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周天子伐郑“长葛之战”(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春秋第十六年)
郑国的形势一片大好。
郑国和齐国的同盟关系牢固,郑庄公纯熟的利用自己身在周王室任职的身份,四下征伐,似乎郑国救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周王室。
鲁桓公五年的春秋记载:夏,齐侯、郑伯如纪。左传记载: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
在春秋中,冷不丁的来上这样的一句,会让人稀里糊涂的,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两个超级大国要上人家微的纪国去朝见?纪国和齐国之间有什么恩怨?
纪国和齐国是世仇。
纪国一直是鲁国的弟弟,地处在现在山东寿光地区,也是姜姓的国家,在“春秋时期”之前周懿王时期,齐国的第五代国君齐哀公,非常的“哀”,他被鲁国和纪国一起向周天子告黑状,直接给扔在大鼎里面给“烹煮”了,也就是现在清水炖熟了。
从此,齐国和纪国记下了世仇。
现在了,郑国是齐国的盟邦,又是风头正劲的时刻,中还握着周天子的征伐大权。因此,齐国就想借助郑国的力量,搞个突然袭击,消灭纪国。但是被纪国提前侦查知道了,所以郑国和齐国提出到纪国朝见的请求,直接被拒绝了,这个阴谋就没有得逞。
春秋的七个字的记载背后,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郑庄公为了保持与齐国的关系,很是愿意帮助齐国,但是这个事情传到了周天子那里,周天子是什么感觉?
我的诸侯国,你郑庄公征伐就征伐,这是干什么?
所以,郑国的国际地位直线上升,郑庄公很高兴,也很快乐。但是坐镇中央的天子周桓王很不高兴,很不快乐。按照这个局面发展下去,周王已经压不住郑庄公了,这还了得?
()周、郑反目
宋国发生的“华督弑君”的事件刚刚平息,郑国和周王室终于出事了:
前面已经讲了,郑国的国君,自东周开始就一直把持着周王室的军政大权,郑国也是利用了这个有利地位,东征西杀,四海纵横,成就了一代春秋霸的局面。
俗话:人的地位一高,就会牛皮哄哄,骄傲起来,郑庄公虽然是一代明君,可也逃不出这个魔咒。
郑庄公实在是太忙了,又是带领军队与宋国厮杀,又是和鲁国齐国搞好外交,还要收服一个个弟国家。刚倒出点时间,又碰上了宋国的“华督弑君”的事件,还有帮助齐国准备灭纪国的暗杀行动,太忙了。
因此,在此时的国际政坛上,到处都留下了郑庄公的身影,他哪有时间按时到周王朝廷去上班。于是,郑庄公在周王室“旷工”现象十分的突出。
现在的周王,是周平王的孙子,当年在郑国抵押为质王子狐的儿子。如果真的是王子狐能顺利的继承周王位子,也许郑国和周王的矛盾会缓和一下,必经在一起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面子总是要给一些的。
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发展,郑国的努力,付之东流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王子狐太爱他的爸爸了,他爸爸周平王的死,对他打击很大,当年就因为伤心过度,死翘翘了。郑国一番照顾努力打了水漂,王子狐的儿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
姬林,本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继位。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也导致自己的政治储备和头脑思路不足,鲁隐公六年,郑庄公第一次在他登基后去朝见周桓王,就被周桓王很不礼貌的对待了,当时的宰相周公黑肩:我们周王室东迁,就是依靠晋国和郑国,我们友好的对待人家,还唯恐人家不来,如果现在不以礼接待郑国,估计郑国再也不会来了。
果然,从此郑庄公基本上就不再到周王室上班了。
这也是自鲁隐公六年,前年开始,周王室和郑国交恶的开始。
周桓王非常生气郑庄公。你想:他的爸爸被郑国押为质子,这是很丟周王室面子的事儿。自己上位后,郑庄公“旷工”现象更严重,这是瞧不起自己的意思;郑庄公还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到处征伐,甚至于准备在纪国搞暗杀活动,这个郑国是不是再不批评一下,就翻天了。
没想到,周桓王刚批评郑国一下,郑国还带兵抢夺自己王畿的粮食,这不是反了天了,直抽周桓王的大耳呱子,地方对抗中央,哪有这个道理。
你寤生(郑庄公)再牛,也是臣子,也是诸侯。
干脆!
你不是不愿意上班吗?
正好为了收回朝政,就直接罢免你郑庄公左卿士的地位,让虢国大哥全盘接,你寤生这个难产(难缠)的孩子,就不用来了,我安排新人。
这一下子触碰了郑庄公的底线,不上班就不上班,你周王已经是掉了毛的凤凰,我还怕什么!郑庄公就直接撂挑子了,不再朝见周王。
周桓王大怒——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我是病猫!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0年,周桓王组织征调了陈国、蔡国、卫国三国部队,组成联合国军征伐郑国。
实话,作为周天子征调诸侯国部队征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缺少了必要的环节和步骤,这也明了当时周桓王年轻气盛,没有政治经验。
作为周桓王,是天下的共主,针对不听王命的诸侯,完全可以先采取政治攻势,获得道义上的支持。比如:向当时的大诸侯国鲁国、齐国、宋国、晋国通告等。进行必要的政治上的批判活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获得这些大国的支持,做好必要的准备后,再进行军事行动,局面就不一样了。
更何况,
陈国、蔡国军队势力堪忧,他们本身都是郑国的下败将,现在也属于郑国的弟级别附庸诸侯,这两年他们也都成为了郑国跟班,为郑庄公马首是瞻。
卫国,虽然卫国与郑国也是世仇,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和国内的政变,卫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下降为二流水平了。带着这三个二流水平的联合军队,攻打第一强国,我看:板凳上放鸡蛋——危险啊。
可能,周桓王自己认为是天子,征伐也是象征性的活动,自己一到郑国,郑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反抗联军的,所以周桓王不听叔叔周公黑肩的劝告,一意孤行,非要干上一仗。这就太看郑庄公这个亡命徒了。他都敢带着军队,抢天子的粮食,他还怕和天子干上一仗?
果然,周桓王带着三国联军一到繻葛(长葛),郑庄公的部队也迎上来了。
过去大战,是需要排兵布阵的,很是讲规矩。
我们就先放下谈论政治的脑子,玩玩军事游戏吧——
(2)战前会议
周天子的“中央讨逆联军右翼军团”:由蔡国和卫国的部队,加上一些王室的部队,一起组成。右翼联合军司令员由新继任的虢国的虢林父担任;
“中央讨逆联军左翼军团”:由陈国加上部分王室军队组成,司令员由周王室的周公黑肩担任,
“中央讨逆联军中心军团”:由周王室主力部队担任,周桓王担任三军总司令员兼任中心军团司令员。
阵势很震撼,也很宏大。
对此,郑庄公十分慎重,认真的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
战前军事会议的主角是:公子突(后来和哥哥争位的郑厉公),郑庄公的儿子,也是个狠角色。
郑庄公的儿子公子突,体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常年跟随爸爸征战、出谋划策,在隐公九年(公元前4年)距今七年前,公子突在北戎入侵郑国的战争中,已经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了。
七年前,公子突就针对郑庄公担心入侵郑国的北戎军队,存在从背后偷袭郑军的情况指出:
“根据北戎军队的贪婪、不团结、胜则争利,败则不救的特点,派一些不怕死的战士,组成诱敌部队,与敌军接触后就马上假装败退,沿路丢下财物、兵器等,引诱敌军进入我们设下的三批伏兵的包围圈,我们再一举发动进攻,集中力量猛攻敌军的前面部队,只要是敌军前军败了,后面的部队自然就溃散了。”
郑庄公断然采取这个作战方针,设立包围圈,设伏诱敌、前后夹击,将狄人的前锋部队全部歼灭了,狄人后军大败而逃。
可见这个公子突,比起他的哥哥公子忽,一点也不逊色。
公子突的妈妈很受郑庄公的宠爱,自然也很爱这个儿子了,所以公子突在这次战前会议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好好的在爸爸面前表现了一番,公子突很大胆的对爸爸:
“亲爱的爸爸,总司令阁下:
我认为:周王将联军分成三队,是自以为拥有兵力上的优势,而我们以一国之力抵抗四国联军,兵力上不占优势,因此按照周王的布阵方式,分三军对抗是错误的,是分散了我们的力量。
而我们的优势是重装甲部队,我们应该把重装马车部队攥成一个拳头,运用马车在前,步兵在后的“鱼丽之阵”,集中力量,形成突击军团的拳头,先弱后难,各个击破。
(鱼丽之阵:前面由重装战车按一定距离间隔,横向列队,在战车间隔之间略后方,由步兵组成方队。跟随战车前。战车负责冲击,步兵负责杀戮。古代阵法之一。)”
看着爸爸赞赏的点头,公子突继续道:
“我建议:把我们的部队分为两个阵营,左军对阵敌军右军中的蔡国和卫国联军,右军对阵敌军左军中的陈国的部队,分别分队迎战周王的两翼。
率先向敌军发动攻击。
当然,对于实力较强的蔡国和卫国军队,而应该采取牵扯的打法,拖住敌军,让其不能分身——”
公子突顿了顿又接着:
“由于今年正月里,陈国的国君刚死,就发生了争位的内乱,国内动乱还没有平息,就被周王征调参加这次战争,这既是军心不稳,所以在周王组织的三军中,应该是陈国军队最弱,那我们就把力量放在陈国军队身上,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从我们的右军全力突击陈国军队。
这样一来,中军的周王部队无法兼顾支援两边,只要是陈国部队被击溃,那蔡国和卫国的联军也必定会跟着崩溃,然后我们两边攻击的部队,再从两翼向中间合围,一举歼灭周王的中军!”
完,公子突的本来展开指着地图的指,突然向掌心紧握起来,形成一个拳头,猛的砸向地图的中心所标注的周王中军。
郑庄公听的哈哈大笑,用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很好,很好,这个想法很好——”
公子突得到的爸爸的表扬,一连三个很好,神情开始得意起来了。
“不过——”郑庄公摸着胡子沉吟道。
将军们看着郑庄公的样子,等着下文,公子忽也皱起了眉头,心里暗想,怎么,我的军事计划中,那里还有问题?
郑庄公看着大家的样子,慢慢的:
“这样吧,这次战斗的主要方案就按照公子突的意见办,不过,我要补充两点:
第一,周王摆开三军与我对阵,我们却摆开左右两军,这似乎意图太明显了。要不这样,我带着一些人,摆开一个中军的虚架势,与周王中军对阵,这样也能拖住周王中军,不让他轻举妄动。”
道这里,郑庄公看了一眼公子忽,接着:
“记住,最后我们合围周王中军的目的,不是要歼灭周王,而是击溃周王即可,要点到为止——,这就是我强调的第二点!
各位将军,明白吗?”
公子突听了郑庄公这样安排,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但是他担心爸爸的安全,有些顾虑的:
“只是,我担心父王带领的中军太薄弱,如果周王发动突击,你就太危险了。
“哈哈,周王没有这样的军事才能,只要你们的两翼打的越猛,我就越安全,放心吧,爸爸也不是豆腐做的”郑庄公劝慰着自己可爱的儿子一眼,然后从帅案上拿起令箭:
“曼伯,听令——”
大将军曼伯插站在大王面前。
“命你带领我们重装装甲部队为右军,看我令旗,突击敌方左翼陈国部队,此仗,只许胜,不许败,这次战役的胜负就决定在你这支突击队上了,击败陈国军队后,你们的重装装甲部队不得恋战追击,直接转向敌军中军,进行突击合围,听明白没有?否则,军法从事!”
曼伯挺起胸膛,高声答道:“请大王安心,我军必胜。”
郑庄公又拿起了另一只令箭,看了看周围的众将官,眼睛落在一个人的身上。
“祭仲足,听令——”
祭仲足精神一振,迈出行列,一声大吼:“在——”
“命你带领重装步兵部队,组成我军的左翼攻击部队,看到我的令旗,开始攻击敌军右军的蔡国和卫国联军。
记住,你们要拖住敌军,进攻时,放慢节奏,给曼伯的右军歼灭陈国军队创造时间,一旦我们右军胜利,你就一鼓作气加快节奏,击败敌军后,向敌军中军合围进攻,明白吗?
节奏!要充分利用你们重装步兵的优势,节奏慢,攻击狠。”
郑庄公安排祭仲足指挥左军,就是看重了他的稳重和智谋,其实这场仗,最难打的就是祭足的左军。
郑国右军只要在对阵中,瞬间发挥出迅猛的战斗力即可,可是对于左军来,要拖住敌人的相对实力较强的部队,既不能太快的进攻,造成混战,也不能太慢,让敌人看出我们的计划。这就需要体现出步兵的特点,形成方阵,从声势上拖住敌军,等候曼伯迅速胜利后,再发动最后的一击。
这可是个很考验带队司令员水平的活,要的就是:节奏。
祭仲足,是郑庄公看好的老城稳重的年轻大臣,文武双全。此人之后连续辅佐三个郑国国君,成为郑国政坛上的老狐狸,也只有郑庄公这样的人,才能驾驭他。
看着分派完两军后,郑庄公看看旁边的原繁,高渠弥两人,:
“你们两人跟着我一起带领中军,声张虚势,多准备大旗,摆开一副主力的样子,对阵周王中军,不过,我们可不是要和他们打仗,而是要造成一种压力,让周王中军不敢分兵支援两翼。”
“诺——”
众人一起的吼声,让郑庄公十分的高兴。
(3)长葛之战
第二天,两军对垒。
排兵布阵完毕后,周王正想驱车出阵与这个寤生交流一下,做出声讨几句的样子,这也是常理。没想到,郑国中军中突然大旗一挥,郑军两翼顿时发出震天的吼声,发动了向周王两翼的突击。
郑庄公要的就是这个先,要的就是战场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打,否则计划就落汤了。
战斗的发展,就象事先安排的一样精确。
郑军的重装装甲马队,排着“鱼丽阵型“,前面是马车,后面是步兵,黄烟滚滚的杀向周王左翼,此时陈国的司令员周公黑肩傻眼了。没想到,一开始,郑国的所有重量全部砸向自己一方,陈国军队本身就是弱旅,这次出兵真是打心里不愿意,今年年初,鲁隐公五年,春,正月,陈国国君陈桓公鲍刚刚去世,夏天刚安葬完国君,就收到了周天子的出征命令,没办法,天子命令不能不来,陈国就临时凑了点老弱病残战士参加,许多人身上的国孝白布都没有摘除,所以根本就没有斗志。
陈国军队从没有见到这个阵势,周公黑肩司令拼命让我们顶着,死的不是他周王的军队,是我们陈国的部队,还什么,跑吧!
于是陈国军队瞬间就崩溃了!此时,郑国的左翼祭仲足的重装步兵,才刚和敌军的蔡国和卫国联军接仗。
郑国左翼的祭仲足,努力控制着部队的行进速度。
要求一个个的步兵方队,必须吼出最大声音的战斗口号:
杀——,杀——,杀——,并整齐的列队行进。
这给卫国和蔡国军队,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步兵方队慢行,即控制了前进的速度,也节省的士兵的体力,关键是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声势。这样一来,卫国和蔡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分兵,支持其他的部队了,这就达到了这次战斗的目的了。
郑国的重装步兵方队,刚和周王的右翼蔡、卫联军接仗,就听到战场左翼发出了巨大的喊杀声,而且声音开始向着周王中军的后方延伸,祭仲足知道自己的左翼部队已经胜利了,于是发布命令,全体冲锋,开始玩命。
蔡国和卫国联军刚开始接触郑军步兵方队时候,还能顶住,但是突然间,郑军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疯狂了,全体步兵拼命的向前砍杀,联军的压力突然加大,而且郑军阵中发出新的吼声:
陈军败了——,杀——!
这一下子,让卫国和蔡国的联军精神崩溃了,部队开始奔逃,奔溃了,周王的右军崩溃了!
战斗刚开始,周王就感到不对头,不是因为郑国率先发动进攻。而是,发动进攻的郑军左翼有些不对头,滚滚洪流,好像是全部郑国的重装马队出击,转头看看右翼,郑军的重装步兵,步步为营,似乎实力也很强。
周王开始动了一下增援左翼的意思,但是自己面对着郑庄公的中军,打着郑庄公的大旗,始终不动如山,这是一股巨大的威胁,一旦自己分兵,恐怕最厉害的一击就发生在这里了,一个左翼部队就是这样的声势,更何况郑国国君带领的中军呢!
周桓王没想到的是,郑国的左翼攻击部队就是郑国全部实力,而恰恰是应该对抗周王中军面前部队,却虚弱的很。估计周王中军一个冲锋,郑庄公就败的稀里哗啦了,但是郑国中军的旗帜最多,几辆战车阵在原繁,高渠弥两员名将的带领下,来回巡奔,战马嘶鸣,跃武扬威,郑庄公在自己中军核心的战车上,按剑站立,身后一排百米横列的战旗让周桓王看不到后面的部队,郑国中军的样子真的很威风。
不动,不能动,不动如山!兵法上是这样的。
于是,周王中军也未动,这个场面,谁又能周王的决定就一定错了。
可是周王真的错了,当郑国的两翼取胜后,开始向中心合拢的时候,周王才知道自己错了,才知道自己数学很不好,郑国的军事实力再大,兵力状况也是可以大致算出的。那时代的战争可不是现在这样,动就十几万,几十万的干,诸侯国的兵车和部队都是有规定的,就是偷着扩充一下,人口也在那里摆着,周王征调了三个国家,再加上自己的周军,才有能力摆出三个方面军,郑国凭什么一个国家,就能摆出三个方面军,而且各个都那么厉害。
所以,数学很重要。
等周桓王明白过来,已经败了,面子没了,也不想活了,呆呆的立在那里,发愣。
此时,郑国大将祝聃因为没有被派上任务,本身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上了战场更是奋勇当先,要立新功。当郑庄公发出全军合围的命令后,祝聃率先冲出中军,直奔周桓王而去,并随就是一箭。
有些事,很有意思,有时候想干一件事情,却总是干不成;不想干了,随便试试,却往往能干成。射箭也许也是这样,你越是想射准,越是不稳,越是随便射一下,反而能射中。祝聃就这样在马车奔跑状态下,随便的一箭,半是威胁,半是瞄准,
噗——,
一箭射在了周桓王的肩膀上,长距离动态狙击,“高中的高”啊。
此时周公黑肩也刚突破重围,拼命跑到周王面前救驾,正赶上了这一箭。周公黑肩一看,好嘛,我是黑肩,周王是红肩,黑、红两肩,快跑吧,大王——
周王此时也是血灌瞳仁,想面对面的和寤生拼命,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战场,已经没有什么仁义道德,礼义廉耻,高低尊卑了。
祝聃一看,射中了周天子,还得意洋洋,想要求带兵追赶,非要把周王俘虏不行,郑庄公一看,感叹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春秋载)
“祝聃,赶快收兵,周桓王这是个爷爷,你要是俘虏了他,我们郑国怎么处理他,这不就事儿大了吗,打跑了,就行了”这个祝聃,怎么就是不理解我的战前布置。
这才让周桓王得以逃脱。
(4)慰问周天子
周王败了,郑国完胜。
郑国三军回营大庆,酒肉伺候,众将兴高采烈,准备明天再大干一场,可是——
此时,郑庄公已经派了祭仲足悄悄的带着美酒、烤肉串、海参、鲍鱼,当然还有美丽的护士,前往周王大营进行慰问。治疗、犒劳周王军队,请求周王的原谅,治疗他受伤的肉体和心灵。
你这个郑庄公厉不厉害,杀人诛心。
周桓王,看看左右,垂头丧气的样子,那些陈国、蔡国、卫国的军队,早已经跑的没影了,这会儿好,原来是大王带着三国联军,现在成了光杆司令,什么也别了,回去吧,你看看这个寤生,打赢了,还派人来慰问,请罪,这是羞辱我啊!真是气死个人啊!
周桓王只能乖乖的返回洛阳疗伤,在洛阳城里面继续当自己的天子了。
从此,周王朝的威信又一次的跌落千丈,这个事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很大。从此,诸侯才知道,原来游戏也可以这样玩,尤其是楚国更是张目结舌,原来这才是文明人玩的游戏,好,俺这个野蛮人也可以跟着学。
群雄都开始蠢蠢欲动了。
第二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69年,夏四月,春秋记载: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左传记载: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
也即是,纪国在去年发现了齐国和郑国,准备通过朝见刺杀纪侯的阴谋后,拒绝了郑国和齐国的“朝见”建议,化解了暂时的危难。但是这个潜在的祸难,总是在纪国心头无法忘记的伤痛。今年,纪侯就找到了大哥鲁国商量怎么对付齐国,谁想到,就在这个期间,又发生了郑国和周天子之间的“长葛之战”,据仗打的很凶,纪国和鲁国在没商量出一个结果的情况下,纪侯暂时回国以观察发展局势。
等到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一举战胜了周天子后,纪国一下子想明白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纪侯终于发现,齐国之所以很难对付,就是因为有郑国这个强大的盟国背后支持。因此,纪国也必须和郑国搞好关系,以抵消这股巨大的力量。
既然纪君想明白了吗,就要开始行动。
冬天,纪国国君再次来到鲁国,请求鲁国到周天子那里帮助求情,以取的周天子的王命,命令纪国和郑国建立同盟关系。鲁桓公听后哈哈大笑,心里:这个纪侯太天真了,难道没有看到周天子已经被郑伯战败,灰溜溜的样子,怎么还能命令郑国。于是就很直接的回绝了纪侯,明确的表示鲁国真的办不了这件事情儿。
纪侯一看,鲁国既然办不了这件事情,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好在周桓王年纪不大,又在这次的“长葛之战”中负伤,正好纪侯有个女儿也是年轻貌美,与周天子年龄相当,干脆主动向周天子提出送女儿到周王室,算是给周桓公受伤的心一个藉慰。
其实,纪侯这就是在找一个大树的靠山。要不,纪国真的没有办法对抗齐国,如果能和周天子接亲,那么纪国再,也是周王的亲家,齐国还不至于出灭掉纪国的。
周桓王当然很高兴,送美女自古都很少被拒绝。
鲁桓公八年,周桓王派公卿祭公到鲁国办理这个事情,指派鲁国负责迎接纪国女儿嫁娶的整个过程。那时候,周天子的婚事不能自己办,需要由同姓的诸侯大国帮助办理,最合适的就是鲁国,所以鲁国帮助周王室迎接新的周天子王后,是符合当时的礼制的。
鲁桓公九年,公元前03年,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了周王室首都,纪国算是攀上了周天子的亲戚了。春秋是这样的记载的: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因为只要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有嫁做了王后才能加以记载的。
纪国暂时的不用再向郑国低头了。
但是这不等于其他的诸侯就都有女儿可嫁,尤其是夹在郑国和周王室中间的那些城邑,日子更是难过了。
鲁隐公七年,前05年,周王室周围的盟邑、向邑迫于形势所逼,都很不情愿的向郑国求和,但是很快就反悔了。秋天,郑人、齐人、卫人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刚刚被郑国打败的伤还没有养好,根本没有实力来解救这两个城邑。无奈,一咬牙,只好将这两城邑的人迁往了郏地(河南洛阳王城),把原来盟邑、向邑的地盘送给了郑国。
郑国就是这样的强势了,周天子基本上成了绵羊。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