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场动人的诗歌对唱赛 (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 春秋第一百年)

A+A-

    秦穆公崤山埋尸骨的行动结束后。

    晋国,当然知道秦国这一些列军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秦国的杀气,这是可怕的对,晋国如果不去处理好周围诸侯的关系,继续带领着中原诸侯,形成报团取暖的政治与军事坚固局面,总有一天,晋国会受到秦国的巨大打击。

    这些,都是重耳遗留大臣们的统一看法。

    去年,晋国很轻佻的用自己的武力和强大,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尤其是针对鲁国这个东方的重要国家,采取的羞辱的方式,让大臣先且居与鲁君会盟。肯定会让以重视周礼的鲁国,感到不满,这个错误,现在一定要纠正过来。

    晋国,马上在秦军收兵回国后。

    派出了使者,前往鲁国,十分诚恳的向鲁国进行道歉,尤其是提出:之前晋国不应该派大臣和鲁国的国君签订盟约的事情。现在,晋国正式的、诚恳的,十分荣幸的邀请鲁国国君,再次与晋国的国君见面,双方友好平等的修改前面的条约,重新建立长期的友好同盟关系。

    这很给鲁君面子。

    鲁国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了,江湖大哥主动找自己要求结盟,这个事情够史官们好好的记上一笔了。必须要去,这是扬眉吐气的时候和会。

    于是,鲁文公亲自前往晋国,接受晋国的款待,而且与晋襄公两人一起亲自签订协约,重新结盟。并且在晋国的招待宴会上,发生一场当年重耳和楚成王般的对诗盛会,表示了两国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

    “春秋”时期,不光是能打仗,文学活动搞的也很生动。不信,我们就侃侃这次盛会的样子。

    晋襄公招待鲁文公的宴会马上就要开席了,在当时的年代里面,鲁国可是当年江湖中最有文化的国家,周礼在人家鲁国。当然晋襄公也不甘落后,晋国也是姬姓国家,正宗的周氏后人,所以晋国和鲁国追根溯源,还是一家人呢。

    晋襄公十分兴奋,也很想表现一下晋国的文化修养,大家彼此都是文化人,一定要表演一下:

    晋襄公首先仰面吟诗一首: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这首诗歌的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

    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洲。

    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

    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舟上下随波浪。

    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不用了,这既是表达了晋襄公对鲁文公的赞美,也是表达的对鲁君的良好祝愿,这可不是男女奔淫之词昂。

    鲁文公听完后,心里面很是舒畅,这是江湖大哥对自己的褒奖,于是在大臣庄叔的提示下,鲁文公马上整理衣服,走下了宴会的台阶,向晋襄公下拜。其实,这就好像是现在酒席中,人家主人敬酒了,客人当然要站起来,表示答谢和尊敬的意思。

    晋襄公连忙退让,让鲁文公赶快上来,但是鲁文公:

    “我们鲁国是国,现在到晋国来接受命令,这是应该做的事情,那里还敢承接大王这样的赞美,哪敢礼仪不谨慎,不懂礼貌啊。

    既然大王,把这样的赞美之词送给我,设立这样盛大的酒宴招待我,我那里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我们国的快乐,都是大国所赐予的,所以必须拜谢大王。”

    这个鲁文公真会,拍的晋君浑身舒服。

    于是,晋襄公亲自下了台阶,拉着鲁文公的,连声大哥长、兄弟短的,把鲁文公拖上了台阶。鲁文公没有办法,只好和晋襄公一起走上台阶后,相互对拜,并且十分诚恳的要求给晋君回诗一首,以表达些之情:

    诗大雅嘉乐

    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翻译过来的大白话就是——

    周王被今人敬爱,他的品德显著又高尚。

    能安民重用贤良,接受福禄自天降。

    命令贤臣保佐他,天把福禄一再降给他。

    求得福禄上千样,子子孙孙不胜数。

    品德端正又恭敬。宜做国君宜做王。

    不犯错误不忘本,旧典规章他遵循。

    仪容美好又端庄,言语政令德行高。

    没有怨恨没憎恶,率领群臣把国安。

    天赐福禄大无疆,统治四方明纪纲。

    天下法则王为首,朋友群臣得安康。

    诸侯卿士赴王宴,衷心爱戴周君王。

    尽忠职守不懈怠,人民归附国泰民安。

    鲁文公把晋君比作周王,顺势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让晋襄公高兴的连喝了几大杯,两个人就差拜把子了。从此,晋国和鲁国重新调整了友好关系。

    晋国和鲁国成为友好的国家。

    鲁文公四年,春天,鲁文公离开了晋国返回了鲁国。

    晋国的外交行动犹如旋风一样,接着又把当年扣押的卫国大臣孔达送回了卫国,也算是对卫国的一个安抚,也表示了不以强权压迫卫国的意思。

    这就等于是晋国向卫国示好。

    卫国当然不能不接这个球了,于是这年的夏天,卫国国君卫成公,亲自前往晋国当年答谢晋国的这个善意行动。晋国的这个行动,同时也感化了其他一些在一旁暗暗观察的国,一看晋国大哥这样的处事,也就放心了。于是,曹国的国君曹共公,也亲自主动前往晋国表示臣服晋国,并且商量了曹国今后如何向晋国纳贡的事情。

    你看,“春秋”中不单纯就是军事,还有政治的段,一个文化大会,连续的让鲁国、卫国、曹国都心悦诚服,这不是好事吗。

    晋国做完了这些功课后,就要报复秦国了,在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秋天,正式派兵征伐秦国,其实,也就是装装样子而已,名义上是为了报复去年秦国攻打“王官之役”。

    大国之间的交往,对于已经发生的征伐行为,必经要有个法的,就是来回打上一下,默契的走上几个回合,这样大家彼此都有面子而已。秦国当然也学着之前晋国的样子,拿着刀子,表面上高喊着抵抗侵略者的口号,没有伤亡的抵挡了一下,晋国完成任务后马上撤兵,这样一来,秦国征伐的晋国,晋国也报复征伐了秦国,一来一往,双方彼此都心照不宣。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鲁文公四年就这样的过去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