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齐桓公韬光养晦练内功( 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春秋第四十四年)

A+A-

    齐桓公于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5年)继位至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9年)称霸,前后六年时间。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面,齐桓公韬光养晦,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终成中原的第一霸主。

    修内政:

    齐桓公上位的每年正月,齐国各地官员到齐国首都朝会的时候,齐桓公会对来自各地区的乡长们讨论各乡的事情。首先,他会询问各乡有没有:爱好学习,孝敬父母,聪明伶俐,乡内闻名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各位乡长必须如实的向国君汇报,这就是所谓“明察乡里”。

    其次,齐桓公会问:各乡中有没有武艺高强的人,各种流派的武林高,必须要如实汇报,这就是所谓的“举贤与能”。

    第三,会问:各乡有没有:不孝敬父母的,不尊长爱幼的,骄纵暴虐,不听从上级命令的人?这样的也必须如实汇报,这就是“惩奸避恶”。

    如果一旦发现各位乡长有不如实汇报上述情况的,可以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应的处罚。

    于是,各位乡长都回去好好的工作推举贤良。

    然后由齐桓公亲自进行面试,考察。然后再根据各自被举荐人的特长,进行各种官职的任命。再让这些被任命的官员的上级,对他们进行在当官期间的考察,再去选拔更为贤良的官员,由国君进行新的面试和述职后,继续提升使用。

    举荐、选拔、升任,这既是所谓的“三选制度”。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个公务员的任职流程,没有什么大惊怪的。但是如果把这个流程,放到二千多年前,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其实,这就等于是齐桓公打破了贵族政治把持官吏的制度,打破了平民老百姓不能当官的藩篱,打破了士绅政治的官僚体系,这可是在奴隶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创举。

    从全国的基层组织中选举贤良的人员,让有本事的人当官,让能够接触到实际基层情况的人执政,这样齐国的政治必然会符合民情,顺利发展,也鼓励了基层老百姓的努力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制度,这才是强国之本。

    设制:

    齐桓公让辅佐自己的两个重要的齐国贵族高氏和国氏,当然他们也是支持齐桓公的嫡系人员,按照管仲所设立的“家、伍、轨、里、连、乡”六级等级进行垂直管理。高氏和国氏直接管理乡级干部,让乡级干部(乡长)管理连级干部,让连级干部(连长)管理里级干部,让里级干部(里长)管理轨级干部,让轨级干部(轨长)管理伍级队长,让伍级队长(伍长)管理家庭。

    所以,只要是最基层的每个老百姓有善行,必然会得到选举的会。同时只要是每个基层老百姓有恶行,必然也会受到严肃的处理。

    这个制度就等于是:从每家抓起,从每个人抓起。国,是百姓的家;家,是君王的国。浑然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减税收、促生产:

    齐桓公对于最的行政单位的管理特别用心,大约也就是我们的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基层组织吧。

    根据每家耕种土地的肥瘦情况,制定不同的收税标准。决不搞“一刀切”。“肥地多收,瘦地少收或免收”,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因为土地的情况,而相互攀比或者是随便的迁徙,稳固了基层的农业稳定性,保住了国家粮食的基础。

    对于各种土地分配,根据具体的情况,针对必要的合适农民进行分配,老百姓非常满意,没有更多的纠纷和争执,尤其是:任何的活动,绝对不允许和农民的农耕季节相冲突。该耕地的时候,该收获的时候,不安排任何活动,让农民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工作。减少对各地的牲畜的征收工作,减少祭祀使用的牺牲,这样农民家就会猪满圈、牛羊满栏,繁殖兴旺。

    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里面,“吃饭”都是天大的事情。

    对于曾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旧臣或者是退休的老人,及退伍军人等,在颁布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他们的抚恤政策,这样所有的民众看到“老有所养,功有所馈”,人民都会拼命的为国家办事,而不会苟且偷安。

    一定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根据四季的时节,安排砍柴的、打猎的、捕鱼的、采集的进行渔猎生产,各安其责。

    你看看人家齐国,这些政策多么伟大,就是放在今天也完全可以适用。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不是什么战争和武器,不是什么口号和会议,而是真正的富民政策。

    要想称霸武林,必须练好武功。

    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

    齐桓公一直担心自己齐国军队的数量和装备问题,于是在管仲的建议下,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首先,改变了军法的制度,以前齐国对军队内违反军规的军人将士,采取的是:军棍、鞭子、断足、割鼻子、斩杀等刑法,以威慑士兵。现在改了,不用这些残酷的制度了,改成罚款。

    也就是:当士兵违反军纪应该受惩罚的时候,让违规的士兵用自己的钱财,出资制造铠甲,或者是各种武器,来赎罪。这是个重大的改革措施。死刑或重罪,罚一副犀牛皮做的铠甲和一杆车戟(在战车上使用的长戟),在那时当然都是高级货,很贵重的。

    如果犯了属于那种割鼻子、断足的轻罪,这也算是轻罪,古人真是很勇猛啊。犯轻罪的:罚一副皮革做的盾牌和一杆车戟。其他过错的,罚钱不等。

    另外对案情不明确的,若要是提起诉讼,先关三天禁闭再,让起诉的人先好好想想是不是真的要起诉,如果确定了要诉讼的,要交诉讼费:十二支箭,然后再审理查清案情。所以在那个时代打官司,代价是很高的,先要准备被拘留三天后,才能交诉讼费打官司,哈哈。

    从此以后,齐国的武器装备就变得很充足了。

    攘外必先安内,齐桓公安内后,就要开始对外的外交活动了——

    外交,自然要先确定外交政策和方向,此时,齐桓公就向管仲求教:

    齐桓公问:“向南方征伐,谁是主要对抗对?”

    管子:“鲁国,我们把已经占领鲁地的棠、潜二城市返还给鲁国,就可以将前伸到鲁国境内的兵力集中起来,收缩兵力,驻扎在海湾地区,有山,有大海的屏障保卫我们,我们就很牢固,随时可以征伐。”

    齐桓公问:“向西怎样?”

    管仲:“卫国,同样道理,我们返还给已经占领卫国的四个城邑,收缩兵力。”

    齐桓公问:“向北?”

    管仲:“燕国,我们返还已经占领燕国的二座城邑,收索兵力,蓄势待发。”

    为什么齐桓公不问向东如何发展?因为齐国的东面是大海,基本都是齐国的地域,所以那就是“海之崖,天尽头”,在山东最东边的入海半岛就是荣成,现在就有“天尽头”景点,当年秦始皇到此而回,因此叫:天尽头。

    齐桓公:“然后怎样?”

    管仲:“我们一定要和周围的这些国家搞好关系,然后大家一起划定疆界,南到泰山北,西到济水(济南),北至黄河,东至大海,建立八百兵车的野战军,选择特别淫乱的国家进行征伐,霸业可成。”

    其实,也许你想问,既然齐国想要称霸,为何不象之后战国时期的秦国一样,一直杀下去,一直的政府下去,直到最后占领国家算了。

    如果有这样的看法,这就是你没有站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用历史的观念看问题。以为,这种观念是造反,吞并天下,而不是作为诸侯国的兴霸。

    因为,那时候的天下是周王室的,一个个的征服灭国,就是造反,而征服与管理,才是代替周天子管理天下,是兴霸。

    齐国和管仲所论述的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齐国建国时候,周王给予姜子牙的征伐范围,到了齐桓公才算是实现,这已经是十分巨大的成就了,齐桓公图的是称霸,而不是造反和吞天下。

    制定好了国策后,就开始一步步的实施。

    对于国要用威。

    齐桓公的爸爸齐襄公虽然荒淫无度,但是在他执政的时候,灭掉了纪国,这也算是为当年在东周之前,因为纪国国君的谗言而让周王煮了齐国国君报了仇,当然这是家仇的借口,关键是灭掉了纪国,等于扫清了距离齐国首都东边最近的一个国障碍。

    齐桓公上位,各个诸侯国家都派人前来祝贺,就是不来的,也发了祝贺的电报,可是在齐国首都的西边最近的谭国(现济南章丘龙山街道位置)却没有动静,政治敏锐度不强。

    当年,齐桓公逃亡的时候,曾经想到谭国避难,但是人家谭国竟然不接待,这让姜白牢记在心,于是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4年),直接派兵就把谭国给灭了,国君谭子流亡到了莒国,你谭国真是有些不识时务。

    灭掉了谭国,树立的权威,但是大国外交要有宏大的宽厚心,根据当前齐桓公上位的事件,齐国和鲁国发生了冲突,连续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是这样对峙下去不利于齐国的国际形象。

    鲁国可不是谭国,灭就灭掉了的,因此还要搞好关系。

    鲁庄公十一年,齐国又和周王室求婚,并从鲁国迎娶了周王室的公主共姬。前面已经过,当时周王室下嫁公主,都是由同行的诸侯国帮助嫁女的规制,之所以周王室的女儿称作公主,就是由诸侯国的国君主持嫁女的来源,诸侯国的国君尊称为“公”,而王室的女儿都是各诸侯国的“主”,由“公”嫁送的“主”就是:公主。而诸侯国的国君的女儿称作:翁主,因为“翁”是对父亲的尊称,“主”自然是主人的意思,所以叫做:翁主。

    鲁国虽然和齐国,因为齐桓公上位的事件一直在闹别扭,打仗,但是这个周王室分派的工作,鲁国不能推辞。比如:当年鲁庄公的爸爸鲁桓公被齐襄公杀死的时候,也是帮助周王室嫁了一个女儿王姬给齐襄公,不过这个王姬过门后一年就死了,这次齐桓公又要娶周王室的女儿,当然还是鲁国的工作了。

    齐桓公亲自到鲁国来迎亲,两国的国君自然就要见面,喝上一场大酒,本来两人就是姨表亲,大家都是表哥和表弟的关系,一来二去,通过这个嫁女的工作,使齐鲁两国矛盾开始缓和起来了,走向了外交的正规道路。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