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秦穆公崤山收遗骨(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 春秋第一百年)

A+A-

    进入“春秋时代”的第一个一百年,晋国已经成为绝对的霸主国家。

    鲁文公二年期间,晋国先后收拾了鲁国和卫国,并且通过“垂陇之盟”将中原的郑国、卫国、鲁国、宋国、陈国都纳入了自己为首的同盟体系中。

    为了对抗楚国,晋国开始逐步的收拾那些亲附予楚国的诸侯们了,这就是逐步的蚕食政策,扩大自己,就是变相的压缩敌人。

    现在,大致在河南沈丘位置的沈国,就是一个亲附楚国的国。这就是需要中原诸侯们打击的对象,这次的行动,不用大哥晋国出面,鲁国自愿带头,于是鲁国的叔孙得臣,汇合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一起攻打沈国,六个打一个,直接让沈国的老百姓溃逃了。

    在春秋里面,溃,就是指百姓们背叛了他们的统帅而逃散;逃,是指统帅或这是将领们逃散。所以,现在连起来“溃逃”,其实在那个时候,“溃”和“逃”是两个不同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交代沈国老百姓“溃逃”了。就是,沈国的目前的局面里面,既有下级抛弃了上级的“溃”,也有上级带着下“逃”的两种情况。

    又一个楚国的弟给解决了。

    卫国一看,心里面直哆嗦,暗暗叫声幸运啊,也就更是老实了,要不是去年陈国的帮助,卫国重新转而投入到了中原诸侯的阵营中,恐怕卫国也是落得这个下场,真是一身冷汗啊。卫成公赶快到陈国去答谢陈国去年的帮助和晋国的和,老老实实的做起了晋国的弟。

    晋国,此时是威风八面,一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样子了。

    真的晋国就挡不住了?

    就在这时,晋国身后的秦国开始冉冉升起,也开始壮大了。

    我们曾经记得,在进入本书“春秋”开始年代的时候,秦国因为帮助周王室复国和东迁,立下了汗马功劳,才在周天子的分封下,正式的建立的秦国,成为了正式的诸侯国。

    在这一百年的发展中,秦国始终默默无声的前进着,那些江湖上的争斗,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无论是郑庄公的霸,还是齐桓公的大霸,他们都因为自身的实力和环境,而无缘参加。

    直到了晋国的混乱后,秦国才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那时候,秦国和晋国是通家之好,有着“秦晋之好”的传统,虽然,两国中间曾有过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但是都挡不住大的良好关系,秦国和晋国那时是一对好兄弟。

    当“春秋”的第二个霸主重耳登位后,秦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家,尤其在秦穆公的努力下,国力成长的很快,关内的北戎基本上平定收复,于是秦国的国家政策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练内功”,变成现在的“练外功”,因为秦国要向中原靠拢,那么晋国就是一道不可回避的墙。所以,秦国终于和晋国慢慢走上了对抗的道路,这是这两个国家历史必然的结果。

    之处,在开始的“韩原之战”,是晋国多次的压制秦国,秦国愤然反击,一举打败了晋国,这是秦国第一次大胜晋国,也开始在江湖上逐渐声名显赫,不过“韩原之战”还是因为两国之间的纠纷而导致的,是晋国压制秦国,而并非是“东进”大政策的冲突。

    之后的“崤山之战”,才是两国“东进”发展方向的激烈对撞,这是两国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是,秦穆公很无奈的碰上了晋君所领导的一群饿狼,晋国的臣子太厉害了,晋国的整个的领导班子太强大了,这里面都是一个个的江湖高。

    所以,导致秦国在先后的“崤山之战”,“彭衙之战”的失败,两国争斗中,基本都是秦国落在了下风。

    但是,秦国并没有沉沦,而是继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力量,这让晋国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谁都害怕死缠乱打的坚强对。

    “崤山之战”,使两国反目成仇,让“秦晋之好”成为了历史。

    “彭衙之战”,秦国终因实力不强,而连续的失败,但是“彭衙之战”的后果,却在继续的发酵和延续。其实,究其根源,还是“崤山之战”的仇恨根本没有解决,要知道在崤山的山沟里面,还散落着秦军的尸骨没有安葬。

    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秦国在“彭衙之战”失败之后,又隐忍了二年,军事实力开始大涨,战士们和将士们的斗志,已经非常高涨,用现在的话“已经挡不住了”,秦国需要有个出口来让将士们发泄一下了。

    尤其是秦国的大将孟明,更是夜不能寐,时刻准备着报仇,所以这样的对,很可怕。也之所以晋国的赵衰才:

    “下次秦国再来进攻晋国的时候,晋国是不能出战的,要给秦国将士一次胜利的会,否则,就会变成更大的洪水”。

    看来赵衰脑子里确实有独特的东西。

    这次,秦国征伐晋国,是秦穆公亲自带队。

    秦国的将士们渡过黄河后,秦穆公下令,将所有的渡船全部烧毁,表示这次如果还是不胜晋国,连秦穆公都不回秦国了,这是很大的决心,也是准备玩命的节奏。

    秦军士气超前高涨。

    秦人渡过黄河后,马上就攻取了王官和郊地,兵锋锐利,势不可挡。

    晋国看到这样的情况,勇敢的架不住玩命的,还是退让一下吧,就采取了赵衰的意见,晋军坚守不出,只要是你们秦军不威胁晋国的首都,晋军据城防守,避其锋芒,也是一种很好的军事策略。

    所以,当年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和秦穆公都,晋国重耳太厉害了,主要是因为他下的那些大臣们太厉害了,这是一群虎狼,在重耳死后,当年的那些大臣们还在发挥着主力的作用,这都是重耳留下的遗产。直到又过了二年后,他们才一个个的死亡和凋零,才开始让晋国有了些许的衰退迹象。

    现在,就是这帮老臣和秦国英主秦穆公对决的时候。

    好在大家都是明白人,都知道这个仗该怎么打,该怎样的处理政局,这才是聪明人的对决。

    秦穆公当然知道晋国的这些情况,所以,虽然秦军声势浩大,但是采取的段却攻势适当,就是俗话的:“雷声大,雨点”的意思。

    雷声大,就是为了给秦国鼓舞士气。雨点,就是达到目的就收兵,绝不拼死血战。血拼,对于两国来,都没有好处。

    秦穆公一看晋国在陪着秦军打一场很“默契”的战斗。

    也就顺水推舟,从茅津渡过了通向崤山的大河,直到崤山后才驻扎秦军。同时,下令让所有的秦军收集在“崤山战役”中死亡的秦军将士的遗骨,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安葬在崤山的两侧,并树立的明显的标志,告诉所有的秦军将士,这里以后就是我们秦国为之奋斗要到达的地方。

    等到那时,我们秦国强大了,这里就是我们的疆土,所以才设立墓碑安葬所有的死亡将士,而不去带回他们的遗骨,让死亡的将士们知道,他们只是暂时的守住在这里,早晚,这里就是秦国的疆域,那时,他们就和在家里是一样了。

    秦穆公这个,煽情的动员,简直太厉害了,所有的秦军将士同时发出了震耳的怒吼:杀——,杀——,杀——。

    秦穆公达到了军事目的后,收兵回国。

    秦国继续任用孟明,开始休养生息,处理关内后方的西戎地区的安定,秦国要想向东发展,没有一个安定的后方,肯定不行,所以秦国此时的注意力,又转向了国内,这才是秦国最后统一全国的最坚实基础,这都是由于秦穆公的远大卓越思想所致。

    因此,秦国的秦穆公是秦国成长中里程碑。

    后来君子:诗经召南采蘩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意思就是:去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采集。到哪儿用白蒿?在公侯的祭祀上使用。

    这就是表扬秦穆公作为一个国君,在选拔人才上能够全面的考察,在使用人才上,能够深信不疑。孟明作为一个臣子,能够努力工作不懈怠,遇到困难不畏惧,深思熟虑。大臣公孙枝(子桑)的忠诚,能够替君王了解别人,举荐善人。

    这就是秦穆公本人和他所领导的班子,做到了:“早晚努力不懈怠,忠心为民事君王”的境界。

    秦国,这个关在笼子里面的老虎,始终是晋国的威胁。晋国马上调整国际关系策略,又上演了一场文化的好戏。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