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国际联盟中的政治斗争(鲁僖公五年至六年,公元前655年至654年)

A+A-

    这次陈国大臣辕涛涂忽悠齐桓公的事件,原本不是一件大事,但是改变了历史进程,因为齐桓公彻底放弃了改道回国的观点,而是继续的沿着原来进军的道路回国。

    齐桓公这样做,一则采纳申侯的正确意见,二来顺路讨伐忽悠自己的陈国。这就必然会让齐国沿着中原的腹地路线行进,这也是一条靠近了周王室的国都行进的路线,伐陈算是事,但是路过周天子驻跸之所,需要搞一下政治活动才是大事,这就是产生后续的会盟,以及和郑国反目的事件的地理渊源。

    历史就是因为一个个的不起眼的事,而促成了一个个的大事件,让我们眼花缭乱。

    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春秋第六十八年。

    齐桓公讨伐陈国,就是一个象征性的顺牵羊的行动,陈国那能抵抗了齐国带领的联合国军,连楚国那么强大,都玩了一场风马牛的故事,何况陈国,马上认错吧,召开大会,对辕涛涂这种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不能顾全大局的罪臣,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将检讨书交给了齐桓公,终于通过了齐桓公的认可,将辕涛涂放回陈国。

    齐桓公顺风顺水,用威力再次震慑了这些三心二意的国,正好又路过周王室首都,便派人前往周王室汇报这次伐楚的成果和功劳,并提出在卫国地区的首止,召开联合国大会的请求,请周王室派王室人员参加指导工作,并暗示最好派太子郑,参加会盟的意思。

    齐桓公为什么要求派太子出席,这里头有个重要的原因,需要交代一下。

    周王室目前是周惠王执政,周惠王的王后惠后,十分的喜爱自己的儿子王子带,所以周惠王爱屋及乌,自然就有了废掉太子,想立少子王子带的意思,春秋就是这样,国家发生的历次动乱,都与大儿子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有关。

    比如:发生同一时期的晋国,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在当时的正统观念来看,太子继位是符合礼治的,作为中原霸主齐国,如果在周王室的权力争夺中,能够起到作用,必然会给自己的政治上,埋下一个很大的筹码,所以齐桓公的要求不但正当,还很有深意。

    前往周王室的使者派出后,齐桓公就马上召开了所有到场诸侯国的联盟大会的第一场准备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继续在齐桓公的领导下,围绕周王室这个中心,坚决搞好世界和平,反对南方某些大国的单边势力”的会议主题。

    齐桓公太牛气了,霸主的风范,这么重要的会议也不等着中央的认可和派员。

    所谓的派人向周天子请示,也只不过就是履行一个礼貌的程序罢了,实际上的会议已经开始召开了,这让周天子(周惠王)十分的不爽。

    看着齐国一天天的壮大,自己的权威一天天的缩,早晚,这个齐国会不听话的,但是现在齐国刚打了胜仗,又非常礼貌的要求周王室派人指导,这个面子又不能不给。

    这真是:派人也不是,不派人也不好。

    思来想去,周惠王想出了一个办法,最后证明是“馊主意”的办法。第一,人要安排,就按照齐桓公的意思,派太子郑前往参加,分量足够了;第二,要秘密的安排随从人员与郑国积极私下联络,最好能让郑国借故离开会议,造成缺一个地区大国的情况,以达到破坏齐国擅自而搞的联盟。

    王太子郑和周公宰孔,一起前来参加会议。

    这两个人,一个是来搞阳谋的,一个是来搞阴谋的。

    齐桓公用非常隆重的礼仪安排了太子郑,并且在秋天正式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的第一天的日常会议中,就让王太子做了重要的讲话,全体参与诸侯国们反应非常的热烈,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会后,休息期间,王太子郑在齐桓公的带领下,频频的与各国的领导人会见,并结下了良好的关系,为自己下一步在国际上的执政形象,建立了基础。周太子郑十分的感谢齐桓公的这种扶持和帮助。

    但是,跟随前来参加会议的周公宰孔,却另有秘密的使命,他利用个会议期间的空隙,单独的找到了郑国国君,秘密的向郑君传达了周王的意思:

    “亲爱的郑君,你爷爷和爸爸祖辈与周王室有很好的关系,常年都是周王室的大臣,为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鲁庄公年代,周王室发生的王子颓政变中,当时你的爸爸郑厉公,扶持帮助周惠王立国,这是目前周王所不能忘记的。

    现在中原地区诸侯在齐国的带领下,形成强大的对抗周王室的团体,对此周王很是担忧,尤其是这次的会议,齐桓公故意的要求太子郑参加,并且大肆宣传,这是直接的参与周王室的内部权利之争,现在你们郑国处在风头浪尖之中,不能盲目的跟风。

    根据现在的国际局势,晋国和楚国都没有参加到中原的诸侯联盟中,算是能够听取王室命令的重要诸侯国,周天子很器重他们。正是因为你们郑国,一直的站在齐国的联盟中,才导致了楚国与你们的常年战争关系,这样下去,你们郑国总是在战争中不能发展,是不行的。

    因此,周王考虑:让郑国和楚国私下的结盟,搞好关系,然后再让晋国和你们搞好关系,以后郑国就可安定下来了。”

    郑君听后,心内十分的高兴,现在周王室这样的看重郑国,也是很给郑国面子,就目前的国际关系来看:齐国是政治、军事两方面的大国;楚国是军事大国,政治上稍弱,但是只要是有了周王室的帮助,肯定政治上会得到加强。而自己的郑国,军事上已经沦落为二流水平,只剩下政治上的地位了,这也都是郑国前辈们留下的福泽,目前郑国只能算是一个政治上的大国而已,需要休养生息。

    但是,郑君又非常的担心,如果听从了周王室的意见,不去朝拜齐国,也是后果很严重的,想当年就是因为自己郑国没有朝拜齐国,竟然被齐国将自己的大臣郑詹都给扣留了,齐国很霸道的,怎么办?

    思来想去,郑君想到了一个类似于周王的馊主意:逃跑吧!不参加会议了,但是这样行不行的通呢?

    郑君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私下里面询问自己的大臣孔叔。

    孔叔,很有国际上的政治眼光,他知道目前这个社会是要看实力的,而不是论正统的,因此就劝阻:

    “大王,国君不能轻举妄动,国君轻举妄动就会失去援助和支持,失去援助和支持,就会带来祸患,这次你要是逃跑而参加盟会,所丢失的东西会很多的,大王,你一定会后悔的”。

    人家郑君其实早已经打定了主意,无论怎样还是要逃会的,因此就不听孔叔的建议,偷偷的一个人带着随从,连自己郑国的军队都不顾了,悄悄的跑回了郑国,本身这次会议的地址就离着郑国很近嘛,回家吧,可以享受美人,何必在这里整天看着齐桓公耀武扬威、咄咄逼人。

    这真是个类似“无赖”的行动,政治家怎样这样。

    等到,齐桓公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上,正式举行会盟签字仪式的时候,才发现郑君跑了,可把齐桓公气得七窍生烟,这算是个什么事儿,国君跑了,本来联盟会议开的非常的成功,全部的中原重要诸侯国都参加了,谁知道跑了一个郑国,郑国虽然军事不行了,但是人家毕竟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国。这就好像现在的联合国会议上,突然跑了一个常任理事国国家,重要的决议算不算数了,这可不是事儿,再,这种行为不制止,以后大家都学郑国的样子,还开什么会议,要知道,大哥之所以要当大哥,就是要“常请客吃饭开会议”的,否则叫这个不来,来了那个,又跑了这个,还怎么开席。

    鲁僖公六年,春秋第六十九年,公元前654年。

    齐桓公在联盟大会上,就郑国国君无故逃会的问题,进行严厉的批评。

    直接将郑国的行为上升到了破坏和平,蔑视周太子权威,叛变投敌的政治高度,时间发生在会议期间,就省掉了再次召开会议进行通报的时间,马上新的决议形成,继续攻打郑国。

    你,这次齐国南下出征办了多少事。

    先是借口自己的媳妇蔡姬,被丈人无理改嫁,征伐蔡国;

    然后就是,以周王室的名义征伐楚国,并签订了停战和平条约;

    回来的路上又讨伐了忽悠自己的陈国,教训弟;

    然后胜利的召开扶持周太子郑的“国际会盟”会议;

    谁知道,郑国却搞了个笑话,逃会了,继续征伐郑国。

    齐桓公真是一幅大国领袖的风范,春秋第一霸主啊。

    当然,这次征伐郑国的理由,不能以郑君出逃会议为借口,因为如果以这个为借口,人家郑君可以有很多的理由答复,比如:生病了,拉肚子了,家里老婆生孩子了,儿子想爸爸了等等。你只能批评人家不懂礼貌,而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去征伐人家,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才行。

    正好,理由就和前面的息侯“虎牢关”事情联系起来了。

    前面的申侯,在辕涛涂的忽悠下,正在“虎牢关”大兴土木修建城池,按照当时周礼的要求,修筑城池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比如:不能在农忙的时候修筑,农民要种地啊,不能随便占用民力等等,如果不是在正常的时间内修建城池,就是不符合规矩的。

    因此,齐桓公找到了借口,带领诸侯包围了郑国的新密城市,实际是为了郑君的逃会而产生的讨伐,但对外就是声称郑国在不合适的实际修造城池,关键这个城池是靠近周王室的重要关隘,给周王室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威胁。

    申侯要倒霉了。

    楚国在周王室的撮合下,刚得到郑国这个新的联盟,还没来得及办理续,就发生了这个事件,当然要进行救助了,什么“风马牛交配”的问题都不重要了,赶快出兵吧,为了避开齐国联盟的风头,楚国很巧妙的选择了一个攻击点——许国。

    许国的国君许穆公,在去年鲁僖公四年的联合征伐陈国的时候,因病死于军中,为此周王室还重重的加封和表彰了许穆公献身的高尚行为,批准用侯爵的礼节安葬他,根据周礼:诸侯死于朝见周王的途中,丧礼礼节加一等,如果是死于征战中,丧礼礼节加二等,許穆公死于军中,加二等按照侯爵的丧礼是符合礼制的。

    许国是齐国军事联盟中的盟国,而且刚死了国君,有刚受到了表彰,楚国此时打击许国,就是选点很准,也是最好的选择。

    齐桓公的联合国军一看,没有办法,只能撤兵援救许国了,楚国见齐国大军前来营救,也就见好就收,楚国撤兵了。

    楚国、齐国暂时收兵,仗算是没有打起来。

    许国震惊了。

    目前的国际局势一下子由明朗走向了灰暗,本来开局很好,在齐国的带领下,中原的诸侯都抱成一个团,共同对抗楚国,这是大好的国际形式啊。没想到由于郑国的瞎搅和,马上局势发生的新的变化,郑国投向了楚国,许国身边的蔡国,本身就是这次第一个被打得国家,这样一来,郑国和蔡国已经成为了楚国的阵营盟友,许国自己一个三流的国,夹在两大集团之中,成了矛盾的焦点。下一步,失去了郑国这个进攻目标的楚国,必定会对准许国开火。

    齐国再强大,最终也是要回到北方的,自己怎么办?

    蔡国一看会来了,前年被齐国一顿的痛扁,没有会复仇,正好看到了许国的尴尬地位,就连忙跑到了许国,面见许国的国君许僖公。

    “哥,怎样,还能受得了吗?

    我看你现在还是抱着齐国的大腿,不是长久之计啊,等到齐国回国后,我们都是要面对楚国的,齐桓公这个老东西,身边有多少美女,他把女儿给我休了回来,还不让我重新嫁给别人,这不是太霸道了吗,干脆,我给你引见一下楚国国君,投靠楚国吧”

    许僖公一听很有道理,现在只能是临时抱佛脚了,只要不让楚国攻打我们许国,就可以了,等到齐国来了再吧,我们国就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于是就同意了蔡君的意见。

    但是,自己的国面见大国楚国总是要有个法吧,宝贝是没有了,都献给齐桓公了,还能怎办办呢。

    看着许僖公的样子,蔡君给出了个主意。

    于是,在蔡君的引荐下,许僖公自己把自己的双从前面绑了起来,口里喊着玉,让跟随的大臣们穿着孝服,让身边的侍从扛着棺材,一起和蔡君到楚国的武城面见楚成王。

    为什么要从前面绑着,因为过去陪葬的人都是绑着的,只不过低等人是把双反绑在背后,许僖公毕竟是国君,就采用了绑女人的办法,从前面绑着。为什么要口里含着玉,就是因为古人下葬的时候,死人口里口含着玉,直到现在丧葬中还有这个风俗,只不过老百姓就不含玉了,太贵了,就含铜钱吧。

    许僖公这个样子,就是表示出抱着赴死的决心,来向楚国请罪的意思,谁想到许僖公的这个行为,竟然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流传下来,后来的:负荆请罪,自缚请罪,大致都是这个意思。

    楚成王没有见到过这个场面,而且楚国也没有中原那么多的文化和讲究,这是要干什么,来出殡?还是来投降?把楚成王给搞愣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询问楚国最有文化的大臣逢伯。

    逢伯哈哈大笑,恭喜楚成王:

    “我的大王,这是中原的国家在和我们玩文化,这是许僖公在学习殷商的微子启,当年周武王攻克的殷商的国都后,商纣王跳楼自杀了,他的叔叔微子启就是这样绑着自己,抬着棺材,出城面见的周武王,周武王当场亲自揭开了微子启的捆绑,拔掉了他口中含的玉,让人烧了他的棺材,用礼节招待了微子启,并让他回到了自己的领地,继续干领导。”

    楚成王呀哈哈大笑,随口了句:

    “他妈的,中原人就是有文化,不像我们这些大老粗”。

    然后,楚成王亲自学着周武王的样子,揭开许僖公的捆绑,拔出口中的玉,随给了逢伯,烧了棺材,从此,许国算是加入了楚国的阵营里面。

    中原地区的郑国、蔡国、许国都成了楚国的盟邦。一下子齐国就损失了三个盟国,根源还是得怪罪郑国。

    齐大哥当然不会善罢甘休。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