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趾高气扬的代价 (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春秋第二十四年)

A+A-

    成语“趾高气扬”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三年中楚国伐罗的战争中,左转载: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公元前699年,桓公十三年,三军总司令屈瑕带着部队征伐罗国。

    此时,屈瑕总司令一派风光,这两年基本都是在上演他指挥的军事经典战役,估计都好写成军事教材了,他已经把自己当成战无不胜的战神,一当战神,人就骄傲了。

    对不起,错了,屈瑕不是骄傲,而是骄横了——

    楚军出兵伐罗,明摆着是用“石头打鸡蛋”的游戏。

    临行前,楚国真正的军事“战神”斗伯比,来为屈瑕送行。

    看着屈瑕那股神气十足和目空一切的神态,即:“举趾高,心不固矣”,在回来的路上,就对给他赶马车的司感叹的:

    屈瑕总司令这次一定会失败的,你看看他趾高气扬的牛逼样子,似乎天底下,他就是百战不败的军事大拿,这明他已经心浮气躁,骄横无比,玩军事游戏,就怕这个样子。

    开车,直接进王宫,朝见大王。

    司拿起鞭子,发动油门,以四十迈的速度,一溜烟的,噶哒、噶哒,把马车开到了王宫。

    斗伯比一见到楚武王就:

    大王,快,你听我一句,赶快的派增援的部队,增援屈瑕,否则就晚了。这个屈瑕不能成事啊!

    楚王一听,有些不乐意了,你斗伯比,是不是嫉妒人家屈瑕,刚刚出师,你就人家不行,是不是就你斗伯比行,我看人家屈瑕趾高气扬,也没什么不好,明人家信心足。再,打罗国这样一个县城级别的国,还用增兵?那不成了“铁锤砸鸡蛋”了,没有必要吧!

    楚武王拒绝了斗伯比的建议,回到后宫和老婆邓曼聊天的时候,还把斗伯比奚落了一顿。

    没想到,这个上次从邓国抢回来的美人很有眼光,就和楚王:

    “大夫斗伯比增兵的意思,不是两国的实力有什么差距,而是:作为你楚王,不能光靠征伐解决问题,要靠诚信和德行来镇抚这些反抗的老百姓,用这个原则来训诫你的官员,用铁的纪律和法律,来约束出征的总司令,让他感到畏惧你大王,不要乱来。

    这两年,总司令领确实打了很多的漂亮仗,尤其是在那次对抗四国联军的胜利,更是让总司令很自以为是,导致独断专行。这次他必然会轻视罗国。如果大王你不去控制总司令,他就会翘起骄傲的辫子,尤其是玩军事游戏,骄横就是变相的对军队不负责任,不加防范。

    所以,大王是训诫他,是最好的镇抚段。

    当众表扬他,是劝他继续发扬自己的美德,告诉总司令军法如山,不会有任何的宽恕。

    难道斗伯比不知道征伐的军队已经出发了?人家是看到这些问题,才提出增兵的。”

    楚武王恍然大悟,连忙通知楚军征伐需经过的赖国,派人追赶总司令,但是很遗憾,没有追上。也只能这个样子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总司令屈瑕对斗伯比送行时的表现,很是不满,一个老头子还指画脚,这不是当年你领兵的时候,现在我才是总司令,打这样一个国家,我闭着眼,用指头,就能灭了罗国,谁敢鸡一嘴、鸭一嘴的乱建议,影响军心,看我不杀了他。

    于是,在行军途中,屈瑕就在军中发布通告:谏者有刑!(春秋载),就是:敢胡乱提建议的,杀无赦!绝不轻饶。

    楚军到达鄢水(渡河地点,现宣城县南)渡河,屈瑕看到河不宽,为了节省时间,打乱了行军的次序,快速渡河。

    楚军的次序大乱,乱哄哄的争相渡河。

    关键是:楚军并没有安排渡河的保卫部队,这可是兵家大忌,俗话,军队渡河到一半的时候,河的对岸也是人,河中间也是人,河这边也是人,是军队战斗力最薄弱的时候,因此兵法上就有“半渡而击”的法。所以一般渡河都是很危险的,要安排保卫人员,要安排合适时间,要观察周围地形等等。

    可是,屈瑕不把罗国放在眼里,采取的“武装旅游”的心态,骄兵必败。

    罗国,知道自己已经惹了大祸,楚军征伐自己,完全没有对抗的实力,于是便联络了卢戎(湖北南漳县地区)一起对抗楚军。

    两国一研究,列阵、斗将、守城都不是好办法。

    对抗强国的最好办法就是设卡子、打埋伏、抡闷棍、游击战和麻雀战。

    而目前最佳的地点,就是鄢水渡河地段。

    所以两国军队,早在渡河两旁的山脉中埋伏好,等候合适的会。没想到,楚军真的很大意,太自信了,你楚军再能战,浑身是水,建制打乱,就是一团游兵散勇而已,半渡而击之。

    冲锋号吹响了——

    罗国部队从河的对岸发动攻击;

    卢戎部队从河的这边发动攻击;

    分进合围,两边夹攻,把楚军打的措不及,顿时溃败。

    这可是国际丑闻啊!强大的楚国被两个国打败了,威信极度受损,楚武王气得连摔了三、四个玉杯,直骂屈瑕的祖宗,脏话连篇。

    楚国的军法是非常严厉的,在那个时代,大军一败,主帅基本就是死翘翘了,什么理由都不行,这是铁的纪律,很残酷,但是很管用,楚国称雄,就是靠这个。

    屈瑕一看,完了,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趾高气扬,都是浮云,人家斗伯比的对,我就是太牛皮哄哄了,而且还在军中下令不让进谏,这不是把责任全揽到我身上了,找死啊。

    干脆,与其被大王杀死,还不如我自己自杀,更痛快,不过用刀子割脖子也需要勇气,很痛啊!算了,反正现在还是我自己了算,上吊吧。

    屈瑕上吊死了,下的将军也害怕了,怎么办?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吧,这样争取个好态度,能保一条命就万幸大吉了,大家一商量就自动的汇集到冶父(现在的江陵)这个地方,等候楚王的处理决定。

    楚王发完了脾气,冷静下来,又听屈瑕已经自杀了,就消了一大半的气,楚王知道,虽然楚军战败,但是总不能把所有的将领都杀掉,以后谁带领军队征战,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总要有个法。

    所以,楚武王就对大臣:

    这次战争失败都是我用将不利,不能怪众将,我是有责任的,这样吧,为了惩罚我的过失,我三天不回后宫找美人邓曼睡觉,睡书房,吃窝窝头。

    至于众将都回来吧,不再进行处罚了,不过要深刻的反省,写个检查还是必要的。

    楚军灰溜溜的回国了,不过这次没有鲜花和美酒。

    关于这次伐罗的战争失败检查或反省,别人是否真的做了,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楚庄王真的深刻反思这个问题了:

    这次楚国伐罗是得不偿失的。

    老婆邓曼和斗伯比得对,对于楚国周边的国,不能光用征伐的段,要采用怀柔的办法,慢慢的感化这个地区的国们。

    作为楚国是这个地区的绝对强者和盟主,楚国的实力明显强于各国,楚军和国作战,胜了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可能还会落下一个欺弱凌的黑社会的凶恶形象,别人会楚国胜之不武;但是如果一旦与国作战出现差错,那就是对楚国国际形象的极大损害,这次就是这样。

    楚国的发展方向,还是应该向着周王室占据的中原地带,这样可以逐鹿中原,一旦时和条件成熟了,周边那些附属的国,就会瓜熟蒂落,自然的落入楚国的口袋,这才是硬道理。

    楚国要逐步的蚕食靠近周王周围的国家,要寻找更强的对,而更强的对在中原。

    楚国需要休息和战略调整。

    这一切,在楚武王的脑海中不停的思考着。

    春秋桓公时代里楚国的发展状态,已经接近尾声,马上就是要进入新的鲁庄公时代了。按本书的原则,此时应该重新回到新时代的主线中,但是在下一个时代初期,楚武王生命走到尽头,马上就要开始进入楚文王的时代,为了不破坏故事连续性,我们接着向后,再延续四年,讲一下的楚国事情,以完整的结束楚武王的时代。

    记住,下面这一段楚国的故事“征途猝死的楚武王”,是发生在鲁庄公四年的期间,我们提前到这里讲述——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