有两个:要么是直接抢,要么就是把她老公弄死。

    直接抢,不太好,都是国家重臣,都有一定的实力,孔父嘉还是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抢人家的老婆,好不好听。思来想去,华父督决定从孔父嘉身上下,弄死她老公,这样比较稳妥,先搞倒了孔父嘉,然后再霸占人家的媳妇,一举两得。

    于是,华父督开始向国君忽悠孔父嘉的错误了,既然孔父嘉是大司马,当然要拿军事事儿了:

    “大王陛下,我的亲大爷,你看看,我们这个孔大司马,在这十几年里面,在我国连续对外发动的十几次军事行动中,可谓是:屡战屡败,一塌糊涂,劳民伤财,这个责任应该由孔父嘉承担啊。

    我看,不如把他撤职查办,抄家,没收他的家眷!”

    华父督直奔自己的主题而去。

    宋殇公心里明白,宋国这几年的事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是叫郑国给玩了,和孔父嘉没有太大的关系,人家是拉着周王室的大旗组织了诸侯们群殴我国,估计换谁也受不了,所以只是嘿嘿一笑,便没有表态,淡淡了句:知道了。

    这可坏了——

    你想想,之前鲁国的羽父劝隐公杀太子的事件,这些要命的话一旦出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答复,对于话的那个人,是很大的精神负担的。

    再怎么,人家孔父嘉是宋国掌军权的,玩刀子的。

    这个表态,就等于公开了华父督与大司马敌对的宣言,得罪了他,恐怕之后,谁能打倒谁?都很难。

    大王意见不明确,正好可以利用,于是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趁孔父嘉不备,先下为强。华父督之所以敢这样做,也是因为自己的高贵地位,他心里想:宋国的天下都是自己家族的,更何况干死一个大臣,顶多受点批评罢了,这都不是事儿了,关键是孔父嘉的老婆太漂亮了,搞到,受点批评,也无所谓。

    桓公二年,公元前0年,华父督带领着自己的家臣,打着“灭国贼、清君侧”的口号,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包围并攻击了孔父嘉家。虽然那个时候,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家兵家将,但是他们也不是整天的拿着刀枪来回的巡逻,平常也就是几个家丁之类的,维持一下治安罢了。只有在出现大事的时候,家族人们在家族宗主的命令下,才能颁发刀、枪、剑、戟准备战斗,和平时期你这样做,而且在首都,肯定就有谋反的口实。

    因此,遭到突然袭击的孔父嘉,根本就没有反击的会。

    孔子的老祖宗受难了。这也就是:之后孔家流落到鲁国,之后又生了孔子的迁移的根源。要是宋国人民知道孔家之后,会出现一个大先哲,大教育家的话,恐怕当场就把华父督的毛给拔光了。所以,现在你知道了,孔子的祖籍是宋国人,因为祖辈奶奶太漂亮,惹了祸端,举家逃难到了鲁国并居住下来,之后就出生在鲁国。

    华父督,终于如愿以偿,杀死了毫无防备的大司马,并强占了人家的老婆。

    这件事儿太唐突了,让宋殇公也大吃一惊。

    怎么孔父嘉也是国家重臣,你华父督再牛逼,下这样的狠,也要和我打个招呼啊!自己就擅自杀了当朝的大臣,这不就是目中无人吗,宋殇公很是震怒,国君很震怒,事情就大了。

    这个华父督,揽得美人归,还没来得及回家入洞房享受,就听到自己安排在王宫里间谍消息:国君很震怒!

    他一下子冒了一头的冷汗,被爱情和欲望烧毁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事儿搞大了,以后怎么办?看来按照目前这个局面发展下去,今晚上我可能要经历两个战场的洗礼,一个是洞房,一个是抵抗国君的征伐,这不是要命了吗。

    华父督毕竟也是王室的后代,胆子贼大,把这样的人逼上绝路,他敢把天给捅漏了,所以华父督心里一横:既然已经这样了,干脆,我把你宋殇公也弄死算了,我再立一个国君,他娘的!这样对我更有利。

    干就干。

    其实,宋殇公也未必就一定要杀死华父督,生气肯定是必须的,至于怎么善后,还是需要一番考虑的,不过他的这个“震怒”的表现,被流传了出来后,就造成了杀身大祸。这就是为何国君要做到:“喜怒不显于形色”的道理。如果宋殇公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愤怒,反而哈哈大笑,开个色狼的玩笑,也许就能躲过这一劫。

    起了杀心的华父督,再次带着众多家将一起返回王宫,将宋殇公也给杀了。

    到这里,你也许会想,怎么一个国君,杀就杀了,这不是儿戏吗?

    我们读古书,一定要站在历史的环境中看问题,要知道那个时代的王宫,可不像现在明、清时期的皇宫一样,围墙高大,建筑雄伟,防守严密,宫门一闭,万夫莫开。

    那个时候的没有这样宏伟的建筑,甚至于在王宫内建一个四、五米的高台,都是很“高、大、尚”的技术了。白了,那个时候的王宫,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宅子而已。要不在“春秋时期”,权臣杀个国君,简直跟杀个鸡那样简单,王宫的防御工事根本不行。

    再,那个时候的家臣家将是很厉害的,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子。如果自己的主子完了,他们都是被杀戮的对象。所以,那个年代里面,国君真是不好玩的职业,高风险的执政环境。你有卫兵,大臣有家将,打你一个冷不防,谁也不好结局怎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时期”经常发生弑君的情况。

    好了,宋国大王宋殇公的血也流了,宋国需要再树立一个新大王出来。于是,在郑国流亡的公子冯,就成为最好的人选。

    想当年,本来这个王位就可以让公子冯继承,谁知道他爸爸宋穆公让给了大侄子,还把自己的儿子搞成一个“叛国”的身份,跑到了郑国。为此,让卫国州吁好一顿忽悠,使宋国和郑国连年打仗,反目成仇,都是出于这个原因。

    现在正好,迎立公子冯,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了,现在拥立公子冯,理由有三:,公子冯本身就是前任国君宋穆公的太子,宋穆公把王位传给了侄子,以报答其大哥传位给他的恩情,现在原国王的太子回来继位,是名正言顺的,谁也替代不了;2,公子冯当年是出逃到郑国,一直在郑国的庇护下生存,一旦树立公子冯,就是讨好了郑国,两国之间的多年战争恩怨可以化解;3,从郑国角度来,树立一个自己庇护多年的太子上位,肯定会全力支持的,当时郑国可是最大的强国,得到强国的支持,华父督就可以安稳的继续把持朝政,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也是为何郑庄公很愿意参与这个事情的原因。

    华父督想:为了加重砝码,为了办踏实这件从郑国迎立的事情,还要再不惜重金给郑国答谢。你看看,华父督不但能利用政治上的渊源,还有实质上的贿赂财物基础,事情就铁定了。

    华父督真的没有想到,用财物贿赂从郑国迎立太子的做法,却给两国的再次反目埋下了祸根,当然那是后来郑国发生内乱时,郑国从宋国迎立回新君时,郑国答应给宋国贿赂钱,后来却没给而造成的。我们后面将会讲到这个故事,那事儿的根源就在这里。

    华父督觉着这样还不踏实。

    单纯取得郑国的支持还不行,郑国周围还有一帮铁杆弟和盟友,必须贿赂一下,其中最重要的是鲁国,现任的鲁国国君是我们宋国公主仲子的亲儿子,论辈分大概应该叫舅舅。

    鲁国,是周王朝的嫡系部队,也是与宋国的传统友好国家,虽然当年郑国在以周王命带领齐、鲁、陈各国伐宋时期(隐公十年),曾经被郑庄公将属于宋国的“郜”送给了鲁国(因为那时在“郜地”的郜国,早已经被宋国灭掉了,属于宋国的疆土范围),但是被灭掉“郜”的大鼎,却一直存放在我们宋国的首都,这次就把郜国的大鼎,送给鲁国算了,也算是送给鲁国一个完整的人情,地方和象征权利的大鼎都给你,实际就等于宋国也认可将此地割让给鲁国了的意思了。

    在那时“鼎”,是国家权威和权利的最高象征,大禹定天下为九州,制作九个大鼎,后来周王把这九个大鼎收回到洛阳,象征周王占有天下的寓意,才有了之后楚国向周王询问鼎的重量,暴露其野心的“问鼎中原”故事。

    各个国也都有鼎,估计规格和大按照诸侯的规模相对差一些罢了,因此把一个国家的鼎送给别人,也就等于告诉他,这个国以后归你了的意思。要知道一个国家,可不差做“鼎”的那点废铜烂铁。更何况“鼎”,也不像今天一样,能在文物市场的卖个好价钱,送鼎就是送钱的意思,鼎是权利和爵位的象征,不是流通货,所以这是重礼。

    俗话办大事,要送重礼,就是这个道理。

    鲁国自隐公十年(前3年)获得郜地后,到桓公二年(前0年)收到郜鼎,经过了三年时间,媳妇熬成婆婆,喜极而泣,这个礼物送的太好了。学着点吧,有时送礼也是一门子学问。

    齐国、陈国,送点银子、马车、布匹、粮食等等过去,就基本可以了。

    办好了这一切后,华父督迎立公子冯回国继位,史称:宋庄公。

    这样一来,郑国一看华父督很会办事儿,也有利于郑国,就召集了这些国家一起在“稷”这个地方,开了个国际会议,算是都认可了宋国的这个事件,当然也认可了华父督继续当宋国的宰相了。

    所以,什么道义不道义的,当年法国的戴高乐总统曾过: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共同的利益!在到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有时也是这个道理!鲁国一直是以维护周礼为己任的国家,在利益面前,也是做了一次土鳖,这就是最响亮的一击耳光。

    可见,当时周王朝的威信,已经衰弱到了何种的地步,世界上没有了大哥镇着,那些哥们是不会自愿遵守纪律的,这就是历史的残酷,自古至今,都是一个道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