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晋 楚轮番攻郑争霸赛( 宣公二年,公元前608年,春秋第一百一十六年)

A+A-

    荒唐的晋灵公死了,晋国又开始的大变化。

    什么变化?当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了,赵氏的赵盾要继续把持晋国朝政的权利,不能因为国君的更换而造成赵氏的衰弱,这个国君又是赵盾重新拥立的,巩固权力的最好时,就是在新国君上台之时,因为这个新国君在未扎根前,肯定会对拥立者的要求亦步亦趋。

    晋国的政治势力大致分为两大股,一个是王室后代的势力,一个是贵族上卿的势力,这两股势力交织在一起,时而对抗,时而聚合。上卿的权利,最典型的就是后来演化成的六卿制度,由权臣们轮流坐庄,这个政治实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权臣的沉浮,时有波动,比如后来的“赵氏孤儿”惨案,就让原来权倾朝野的赵氏宗族差点灭族,实力沦落到跟着打酱油的角色上,只不过后来晋君对了对抗其他的贵族,才再次的扶持了赵氏,让赵氏重新绽放出新的花朵。

    而王室后代的势力,统称为“公族”,总起来,都是王子王孙、皇亲国戚之类的家属后代吧。在晋国之初,他们的权利是很大的,他们不但争夺晋国的政治权利,更要命是,他们很多还参与争夺晋国君位继承等活动,这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强大的一股政治势力。

    所以,当年的晋献公,为了打击晋国王室后裔的这股政治势力,在当年“骊姬之乱”的时候,就废掉了“公族大夫”的官职。算是削弱了最重要的一枝子的权利。

    这次,赵盾扶持晋成公即位后,马上恢复了以前被废掉的“公族大夫”这个官职。

    什么又是公族大夫的官职?

    很简单,这就是指负责管理和教育君王的宗族王子公孙们的官员,以前公族大夫,一般都是王室同姓公族担任。但是,之后就改成其他姓氏的官员也可以担任了。当年,“骊姬之乱”的时候,晋国基本上把公子公孙宗亲杀光了,所以就撤掉了这个官职。

    现在,这个公族大夫又得到了恢复。

    为什么恢复?

    其实就是赵盾想实际掌握这股政治势力,这是很厉害的权利。在赵盾的请求下,让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担任公族的大夫。

    赵盾:

    “这个赵括,是当年晋文公的女儿赵姬生的儿子,当年如果没有赵姬,那么赵盾始终就是狄人。”这就是指当年赵姬让赵衰接回了叔隗后,让叔隗做老大,并接回了叔隗生的儿子赵盾,亲自作为嫡子,这就是在报恩,也是让自己的人掌权的意思。

    晋成公只能答应了赵盾的请求。

    在此基础上,赵盾还将公子公孙的嫡母之弟,也就是亲舅舅一类,作为“余子之族”,从“公族”中分裂出来;再将公子公孙的庶母的弟弟们,分裂出来,作为“公行之族。”

    冬天,赵盾自己自任“余子之族”的首领,加上赵括任“公族大夫”,一下子,赵家就掌握了晋国宗室的三大宗族中的两个。

    这样,晋国就有了三个与王室有关系的宗族:公族、余子、公行。用通俗的话就是:嫡出的皇室宗亲一族(公族)、姻亲的皇亲贵族(余子)、庶出的皇亲一族(公行)。

    赵氏宗族掌握其二。

    此时,赵氏家族在晋国的权利,可谓是如日中天,权势熏人,成为了赵氏在晋国的最高潮的全盛时期,这个赵盾真厉害。

    晋国算是暂时的安顿下来了。

    鲁宣公二年所发生的事情,即繁琐,又很有故事性,所以我们就啰哩啰嗦的讲了这样的一大通,但是无论怎样的繁琐,这一年的国际主题,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那就是晋国和楚国的争锋,而且是继续围绕着争夺郑国的来回拉锯战。

    为了能够清楚的看到晋国和楚国围绕郑国的持久战,我们暂且带有总结性的归纳一下,晋国在这个时代中与楚国争霸的概况,也让我们带着大概念,顺理成章的进入到这个年代里面,从而进入另一个重要的故事主题之中去——

    这就是楚国所发生的精彩故事。

    目前,晋楚争霸,表现得主要形式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对位于晋国和楚国之间郑国的来回征服和拉锯持久战。

    也即是:

    今天,晋国派兵前来征伐郑国,郑国就投降,倒向了晋国集团;明天楚国派兵前来征伐郑国,郑国再次投降,再倒向楚国集团。郑国此时唯一能做的,只有是“墙头草”的角色,作为一个国,也能这样了,否则难以自保。

    尤其是进入到“鲁宣公时代”后,这种斗争的形式,更是愈演愈烈,不信,我们就罗列一下双方的状态。

    从上一个时代中,因为晋灵公不接见郑穆公,导致郑国恼怒,倒向楚国,自此开始,便上演的轮回的征伐郑国的战争开始:

    ,鲁宣公元年,晋国集团征伐郑国,楚国救郑,晋国未成功,撤退;

    2,鲁宣公二年,郑国伐宋,晋国伐郑,楚国救郑,晋国仍未成功,撤退;

    3,鲁宣公三年,晋国伐郑,成功,郑国服晋,转向晋国集团,再次成为晋国的弟;没想到,就在当年,楚国反一击,楚国伐郑,因为郑国倒向晋国,未成功,楚国撤退;

    4,鲁宣公四年,冬,楚国继续伐郑,仍未成功,楚国撤退;

    5,鲁宣公五年,冬,楚国伐郑、陈。还是因为上次伐郑未成功的缘故,但郑国的弟陈国投降楚国,晋国救郑,成功后,晋国伐陈,因为陈国倒向了楚国,未成功;

    6,鲁宣公六年,春,晋国、卫国继续伐陈国,还是因陈国倒向楚国,上次征伐未成功的延续;楚国当然不能眼看着晋国这样的揍弟了,于是,这年,冬,楚国伐郑,终于再次征服郑国,郑国又倒向了楚国集团。

    ,鲁宣公七年,郑国在公子宋的计谋下,郑国和晋国讲和;郑国重新倒向了晋国集团;

    ,鲁宣公八年,陈国与晋国讲和,回到了晋国的怀抱,倒向了晋国集团,楚国当然不干了,就再次伐陈,并让陈国再次投降后。楚国收兵;

    9,鲁宣公九年,秋,晋国伐陈。

    0,鲁宣公十年,楚国伐郑,郑国投降,又倒向了楚国;接着,晋国伐郑,郑国再次投降晋国;楚国大哥马上报复,冬天,楚国再次伐郑,晋国救郑,并开始在郑国驻扎晋国部队,帮助郑国守卫,算是暂时的保住了郑国;

    ,鲁宣公十一年,楚国伐郑,郑国和陈国再次投降楚国。

    当年的晋楚“厉之役”,郑伯逃归,郑国与晋国结盟,再次投降晋国;

    2,鲁宣公十二年,楚国再次伐郑,保包围郑国,郑国投降,倒向楚国。晋国马上救郑。终于,发生晋国和楚国的大决战,晋国失败,郑国继续服从楚国;

    3,鲁宣公十四年,夏,晋国伐郑。

    4,鲁宣公十八年,楚庄王,死。

    以上,可以很清楚的看明白了,自从楚国的楚庄王即位后,自其开始正式执政开始,就与晋国开始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轮番争霸的斗争,围绕的对象就是郑国。基本上就是你来我往,你打我一拳,我马上就给你一脚,不亦乐乎。

    直到,最终,晋国和楚国发生了正面的大决战“邲之战”后,晋国失败,才让楚国正式的达到了参与中原争霸的高峰,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三个霸主,楚庄王也就是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第三个霸主。

    楚国的这一轮胜利,完全是楚庄王的功劳,随着楚庄王的死亡,晋国和楚国才慢慢的消停下来,因此,本时代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楚庄王,我们就着重的讲讲这个非常之人的故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