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伟大的流浪者(寒食)( 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春秋第八十六年)

A+A-

    (9)寒食节

    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

    重耳登基后善待了寺人披和头须二人,这可是巨大的反差,因此获得了很多人的赞扬,也呈现了重耳不计前嫌的用人原则,但是还有有些人悄悄的重耳这是故弄玄虚,他连自己身边的有功之臣,都没有做到完全报恩,现在又去任用象寺人披和头须之类的人员,就是虚张声势。

    这完全出乎与重耳的意料之外,思来想去、不得其解,于是,询问身边的人,他们对重耳:“狄国的糟糠之恩,介子推割股之义,均未报答啊!”

    重耳恍然大悟,顿时连声的:“该死,刚回国的事情太多,竟然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实在是不应该啊!”

    这个“糟糠之恩”是怎么回事儿?

    当年,在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重耳流亡到姥姥家狄国的时候,狄国将二个美女叔隗和季隗,分别嫁给了重耳和赵衰,并且生了孩子。之后,重耳和赵衰又开始向齐国流亡,临行前,重耳曾经对老婆季隗,让她等自己二十五年,如果不回来就让老婆嫁人,季隗开玩笑:二十五年我就成老太太了,还嫁给谁?所以季隗就一直等候着重耳,坚守着爱情的信念。

    这个事情,重耳回国后忙的给忘记了,现在突然想起来了,这确实是糟糠之恩啊,如果没有当年季隗的爱护和侍候,自己将如何在狄国狄国十二年的日子,“糟糠之妻不下堂”。于是,重耳马上派人到狄国,将季隗和两个儿子接回来了。

    全家人终于团聚了。

    但是,赵衰为此找到了重耳提出了一个问题:

    当年,重耳为了表示对亲信赵衰的表彰,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衰,但是已经无法考证是在流亡前,还是流亡期间,嫁的这个女儿,而且到底是重耳哪个老婆生的女儿,都也不知道了。反正是有这么档子的事情,这个重耳的这个女儿很争气,为赵衰生了三个儿子,原同、屏括、楼婴。

    自从重耳当上了国君,那么这个嫁给赵衰的女儿的地位,肯定也会直线上升,她生的孩子地位也就显赫了,这本身就是“子以母荣,母以子贵”的表现。

    重耳的女儿当知道了爸爸接回了在狄国的妻子后,也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丈夫赵衰与重耳在狄国流浪的时候,同时迎娶了叔隗和季隗这一对儿姐妹花,现在爸爸的糟糠迎接回来了,那赵衰的这个糟糠怎么办,就摆在了面前。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重耳这个当爸爸的上梁很正,当然做女儿的这个下梁就不能歪了,这也是爸爸贤明,女儿贤惠的表现了。

    至于,到底是自己丈夫赵衰应该是重耳的女婿,还是连襟,都无所谓了。

    所以,重耳的女儿就主动的找到了丈夫赵衰,给丈夫:

    “俺听,当年你和我爸爸在狄国的时候,曾经娶了叔隗,和我爸爸成了连襟,而且这个叔隗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做赵盾,十分的聪明和优秀。

    现在爸爸不忘旧恩,已经把季隗接了回来,我强烈的要求把这个未见面的姐姐叔隗和赵盾也接回来,我们也全家一起团聚,姐妹们一起侍奉丈夫。”

    这个要求,真是让赵衰吃了一惊,肯定不敢马上回答赵姬,如果叔隗回来,两个人的位置怎么排列,女人家一旦搞起事情来,吃起醋来,更是麻烦的,于是就推辞不同意。

    赵姬十分诚恳的的对丈夫:

    “亲爱的丈夫,你不要有思想顾虑,当年你娶这个老婆是因为环境和当时情况所发生的事情,可不是你风流成性,花天酒地的原因,现在你得到了大王的宠幸,我也得到了丈夫你的宠爱,我们如果忘记了那些为你受苦的人,以后我们还怎么去指使别人,你的名声就毁了,其他人也会因为这个事情,来破坏你的名义。所以,我坚决请求接回他们娘俩来。”

    赵衰也不敢自己做决定,不但牵扯到上下级的关系问题,家庭内部的矛盾问题,还涉及到自己名誉的问题,一定要慎重啊!于是,赵衰就去问自己的老丈人兼连襟晋文公重耳了,晋文公十分的高兴。自己这样做,连赵衰也这样做,更是显露出我们不忘初心的情怀,就坚决支持自己女儿的决定。

    有了国君的支持,赵衰终于放心了,接回糟糠之妻当然时间好事,也不影响什么,还能获得好名声和亲生的儿子,一箭双雕的好事。

    赵衰随后也接回了狄国的妻子叔隗和儿子赵盾。

    叔隗到没有什么,一个糟糠之妻而已,但是这个儿子赵盾太厉害了,这就是兴旺赵氏宗族的重要人物。

    赵盾回到晋国,待人接物都十分的有礼貌,而且人长的漂亮潇洒,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比起同龄人也成熟很多。所以,赵姬是越看越喜欢,十分赞赏赵盾的才华,就直接跑到了爸爸晋文公那里,对爸爸:

    “爸爸,我发现这个赵盾简直太有才了,我十分的喜欢他,想把赵盾立为嫡子,让自己生的那三个孩子原同、屏括、楼婴居于赵盾之下,而且要求以叔隗为正妻,自己居于叔隗之下。”

    俗话:家和万事兴。

    赵姬的这种大度的胸怀,不但继承了爸爸的风格,而且还为赵家打下了良好的家风基础。之后的赵家,就是在这赵盾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直到最终的“春秋”结束时,三家分晋,其中赵家就是一家,建立了赵国,又参与了战国群雄的逐鹿,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后事,从历史的源头上看,都与赵姬有巨大的关系。

    这就是:“爸爸不忘旧恩,女儿也不忘旧恩”的典范。

    其实,最让晋文公重耳揪心的不是关于接回老婆的事情,这毕竟是自己家里面的事情,就是关于对“介子推的报恩”,始终让重耳放心不下。

    这个介子推做人很低调,回到晋国后他就闷声不响闭门回家侍奉老母亲了,重耳回到国内后,地位发生了变化,以前流亡期间就是那么几个人,今天见不到这个,明天喝酒的时候,肯定会一起的,转过来,转过去,就是七、八个侍臣,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自从晋文公登基后,跟着流浪的兄弟们,在国家中为官的老臣们,还有纷纷来求见的各路神仙和侠客们,搞的重耳团团转,一刻也不得闲暇。竟然,在赏赐那些跟随流亡弟兄们的时候,把介子推这个人给忘记了。想当年,在前往齐国的路上,重耳差一点就饿死了,是人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最肥的那块肉割了下来,让重耳美美的喝了一碗肉汤,才坚持到齐国的,这是救命的大恩啊,忘了这件事,实在是不应该。

    因此,重耳被提醒后想起这个事情时,就后悔的了不得。

    介子推回家了,一则是因为当年割股之伤,造成阴雨天就不舒服,好不用回国了,需要回家疗养一个阶段。另外,介子推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多年的流亡生活,也没有好好的尽孝,所以这次功成名就后,就回家好好的陪陪老母亲。因此,他回来就直接告假回家了,并没有继续跟在重耳身边乱哄哄。

    重耳大赏群臣的消息传到了介子推的家里面,家人就给介子推抱不平。

    介子推很是平静,劝阻周围的家人:

    “当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除了晋文公外,其他的都死翘翘了,这就是上天不愿意灭亡晋国,一定要让晋文公当国君的意思,这既是君命神授啊。

    可是,现在你们看看那些跟着晋文公流亡的大臣们,一个个舔着脸是自己的功劳,是他们扶持着君主,才有今天的样子,这不是在和老天爷争夺功劳吗?

    俗话:偷人家的财产,就是偷,偷老天爷的功劳,算是什么,大偷?(左传记载: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这就是成语“贪天之功”的出处。)

    和这些人在一起,简直是亵渎了我们当年的革命的初衷,这不成了同流合污了吗,像我这样的君子,怎么能够去和这样人一起去计较所谓的赏赐呢,这不是降低了我的档次了吗!我们的大王怎么看不清楚这些人的嘴脸,真是令人愤恨啊。”

    介子推的妈妈在旁边:

    “推推,那么你也可以去单独的向大王求得赏赐,否则,就这样的平淡的死去,你又怨谁呢?”

    介子推:

    “妈妈,明知道这些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然后我又去效仿他们去求赏赐,这不罪过就一样了吗,再了,刚才我已经对大王口出怨言了,就不能在去接受他的俸禄了。”

    介子推是个纯净的一尘不染的君子,但是这样的君子,在这个浑浊的世界中,是否能够有生存的空间,就很难了。

    介子推的母亲继续问:

    “要不,这样吧,你不用发表意见,我们通过道途径,让大王知道一下你的情况,至于大王想怎么办,那时大王的意思,你看看这样好不好?”

    介子推正色的:“言辞,是身体上的装饰,既然身体要隐藏起来,还要装饰跟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寻求报答,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我不能这样干。”

    母亲一看儿子是义正言辞的真君子,也十分的佩服,就不再受什么了,因为老人已经孤独的生活多年,儿子回来对母亲来,就是最大的幸福,至于什么官职和赏赐,对于一个老人来并不重要,于是母亲看到了孩子的决心后,知道儿子并不是一个贪图钱财的人,就和儿子:

    “推推,既然这样,只要你能做到淡泊名义,高雅生活,别致人生,那么我们母子俩就一起隐居吧,享受世外桃源的生活。”

    到此,按照左传的记载,就是:母子两人离开都市一直隐居到死,重耳派人到处找他们母子都没有找到,就把绵上地区作为介子推的祭田,就是用这个地区的赋税作为祭祀介子推的经费来源的意思,重耳:就用这个方式来记载我的过错,并表扬介子推这个好人吧。

    这就是历史,但是历史往往是干巴巴的,太平淡了,后人及各种作品对此有了新的演绎,而且演绎的结果是十分感人的,也就衍生出了一个我们中华民族“寒食节”的来源,同时也衍生出了“足下”的法,我们就继续发挥一下,简单介绍这个演绎的故事。

    其中一段,史记是这样描写的:

    当晋文公大赏跟着流亡的群臣时,忘记了对介子推的赏赐,于是介子推的家臣们非常不满意,就写了一个简短的诗词,悬挂在了晋文公的王宫大门口,文字是这样写的: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所处。

    晋文公出来看到了这个文字后,就明白什么意思了,:这是指介子推啊,我刚刚回到晋国当大王,还没来得及为他奖励功劳,这是他埋怨我啊。

    其实,介子推并没有埋怨重耳,这都是下的人干的事情,导致让重耳对介子推有了这个印象,他无法解释了。介子推被逼的只能是逃亡,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自己并非是要求赏赐的意思。

    重耳也没有想到介子推的气性这样的大,一句玩笑话而已,怎么就跑了,于是就派人找他,找来找去,听介子推带着母亲跑到了绵上的山中隐居,怎么叫,也不出山。重耳看到介子推不想出山,于是就让人将绵上的这个山给环绕的封了起来,所有的封闭之内的土地,就是介子推的田地,并把这座山改名叫做“介山”,这就是现在介山的来源。

    史记只是记录到这里,后面的就是其他的各种文章所继续记载或者是演绎的故事了,我们接着,争取一气呵成:

    当重耳得知介子推和母亲上了绵上的山中隐居时,就亲自到山下要求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带着母亲跑到山里面了,避而不见晋文公。晋文公十分无奈,身边的人:大王,要不这样吧,我们放火烧山,介子推看到大火,为了保住性命和母亲的性命,肯定会被逼出山来,这样我们就带他回国都,大王怎样赏赐他都行。

    晋文公觉着是个好主意,就下令烧山,谁知道,其实这是个馊主意,介子推的性子很刚烈,一般人也不会割股的,下不了这个,所以介子推和母亲就是不出山,结果当大火烧完,也没有看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派人上山一找,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双双的烧死在一个大树下,这让晋文公十分的伤感,没想到,好心办了件坏事,于是就下令并办了三件事情:,将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的后人;2,同时派人将介子推烧死的这棵大树伐倒,取其一部分木材做成一双拖鞋,放在自己的卧室内,每天起床时,重耳都对这双拖鞋尊敬的问候到:“足下可好”,以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这就是“足下”之词的来源;3,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里面,全国人民都不得生火做饭,表示对这次放火的后悔,老百姓不生火做饭,只能吃凉饭,因此就衍生出了我们汉族的一个节日“寒食节”。

    怎么样,还是后面的故事更委婉动人一些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