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楚国的手段(下)(鲁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春秋第一百零五年)

A+A-

    伐宋

    这时候的宋国,已经不是原来宋襄公那个时代的宋国了。

    在鲁文公七年,夏,四月,宋国的国君宋成公死了,也就是宋襄公的儿子,原公子王臣死了。

    宋国原本是有着良好继承传统的国家,比如最著名的“兄终弟及”的传承,例如:宋国第一代的国君“微子启和微仲”,后来的“宋闵公和宋殇公”,以至于变化的“宋襄公和子鱼”等等。

    因此,宋成公的死,马上就使宋国快速的形成两个继承派别。

    一个是,以宋成公的弟弟公子御为首的“兄终弟及”优良传统的“传承派”;

    另一个是,以宋成公太子为首的“父死子继”的维持常理的“正统派”。

    两派争的不亦乐乎

    最后“传承派”先动,突然袭击杀掉了“正统派”,于是宋成公的弟弟公子御,当上了宋国的国君,宋国的大臣们不干了,如果单纯是搞个理论性的继承“论证”,彼此各抒己见,不会引起众怒的。但是,如果放下了论证和辩论,拿起了屠刀,就让人感到愤怒了,这不是正常的继承,这是抢班夺权,是暴政。

    于是,宋国大臣们就一起联合,把新继位的公子御给杀了,然后拥立了宋成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杵臼,这就是宋昭公。

    这样一来,反而是“正统派”最终胜利了。

    宋国这次继承的血腥味道,十分的恐怖,好只是辩论,谁知道马上就翻脸动刀子了,这太可怕了。虽然大臣们帮助“正统派”登基了,可是谁知道,那天这些大臣们看不顺眼,再来个弑君事件,也是未可知的事情。

    所以,这个宋昭公上台后,就很害怕这些公族们,当时争位的叔叔也好,还是太子也好,有很多的公子党羽都在朝中当官,于是,宋昭公就准备杀掉这些公子。

    宋昭公的这个想法可以理解,可是要慢慢的来,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公族都是几代人发展起来的,盘根错节,需要慢慢的剪枝才行。这个事情和道理,宋国的大臣乐豫就看的很清楚,当知道了宋昭公的这个意思后,就一直的劝阻宋昭公。

    虽然大臣乐豫(司马)拼命的劝诫宋昭公,但是宋昭公这个哥脾气很倔,认准了这个理,非要干下去,到底是年轻气盛。所以宋昭公就是不听乐豫的劝告。

    宋昭公不知道,他这一下子,就等于得罪了宋国全部的政治势力。

    关键是,这个宋昭公得罪了一个超级重量级的政治人物,自己的奶奶。

    这个奶奶很厉害,背景很厉害,他是宋襄公的夫人(继室),还是周天子襄王的姐姐,所以,既可以称为:宋襄夫人,也可以叫做:王姬,当然什么“老祖宗,老奶奶,老佛爷”之类的都可以,他是宋朝一股不可低估的政治势力。

    宋昭公的这个政策,等于是将老奶奶的后代们,除了宋昭公这一枝子外,其他的公族都处理了。因此得罪了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奶奶,老祖宗。

    奶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在奶奶的默许下,宋国公族们一下子就联合起来了,一下子将宋昭公的的势力圈内的人物都给一锅端了,什么孔叔、钟离、大司马公子卬、公孙固、公孙郑等等,真是血溅朝堂,惨不忍睹。

    转眼之间,这个宋昭公就成了光杆司令员了。

    就剩下一个君王的位置上,坐着孤零零的他。

    事情还没有完,关键是宋昭公还有一个弟弟:公子鲍革。人长得漂亮,聪明,礼贤下士,风度翩翩。口碑很好,这个人很会做事,宋国遇到饥荒的时候,他就竭力的用自己的家财去施舍给老百姓,宋国都城年纪在七十以上的老人,没有不受到他的馈赠,人气很旺,他经常的用好的菜肴招待老人们。

    而且,国内有才能的人,他与他们的关系都处理的很好,亲属中,只要是桓公子孙以下的公族们有困难,他也都想办法去接济。

    就是这个样一个英俊的伙子,本来王位和他没有关系,但是却渐渐的有关系起来了,关键的就是他和奶奶的关系很好,好到什么程度?真是有些难以启齿,我们以后再。现在,还是宋昭公,这个光杆司令,是如何对待楚国的这次征伐。

    此时,宋国的大司寇(类似现在的管理司法的最高法院的院长之类的官职)宋华御事,看看到现在的状况,就给宋昭公建议:

    “现在楚国准备要逼迫我们屈服,我们也很弱,不如就主动的归附他们吧,我们大臣们无能,让楚国来侵犯我们,如果真的打起来,老百姓没有罪过,但是要承担战争的灾难。”

    这个宋华御事,不是别人,他就是当年宋国的大色狼华督父的儿子。

    宋昭公,也没有别的办法,自己的党羽基本上都已经死光了,现在的大臣,都是奶奶安插的人员,大臣们怎,就怎样吧,便同意宋华御事的建议,与楚国讲和。

    宋昭公亲自前往了“厥貉”,去会见在此时驻扎此地的那些,以楚国为首的新局面下的诸侯国君们,名义上是去犒劳大哥楚君,实际上就是表示臣服的意思。

    当时,最好的犒劳就是:打猎。

    所以,宋昭公就准备陪着楚穆王狩猎,古代那个时候的狩猎,完全是按照军事行动的阵列安排进行,狩猎也算是军事行动,“春秋”和平时期的国君狩猎,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军事演习活动。

    宋国参加这样狩猎,也等于表示了自己的臣服态度,用实际行动明如以后发生战事,宋国愿意跟着楚国征战的意思。

    这次的“准军事化”的狩猎战阵,是这样安排的:

    楚穆王带领着主阵人马,居中。

    宋昭公带着着自己宋国的军队为右阵,楚国期思城邑的令尹复遂担任右军的监军司马;

    郑穆公带着郑国的军队为左阵,楚国的公子子朱和子舟,担任左军监军司马;

    楚穆王命令,明天一早五点,所有的人员,驾车装上柴火等工具,一起上山放火烧山,赶出野兽,以便打猎。分配好任务后,大家都各自回去休息了,但是宋昭公哪见过这个阵势,还以为是在自己国家搞狩猎,没有当回事儿,第二天早上,竟然睡过了头,没赶上行动。

    于是,迟到的宋昭公,被左军的监军子舟发现了,并抓住了宋昭公的驾车人员,当场用鞭子进行抽打,并在全军示众,以表示惩戒宋昭公的意思。

    周围的人:“国君是不能随便侮辱的。”

    子舟却:“既然楚王任命了我当这个官职,我就要按照职责办事,管什么君王?”

    诗经大雅烝民中:“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意思就是:

    有句老话这样: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这就是,刚强而不露锋芒,柔和而不忍气吞声,形容人刚正不阿,不欺软怕硬。

    这是“欺软怕硬”的来源。不过,当时可是指的不欺软怕硬。

    宋国就这样,很是屈辱的投降了楚国,要是让当年的宋襄公知道,很定会气下大牙来的。

    灭麋

    麋国,是个微国家,也跟着一起参加这次的会盟,一起跟着参加狩猎活动。看到楚国这样的霸道和凶悍,吓得麋国的国君,其实也就是几个县城般的头领吧,没打招呼连夜就跑回了国家。

    直接给吓傻了,你这样低微的国,别偷偷的跑,这不是给楚国找借口吗?

    楚穆王搞完了会盟狩猎后,就要回国,正好带着楚军顺路再搞一次实际上“打猎”,征伐擅自逃跑的麋国,这真又是一场狩猎,只不过猎物变成了一个被征伐的国。

    楚国干这样的活,真是轻松加愉快。

    甚至连来迎接的楚王的太师潘崇,也跟着参与了“狩猎”活动,并且一直攻打到了“阳穴”,征服了麋国。

    楚国趁着晋国的君王的更迭,趁着晋国的内乱,连续发动了一连串的进军中原的计划,得到了成功。

    现在,楚国、郑国、宋国、蔡国、陈国等又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怀抱里面,建立新的同盟,这让晋国感到巨大的威胁,中原良好的局面完全逆转。

    但是,晋国此时也是有苦难言,晋国这两年被自己的背后敌人秦国死死的拖住,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军事行动。于是,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政治斗争,反而成了晋国斗争的主题。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