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殉葬的恶俗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春秋第一百零一年)
秦国秦穆公的殉葬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年,秦国国君任好,也就是秦穆公死了。
这个秦穆公太厉害了,他是秦国里程碑式的君主,他给秦国的战略方向的转变,以及秦国的崛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后人将他也列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里面了。
他的死,给秦国也是带了重大的损失,秦穆公先后面对了晋国的晋惠公、晋文公、晋襄公三代国君,观摩了齐桓公和楚成王的争霸时代,他先后亲眼看到了“春秋”的二代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并且亲自参与了与霸主的各种角逐活动,让秦国一点也不显得逊色。
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里,秦穆公的表现,也是绝不逊色。
秦穆公个和晋国是一对儿冤家。
“秦晋之好”的发端,就是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两国开始长期的友好发展,期间扶持了公子夷吾回国复位,成为晋惠公,又在“韩原之战”中战败了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继续保持着“秦晋之好”的良好关系,之后又扶持公子重耳回国复辟,成为晋文公,帮助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可谓之居功至伟。
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搞个秦国和晋国蜜里调油的是秦穆公,最后让秦国和晋国翻脸的也是秦穆公,是是非非,很有意思。
晋文公重耳成为霸诸后,开始整合中原的诸侯,在对抗郑国的时候,就拉着绝对的朋友秦国征伐郑国,秦穆公也积极的参加了,没想到就是这次的征伐,竟然成了晋国和秦国关系破裂的转折点。
郑国的大忽悠烛之武太厉害了。
烛之武的“东道主”的理论也太厉害了,要不为何这个词能流传到现在。烛之武偷偷的面见秦穆公,苦口婆心的分析的秦国的战略局势,一下子就像是一个重锤,砸醒了秦穆公,因为此时的秦国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关内平原戎狄,整个的陕西关内平原已经是秦国的势力范围了,秦国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是决定秦国发展的战略性的决策。
秦穆公之前似乎还在苦苦的思索。
现在好了,郑国的烛之武灿烂的思想精神,就像是一盏明灯点亮了秦穆公的胸怀,原来,秦国的发展方向是向东,进军中原,所以东方的诸侯国以后才是秦国的工作对象,而晋国却永远是横在秦国东进道路上的拦门石。
于是,秦国悄悄的撤兵了。
幸亏晋国中还有伐郑的另一套方案,否则真是进退不得,狠狠的让秦国给撂了一大挑子,晋国上下群情激奋,非要惩罚秦国不可,只有晋文公重耳是冷静的,压下了这个即将爆发的火山。
但是,这也只能是暂时的压下,因为火气可以压下,两国根本的政策冲突,是永远压不下的。
果然,晋文公死亡刚死,尸体还没有冷透,秦国和晋国的“秦晋之好”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崤之战”晋军狠狠的埋伏了想好事的秦军,在秦军伐郑未果的归途中,杀得秦军损失惨重,俘虏了秦军的元帅。
从此,秦穆公又和晋襄公成了一对儿生死决斗的冤家,虽然年龄上有点不匹配,但是在处理事情上,双方谁也绝对不落的下风。
所以,秦国和晋国好的时候,是他建立的,秦国和晋国敌对的时候,也是他创造的,这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这么伟大,是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
这也不是,因为秦穆公临死却办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当然,如果用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有点残酷了,到底是什么坏事:
人殉!
对了,就是他死了后,用活人陪葬。先让我们看一首诗经的描写:
国风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一首先秦的诗歌,在这个诗歌中,请注意提到的三句诗词“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这三句,这里指的是三个人,就是姓子车氏的三个大臣:奄息、仲行、鍼(zen)虎。
这首诗歌的大白话翻译就是——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过去,君王死了,进行人殉,也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丧葬制度,但是人们还是非常的反感这个制度的,所以慢慢的就消亡了,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种人殉制度的改良,用泥人来代替活的人殉。
根据历史的记载,秦穆公死后跟着人殉的人,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就有这三个秦国的良臣,所以才有了这个诗歌,用来纪念或者是控诉人殉的制度。
之前的商朝里,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
商以后,周、春秋、战国、秦朝皆有殉葬习俗。
墨子节葬篇: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京杂记载:
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唯一男子应是幽王,百余女子应是殉葬的宫婢、妃妾。
秦穆公的这次殉葬,为何会有这三个大臣跟着人殉,根据一些资料显示,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当年秦穆公和众位大臣,当然也包括这三个衷心耿耿的子车氏了,在一起欢乐的举行宴会的时候,秦穆公感受到人生苦短的慨叹,就当场:
“我们君臣一起非常的和睦,一定要活着的时候一起享受这个欢乐,在死了的时候也要一起感受人生苦短的悲哀,君臣一体。”
可能是,这三个大臣酒喝的有些多,上头了,就拍着胸脯表示自己的衷心,一起举杯共饮,并且了愿意永远跟随大王的话语。
马屁,当时是拍的镇山响。
没想到,秦穆公真的死了,临死想起了这三个大臣的话,就让他们继续跟随自己,大家都很“快乐”,也都不“孤单”,这让子车氏三个傻瓜愣住了,他们出的话收不回来了,也只好跟着一起殉葬了。
因此,到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大话,酒后之言,不能当真啊。
这不,一下子,将自己的命都送了。
不过,因此子车氏三人也留下了在诗歌中的姓名,否则什么也不知道,顶多就是考古学家严重的一堆枯骨而已,这总算是对子车氏殉葬的一点安慰吧。
所以,秦穆公虽然是被秦国人民所称赞的君王,但是临死的时候,却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于是君子们,对秦穆公进行了口诛笔伐,狠狠的批评了他一通,大致的意思就是:
秦穆公开拓了秦国的疆域增加了领土,东边征服对抗强大的晋国,西边图霸北戎和夷人。然而,所以不能最终成为诸侯的霸主,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死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臣民,让这样贤良的大臣跟着殉葬,况且秦国的先君们死的时候,尚且留下很多的遗德较好的法律,而秦穆公却夺取善人和良臣及百姓的性命来举哀,所以由此知道秦国从此很难在去东征了。
秦穆公死的时候,秦国的谥号是“谬”,所以秦穆公也可以称为:秦谬公。
秦谬公死了,一百七十多个人殉也跟着死了,子车氏的三个良臣也殉葬死了。
秦国进入了一个重新调整的时代。
但是秦谬公的老对,晋襄公的死,再次给晋国的政坛雪上加霜,导致了一幕晋国政变的流血事件——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