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第三十九年)
公元前64年,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征伐鲁国。
为什么?就是因为去年鲁国出兵为公子纠争位,而征伐齐国的复仇战。
齐桓公终于坐稳了国君的位置,杀死了公子纠,收服了管仲,此时齐国的局面算是稳定下来了。但是对于鲁庄公来,心里总是憋不下这口气,原本想培养出自己扶持的公子纠,结果让齐国给杀死了,更令他生气的是,被鲍叔牙一通忽悠,把管仲给骗到了齐国成了宰相,这不是自己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吗,而且还让人家齐国好一顿揍,打了败仗,于是鲁庄公就开始准备新的武装行动。
消息很快就传到齐国,齐桓公想起鲁国在他争位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总也是舍不得一口气,如果按照管仲的争霸方案,还不知道要几年后才能出了这口气,干脆,你鲁国也不用准备了,我齐国也征伐鲁国一下,让你们也尝尝被侵略的滋味。
此时,管仲并不赞成齐国征伐鲁国,于是劝阻齐桓公,但是鲍叔牙不服,在他眼中鲁国已经是下败将了,征伐一下,也未尝不可,于是就建议齐国出兵。
齐国侵略军来了,就要抵抗,必须迎战。
这次的两国征伐位置发生了变化,上次是鲁国征伐齐国,是非正义的,所以失败了;这次是齐国征伐鲁国,也是非正义的,鲁国一定要摆开阵势决战一场,别让齐国瞧不起。
这时候,鲁国的牛人出台了。
曹刿和曹沫(鲁庄十三年在柯第会盟的曹沫),到底曹刿和曹沫是不是一个人,在春秋左传中没有介绍,但是关于曹刿,在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出现过,管子中叫曹刿,吕氏春秋中叫曹翙,战国策中叫曹沫。因为按照当时鲁国的发音,“刿”和“沫”很相近,所以就是一个人,这是可信的。
我们先以曹刿为名称的这次“长勺之战”,之后再一曹沫为名的“柯之盟事件”,这两人应该就是一个人。名称不同而已。
曹刿知道了齐国要来征伐鲁国的事情后,就要去面见鲁庄公,探讨关于如何针对这次敌军侵略的事情。曹刿周围的老乡朋友对他:“那些每天吃肉的人,所要谋划的事情,你又去掺和什么?”
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歧异,每天吃肉的人,是什么人?每天吃肉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这是在二千多年前的历史环境中的一种表达意思,在那个物质非常贫瘠的时代里面,吃肉对于老百姓来,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般恐怕也就过年吃一次吧,更何况是每天吃肉的人,就连在朝廷当官的官员,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谁能每天吃肉?只有国君或者极少的高级官员才有这个待遇,也就是,用每天吃肉,来比喻那些国家高层的官僚或者是国君。
因此,用今天的话来,翻译过来曹刿老乡的话是这样的:
“老曹,这次战争是针对那些,每天吃着山珍海味的国君和贵族们事情,也是他们需要操心和谋划的,你老曹这个普通的官员去搀和什么?”
于是,曹刿: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这些人,其实都被营养烧坏了脑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他们只顾眼前了利益的得失,不能做出具有高度正确性的远见卓识。所以,我,老曹,才去为他们谋划一下。(左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于是,曹刿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君的忠诚态度,入宫求见了鲁庄公。
按照这个节奏,应该是鲁庄公刚吃完肉,打着饱嗝,斜靠着扶,剔着牙,接见了曹刿大人,曹刿就问鲁庄公:
“尊敬的元首,齐国军队已经开过来了,我们凭什么与敌军作战?”
鲁庄公,微微一笑,打了个饱嗝,:
“我有吃的,有穿的,都不敢独自享受,分给他人一起享用,比如刚才的熊掌,我就分给了上卿大夫半只,昨天吃的鹿茸,我分给了下卿大夫两片,这还不够意思,他们肯定能为我效力的。”
曹刿哈哈大笑:
“这都是恩惠,再大王的熊掌和鹿茸能分给几个人,肯定不能向所有的人分送,比如我,昨天还在家里啃饼子,就没有得到大王的熊掌和鹿茸,更何况众多的老百姓呢?分山珍的时候,他们没有,打仗卖命的时候,让他们去,恐怕不行。”
鲁庄公一听,很有道理,就:
“老曹,我经常对用于祭祀先祖的贡品等,严格按照规矩执行,绝不敢任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让主持人如实的向祖先反应我们的真是情况,我想我们的祖先肯定会保佑我们的。”
曹刿摇了摇头,心里知道这是迷信思想,但是在那个年代里面谁敢乱,只能委婉的表示:
“我的领导,如实祭拜告慰先祖没有错,但是这都是给先祖的一点很的诚心,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拿着你应该做的事情,来要求先祖做出更多的保佑,恐怕先祖也不会给你降福的,阿门!”
鲁庄公一听也有道理,就有些着急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我就没有一点可以取胜的基础了:
“曹刿,我们鲁国,大大的案件,虽然我不能每一件完全的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是一定会查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按照合情合法的方针去办理,这总可以了吧!”
曹刿一看大王急了,也不敢再忽悠了,就很严肃的:
“啊呀,我的大王,你太英明了,这是为老百姓尽力做事的一种表现,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老百姓肯定会记住你的好处,为你拼命了,凭这个完全可以和齐国打一仗。不过,如果开仗的时候,你一定要带着我去,我给你好好的参谋一下。”
鲁庄公一听,来去,你曹刿其实就想跟着去打一仗,这个很简单,我同意,赶快回家收拾行李,跟着我出征吧。
长勺,在哪里?就是现在的曲阜东边的地方,大致在现在曲阜高铁站周围。
于是,曹刿和鲁庄公一起乘坐一辆战车,带兵前往了长勺之地。
鲁西南地区的这年正月,天气十分的寒冷,两国甲士列阵以待,在鲁庄公的战车上曹刿,代表大王进行最后的战前动员:
鲁国的将士们,今天我们十分有幸的跟着大王迎战齐国的侵略军,他们不顾仁义道理,为了王位,竟然杀死了公子纠,为此我们表示强烈的抗议和反对,可是齐国侵略成性,竟然不顾国家之间的和平,非法公然的侵略我们鲁国,要抢你们的土地,淫你们的妻子,这是国际恐怖主义行径,我们是正义之师,为了祖国,为了大王,为了保卫你们的家,誓死反击,你们有没有决心?
鲁军大吼:杀——,杀——,杀——
曹刿一看军队的士气提上来了,就高声宣布:三军将士,严阵以待,听我们击鼓,奋勇杀敌。
鲁军齐声:诺——
齐国军队一看鲁军这边喊声震天,估计要发动进攻了,于是,开始击鼓。
鲁庄公也准备击鼓发动进攻,曹刿却制止鲁君:大王,现在还不是时候,沉住气,有好戏,等一下。
鲁庄公就停止击鼓,继续等候。
齐国军队一通击鼓后,三军将士怒吼震天,弓箭张弓搭箭,步兵甲士提刀抬枪,准备发动进攻,与鲁军一战。可是等了半天,鲁军并没有行动,齐国将领有些诧异,于是再次命令击鼓,二通战鼓,响声震天,齐国将士再次做好准备,又是等了半天,鲁军什么动静都没有,齐国全军上下看着鲁军没有声息,认为是鲁军胆怯,刚才紧张和发麻的双,开始放松下来,第一次击鼓的紧张心情也放松下来了。
鲁庄公看了一眼曹刿,心里问可以开始了吧,但是看着曹刿坚毅的神态,没有任何表示,就暗暗的佩服他,也就冷静下来了。
齐军,一看鲁军还是没有动静,刚才准备开始战斗的紧张心情,在寒冷的天气下和厚重的铠甲下,虽然放松下来,可是双被寒风冻的红肿,握不住刀把,由于拒寒而穿的棉衣,在放松后又感觉到浑身开始流汗,双寒冷,浑身热汗,内外交加,是个什么感觉。可大帅未发布休息的命令,还要坚持。
齐君将领也认为鲁军胆怯,不敢进攻,便命令再次进行击鼓,若三通鼓响,鲁军仍未进攻,那齐君打算暂时休战,明天再整军以战,所以齐君开始第三次击鼓,齐国将士再次上马,搭箭,抬刀、提枪、举盾准备战斗。
可是,鲁军竟然还是悄无声息,齐国三军开始窃窃私语,大家的精神松懈下来了,估计鲁军真的不会迎战了,看来我们齐国的军队还是威名远扬,鲁国肯定是惧怕我们,哈哈。
此时的曹刿,已经完全进入的临战角色,在齐军开始第三通击鼓的时候,已经悄悄的派人向鲁军的三军传递下去消息,告诉鲁军,进攻马上就要开始了,听大王击鼓后,就奋勇杀敌,鲁军都悄悄的做好了准备,开始了第一轮的战前准备,士气高昂。
鲁庄公从身边击鼓的士兵中拿过鼓槌,看着曹刿,一点也不关心对方阵营中击鼓声了,曹刿静静的听着齐国军队第三通击鼓声响起,点了点头,抬起自己的右,高高的举着。
咚——,咚——,咚——,齐国军队第三遍击鼓声音响起,此时鲁军已经像是要出发的豹子,收紧了浑身的肌肉,就等最后的一击,鲁庄公也举起双准备击鼓,大师曹刿还是伸出一个指,表示让大王在等一下。
齐君三通鼓响后,鲁军仍是没有声音,齐军的全体将士慢慢的将中的武器放下,开始擦汗、私语和放松一下发麻的脚,阵型不再严谨,队伍开始松懈了,就在此时,齐君听到——
鲁军阵营中,咚——,咚——,咚——,开始击鼓,这是鲁军的第一通鼓响,而且鲁军上下同时发出巨大的吼声,全军开始全速冲击,发动了进攻。
齐军上下,全都愣住了,心里想,鲁军这是什么节奏,我们打鼓,他们没声,等我们刚打完鼓,他们开始击鼓了,这个节奏,双方一点也没有对上啊!
可是当看到鲁军排山倒海的将士冲过来的时候,齐军才开始慌张起来了,连忙举起武器迎战,可是有的还没有整理好,因为刚才在擦汗而解开的铠甲,有的双颤抖的重新从箭壶里面抽出已经放进去的箭簇,还有的在准备举盾等等一系列的混乱,顿时,被鲁军冲乱了队形,齐君开始溃败。
鲁庄公一看哈哈大笑,准备下令追敌。
曹刿连忙制止,马上跳下战车,仔细的看了齐君的车辙,然后又跳上战车,扶着大旗站在了车子的横梁上,远远的眺望齐君败退的阵型后,回头对鲁庄公:请大王下令追敌。
此时鲁君挥动追敌的大旗后,鲁军漫山遍野的展开了抓兔子的军事行动,大胜齐军。
齐国战败了,齐桓公上位后的第二仗,惨败于鲁国。
鲁军收兵后,鲁庄公在军帐中询问曹刿。
“老曹,你快你刚才指挥的想法,让所有的将军都听听——”
曹刿笑着:“我的元首,总司令员同志,这次都是全军上下和大王的英明领导的结果。没有什么可的”
鲁庄公也笑着:别客气了,快,你你的想法。
此时曹刿才开始严肃的:
“各位将军,三军决战全凭的是勇气,尤其是在敌我势力均衡的情况下,一般来,三军进攻的第一通战鼓响起,全军勇气处于初战的激动环境下,精力集中,勇气倍增;可是第二通战鼓后,肯定就比第一通战鼓所激发出来的勇气要衰竭了很多,当第三通战鼓的时候,军队的勇气就基本没有了,处于懈怠的状态,齐国三通战鼓已响,军队士气衰竭了,而我们才开始第一通的战鼓,士气正旺,你们,我们士气正旺,敌军士气已经衰竭,所以就取得了胜利。”
曹刿顿了顿最后总结:这就是所谓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成语“一鼓作气”就是出自这次的战役典故。
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赞许曹刿的观点,鲁庄公继续问:在我军要追记的时候,你上蹿下跳的,暂时不让追击,这是什么意思?
曹刿:大王,再怎么,人家齐国也是大国,是军事强国,具有丰富的军事作战技能,很难用正常的一些军事道理来推测人家,也许人家也知道这个“一鼓作气”的原理,故意的来个诈败,岂不危险,于是我就跳下车子先看,敌军的车辙,是否是有规律和有秩序,如果车辙乱,明敌军没有秩序的败退,就没有埋伏。
然后我又跳上车子的横梁,观看敌军的旗帜和队形,如果散乱,明是真败,如果有规律和秩序,就是诈败,因此我上蹿下跳的观察了后,发现敌军是真败了,才请求大王下令追击,只此而已。
鲁庄公从此十分看重曹刿。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引用过这次“长勺之战”的战例,以明自己的观点:春秋时,鲁与齐战,鲁庄公期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被曹刿阻止,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战前政治准备是: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为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是“彼竭我盈”,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是“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了战略防御的原则。
因此,长勺之战,一直是现代学习的经典战役之一,也是当年学生必学的古文之一。
鲁庄公在长勺打了一个大胜仗,非常的高兴,关键是这个大胜仗是针对国力已经超过自己的齐国,于是也就有些漂了。
想当年,自己的传统友帮宋国,遇到被征伐的战事时,都是向鲁国求救或者寻求鲁国的帮助,但是这次长勺之战,宋国竟然不管不问,甚至于连句谴责齐国的表态都没有,真是不仗义,正好鲁国这次战斗基本没有损失,兵已经出了,就顺便的谴责一下宋国吧,于是便带兵在宋国的边境搞了一此带有“责罚性质”的象征性的伐宋行动,其实就是武装大游行性质的军事威胁而已。
其实这次的行动,也是反映了鲁庄公的政治不成熟。
你想,你已经打败了了齐国,就不要在树立对了,对于宋国,如果鲁君有埋怨,完全可以通过政治行使,采取一个外交谴责声明,这样大打口水战,必竟不是实际的战争行为,一旦动用军队,性质就变了,因此,春秋的记载:对鲁庄公这次的军事行动是不赞许的,所以就用了“春秋笔法”记载。
又来了春秋笔法,到底这里是怎样的春秋笔法,先看看春秋记载:“二月,公侵宋”。就这一句,为什么侵宋?什么也没,侵,是什么意思?
根据“春秋笔法”的记载法: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公羊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按照春秋笔法的记载,在春秋这部书中,对于战争的笔法是:带着部队从别国的国境通过,然后象征性的走一下就回来,就是“侵’的意思,并非大张旗鼓的进入,带有明显的责罚意思。
如果责罚没有效果,直接带领部队深入对方的国境内部,准备要打仗了,其意思就是征伐的意思,比起粗略的象征性过境,要准备的精细一些,叫做伐。
如果发生了实际的战斗,短兵相接,见血了,死人了,就是战的意思,不能书写为伐。而是书写战字。
如果是带领部队包围了对方的国都,就是比单纯的杀两个人,打个仗更严重的军事行动了,于是就用围字表示,而不仅仅是写战字了。
如果是带兵直接攻入了对方的国都,而且攻下了国都后,并没有实行军事占领,直接退兵了,就书写“入”字,显然,入比围更为严重。
直接把对方的国家给灭掉了,吞并了,取其国家,就是书写“灭”字,而不写其他的“围”或者“入”字,是最严重的军事后果。
所以在春秋中,都是根据军事行动的最严重的情况来进行表述,这就是春秋笔法,现在演化到今天,这些中国古老文字的意义已经模糊的很多,区分的不太明确了,所以看古书,一定要知道这些字的意义,才能看明白里面的道理。比如,这次的“公侵宋”,就是带兵路过宋国的国境而回到鲁国,这是侵的意思,之所以记载时间“二月”。是因为这是对大国的侵,比较重视,所以就书写了时间,如果的是对国,就不写时间了。
鲁庄公的这次头脑发热的军事行动,为鲁国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宋国得到鲁国的这个侵略示威后,也感到十分的麻烦,环顾四周,齐国的姜白刚刚上位,接着就是一个败仗,至于以后会怎样,在两国没有正式沟通前,局势不明。
而鲁国接着长勺之战的胜利,风头正劲,单独的宋国和鲁国对抗,恐怕也不会沾什么便宜,思来想去,宋国只好采取的忍让的行动,将临近鲁国的这个地区的老百姓迁往了宿地,忍住了这口恶气。
但是鲁国这个冒昧的行动,也在无意间改变了宋国的历史进程,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春秋时代”环环相扣的历史过程。否则我们不连贯的看,会搞的有些莫名其妙,比如,如果单纯的谈“长勺之战”,就不知道这个战役的来源,是因为前面发生了鲁国曾征伐齐国的事情而导致,也许就不明白为什么齐国要征伐鲁国,还以为是闲着没事,吃饱了撑的相互征伐着玩而已。
好像是只要是大国,强国,就可以任意的征伐别国,这是片断性的历史观念。
好了,我们接着,因为鲁国的这次对齐国的胜利,以及后续的对宋国的过境军事行动,带来后面一个恶果和战争。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