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出卖朋友惹祸端(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秋第六十七年)
面对着南方楚国的兴起,中原诸侯们在齐国的带领下不软不硬的搞了楚国一次,也算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情,齐桓公的霸主天下的形象越来越显的高大威猛。
楚国的威胁是暂时的消除了,但是中原诸侯之间的勾心斗角心态又显示了出来,这也算是国人的老毛病了吧,往往大国的行动,因为自己的体量大,影响大,在真的下决心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还是多少要受到一些羁绊和顾忌的,而国们之间办事起来就肆无忌惮、天马行空了。
齐国带领的这次伐楚之行,总算是圆满而又胜利的完成了抗楚的艰巨任务。
陈国和郑国,理所当然的也都参加这次的联盟军事行动,应该是齐国阵营下的弟弟诸侯国,跟着大哥参加战斗,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可是我们看题目就知道,这两个国家却在楚国撤退后,受到了齐国的征伐,这是为何?
这两个诸侯国的身份,是不是也转变的太突然了?
如果只看春秋经书,我们恐怕是看不明白的,但是左传中却记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要捧着左传品“春秋”才更有味道和意思。
齐桓公能够通过威胁而逼退的楚国,心里面当然很高兴,根据这次行动的精神和主题,就是制服楚国,以炫耀齐国霸主“军事联盟”的威力,但是组织这么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后勤非常的繁重,这么多兵马的粮草需要操心,自古以来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何况诸侯们纷纷的响应,大家一起吃了海参鲍鱼、山珍海味的,都需要提前准备,俗话:打仗,打的就是经济和实力。
这次盛大的军事行动,齐国从北方开进到中原临近南方的地区,需要经过郑国和陈国的国境,在当时那个交通状态情况下,穿越一个国家,众多的军队和粮食供用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被经过的国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保障支持,军队就像是“蝗虫”一样,一来一往,耗资巨大。
于是问题就来了,开始征伐的时候,是经过郑国和陈国,已经让这两个国负重很大了。返回的时候,按照道理也是要经过郑国和陈国。郑国怎么也是个大国,勉励维持吧,但是陈国是一个国,经济支撑不了这样的耗费。
所以在战胜后的军营驻扎期间中,陈国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代表陈国和郑国的外交代表,开始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个现实的问题了。陈国的大臣辕涛涂,就来到了郑国的军帐中,对郑国的大臣申侯:
“郑国哥,你们好,俺陈国有个问题向想和你们交流一下,你们看:这次齐国大哥组织的军事活动虽然很好,但是齐军经过陈国和郑国之间,我们两国的经济负担很沉重啊,来的时候已经是花费耗大了,如果齐国回国的时候,还是原路返回,我们要继续的承担经济压力。
如果能够动齐桓公,让齐君带领着齐军从东边的东夷地区,沿着海边的道路,绕道回国,这样就好多了,我们两国就可以避免额外的经济负担了。”
郑国当然是感受相同,所以郑国的大臣申侯也不好什么,人家陈国的陈涛涂的对,但是如果一旦齐国知道郑国不愿意接待齐国,以后遇再遭到楚国的侵犯,还怎么向齐国求救,这个意见郑国不能提出来,于是十分敷衍的:
“真是个好主意,好——,我们郑国没有意见”。
辕涛涂见得到了申侯认可,就前往了齐桓公处:
“尊敬的齐国大王,你是我们的霸主,威名扬于四海,现在已经通过这次行动,征服了南方的楚国,为什么大王不趁着这次的胜利,在回师的时候,从东边海边回国,这样可以再次的镇抚东夷的地区,一举两得。”
齐桓公一听十分的高兴,就准备按照这个办法执行。
等到郑国的申候进来拜见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就问他刚才陈涛涂的回师计划是否可行?申侯有些担心了,他不知道刚才陈涛涂是怎样给齐桓公的,而且也不知道齐桓公的实际想法,作为中原霸主,按照申侯的分析,做为英明的霸主齐桓公,肯定不会轻易的相信或采纳陈涛涂的意见的,这次来询问郑国的意见,肯定是向了解一下郑国的想法,千万不能错了话,否则以后还怎么求人家齐国帮助郑国。
所以,思来想去,申侯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罢,别得罪人家齐国。
申侯慎重的:
“大王,我觉得辕涛涂的这个计划虽然很好,但是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军队已经出来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属于疲惫之师了,万一从东方返回的话,途中受到东夷的攻击的话,恐怕部队就不一定会取得胜利了,所以直接从陈国和郑国之间回师,粮草都可以保证,而且道路很近,也是一种好的计划。
当然了,至于应该采取哪种方式,还是请大王自己决定吧,我们郑国都是拥护齐国的。”
其实,申侯也是了另一种可能的情况。
这样一来,齐国自己决定走哪里,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与郑国是无关。谁想到齐桓公一听就明白了,申侯的建议是对的,陈涛涂出的是馊主意,所以,齐桓公一生气,马上将陈涛涂在军中扣押了起来。
并且当场将“虎牢关”这个重要的城邑赏赐给了申侯,按理“虎牢关”是当年郑国的城邑,齐桓公怎么能够随便赏赐,但是此时的齐桓公如日中天,谁敢对抗他。再一个,通过申侯的这次回答,齐桓公感到申侯对齐国是非常忠心的,将郑国这个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通过齐国的压力交给亲齐的郑国大臣,也可以抑制郑国国君郑文公的势力。
所以,申侯因为这次的谏言,却意外的得到了“虎牢关”。
但是申侯却得罪了辕涛涂,更重要的是得罪了自己的国君,到底这个郑国的申侯是什么人,为什么在郑国,却叫做申侯呢,他是什么来历?
我们还记得当年楚文王“伐申灭邓”的故事吧。
申侯是申国的人,至于是申国女人生的,还是申国人娶了楚国女人生的,都不重要了,他最后跟着楚文王干革命,楚文王十分的喜爱他,这就等于是楚文王系统里面的人,楚文王在,还好,但是如果楚文王死了,就很难会怎样了。
楚文王临死前,给他了一块玉壁,让他赶快的逃跑,楚文王:
“只有我了解你这个人,你是非常喜欢利益但是又不贪婪的人,是一个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获取利益的人,我虽然能够宽容你的这些问题,但是别人能行吗?等我死了,后人会向你以吹毛求疵的方法压榨你的。
所以,我死了,你就赶快的逃跑吧,不过不要到国,国肯定不会容纳下你的。”
申侯非常感动,没想到楚文王竟然这样的了解自己,平常看着大王大大咧咧的,但是非常的心细,这真可谓“知臣莫如君”啊。
楚文王死后,申侯便逃到了郑国。
此时,恰好是郑厉公第二次的复辟刚成功的时候,需要人才,申侯又是楚文王在世的时候所倚重的大臣,是个人才。就这样申侯成为郑厉公的得力助,受到重用,又深得郑厉公的喜欢,成为了郑国的重要大臣。
所以,只要是重要的国际活动,申侯都会代表郑国参加,没想到申侯一番意见,竟然出卖了辕涛涂,可把辕涛涂给气死了,但是现在是没有办法,齐桓公把他给逮捕了,失去了人身自由,只好隐忍着这段的纠葛,默默的等待会。
齐桓公对于陈国的这个馊主意很是生气。
鲁僖公四年,秋天,齐国就带着刚投靠中原诸侯联盟系统的江国和黄国,一起讨伐的陈国,目的就是讨伐陈国的不忠诚,当然也是杀鸡给猴看,让江国和黄国看看不忠的后果。
另外这样做,也那个让江国和黄国一起对抗陈国,不要团结起来,有事情要找齐国大哥处理,这才是霸主考虑的事情。
陈国当然无法和齐国对抗,所谓的讨伐就是个形式,三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陈国国都,投降的文书就送到齐桓公桌前了,而且一再的承认错误,表示以后一定要衷心的跟着大哥干革命。
陈国求和,终于获得了齐国的认可,并且齐桓公将扣押的辕涛涂释放回国,也算是给了陈国一个面子,达到了教训陈国的目的。
得到释放的辕涛涂表面上没有任何的迹象,回国后继续当自己的大臣,因为他确实是为了陈国的利益,陈国不会因此而处理他的。
为了表示继续与郑国的友好关系,辕涛涂派人找到了郑国申侯,表达了继续好好做朋友的愿望,送上了重礼,而且祝贺申侯得到了“虎牢关”这个要塞,申侯也非常的高兴,认为辕涛涂是一个够朋友的仗义之人。
辕涛涂知道“虎牢关”对于郑国的重要性,当年郑庄公活着的时候,武姜妈妈为自己的儿子共叔段索要这个要塞,都被郑庄公拒绝了。现在被一个流亡来的申侯得到了,对于郑国来可不是件好事,为了继续让申侯得罪郑君,埋下隐患,辕涛涂就继续施展自己的忽悠技能,忽悠申侯:
“这个虎牢关很重要,你一定要加紧修建城池,这可是一件扬威立名的事情啊,你的子孙后代都不会忘了你的。”
申侯心里很高兴,本身就是爱好利益的人,但是还有些犹豫,就随口对辕涛涂:“这个主意很好,但是恐怕齐侯不会答应吧。”
辕涛涂:
“这个好办,我来给你请求,你就放心的干吧,相信我,我们是好朋友,铁哥们啊!”
于是申侯就糊涂了,他不想一下,自己曾经和辕涛涂有很大的过节,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番话,让辕涛涂被齐桓公扣押了,而且差点丢掉了性命,这个“虎牢关”也即是因为这个事件而得到的嘉奖,人家辕涛涂看到“虎牢关”,生气还来不及呢,怎么会鼓励你因此而发扬光大下去,这不是有问题吗。息侯被辕涛涂几句话就糊涂了,认为真的可以继续和辕涛涂发展友谊关系,这真是太天真了。
申侯回到“虎牢关”后就开始重新修筑虎牢关城邑,准备按照“大型的五星级风景区”规模修建修虎牢关,根据图纸设计来,完工后的虎牢关是非常的壮美和牢固,申侯心里高兴的象“开了一朵花”似的美滋滋。
等到申侯办完了这一切后,辕涛涂就跑到了郑君那里:
“大王,我虽然是个外国的臣子,但是忠君的思想却不分内外,你们国家最近有件事情,我是很看不惯,比如:申侯从齐侯那里得到了虎牢关后,并没有向你请示并得到批准,就开始修建城池,这是干什么?他就是:一来眼中没有你这个国君,二来这是要造反苗头吗。”
郑君心里非常的不高兴,开始愤恨申侯了,也对齐桓公这个越俎代庖的行为感到愤怒,仇恨的种子,终于在辕涛涂的忽悠下埋藏了。
所以,为什么要介绍这一段不是很重要的历史,其实就是为了明一个问题:
郑国的申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修建城池的事情,给以后齐国征伐郑国找到了借口。春秋都是片断性的介绍,只有连贯起来看,才能按照历史的过程理顺出来。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