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楚庄王登基的往事(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七年)
晋国的故事,在“鲁宣公年代”里面暂时的告一段落了,但是另一个大国:楚国,才是这个年代里面的主角。
现在,就让那个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个热闹时代里面,楚庄王所发生的一些故事,他是这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历史人物,虽然楚庄王继位在上个时代的末期。但是,楚庄王上位后,默默无闻,不鸣不放,整整三年,才开始绽放,才开始在这个“鲁宣公时代”里面做出这样的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专门的拿出一章来介绍一下这位春秋的霸主——楚庄王。
楚庄王登基是发生在上一个时代的事情,但是我们在鲁宣公元年开始讲述,目的是不破坏故事的连续性,但是年代的纪年就要回到过去的回忆了。
回忆往昔——
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3年春秋第一百一十年
至于,晋国的故事,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那么楚国怎样?
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其实目前楚国的国君,正是非常著名的楚庄王执政期间,因此故事当然也就很多,楚国此时已经非常的强大,虎视眈眈着中原的大地。可是,楚庄王领导的楚国虽然很厉害,很可惜的是:碰到北方的硬骨头国家,这就是晋国。
因此,楚国和晋国成为了死对头。
俗话:楚国出贤王,晋国出良相。
楚国自从东周开始,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一代代国君,都很优秀,开拓疆土一点也不含糊,逐步的统一了南方诸国,灭掉了六十多个诸侯国,确实很厉害。
但是,晋国自从晋文公称霸以来,周围的子犯、先轸、赵衰、赵盾、士会、赵括等等,贤臣良相,却一点也不逊色,重耳带领着晋国和楚国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因此,不要埋怨自己能力大,关键是看:你是否活在对的时代,这很重要的。
也许你会问,既然楚庄王是在上个时代继位的,为何不再上个时代介绍,而要拖到这个时代里面介绍?我想给你算笔账,再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先算账:
鲁文公时代,结束于鲁文公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09年。楚庄王登基在鲁文公十四年的秋冬,公元前63年,二十岁,他正式接管政权,应该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的62年,距离进入鲁宣公时代,仅有三年的时间,所以就把楚庄王登基的故事,挪到这里来,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先搞明白的时间概念。
然后再给你讲个后面的故事——
楚庄王,于公元前63年,鲁文公十四年期间,继位。
但是这一年,对于楚庄王来,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继位,那样的快乐和风光。因为,那时还没有继位的楚庄王,也就是当时被称为“公子熊吕”的楚庄王,竟然给叛乱的大臣劫持了,命差点完蛋。
怎么回事?
事情还得公子熊吕爸爸楚穆王执政的时候起。
我们早知道楚国有个了不得的家族“若敖氏”,这个家族在楚国很厉害,绝对是王室正宗的血统,“若敖氏”的祖先是楚国国君若敖熊仪,也就是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熊仪的父亲是楚国第十三任国君芈熊咢。
到了进入春秋时期的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9年)时,楚熊咢去世,其子熊仪继任楚国国君之位,算是和东周有关系了,又过了二十七年后(即周平王七年(公元前64年),这个在位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
楚若敖的长子楚熊坎,继承楚君王位,是为楚霄敖。
熊仪之幼子斗伯比这一枝子,便以“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即斗氏之“得姓”的始祖若敖氏,就是以他的谥号“若敖”为族称,在其内部,又分鬬氏(斗氏)和成氏两个支系。
这会儿搞明白了吧,因为名字是南方荆楚地区的叫法,和中原的什么姬姓、姜姓等等姓氏不太一样,我们不是很习惯,就显得很乱,怎么一会儿“若敖氏”,一会儿又叫“斗”什么,一会儿又叫“成”什么的,很混乱,稀里糊涂搞不明白,其实他们都是一个老祖宗,都是一家人而已。
比如:那个有名的斗伯比,和自己的表妹私通,生了儿子被扔在沼泽被老虎养大的斗谷(榖)於菟(斗子文)。以及斗榖於菟的儿子成得臣(子玉)、孙子成大心、成嘉等人,在楚武王至楚庄王时代,长期担任军政要职。
好了,搞明白这些后,我们话归正题——
鲁庄公三十年,斗榖於菟除掉楚成王的弟弟子元后(看上美女息妫的那个令尹子元),就担任了楚国的令尹,然后传给了子玉,“城濮之战”之后,子玉因为战败自杀成仁。
之后,楚国令尹的职务转到了成大心中,成大心是子玉的儿子。
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年,参与“城濮之战”失败回来的子西,因不受重用,发生叛乱,被当时的楚穆王镇压。于是,这个若敖氏与楚王室之间关系开始恶化了。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5年(楚穆王十年),楚国令尹成大心死了,当时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令尹,那些本来就屈从于若敖氏家族的属国及其附庸宗等国,开始背叛楚国,这对刚上任的令尹,是个严峻的政治考验,于是成嘉率军讨伐舒国,俘虏舒、宗两国国君,并且包围巢国。
事情本来应该告一段落了,这些国继续臣服自己的主子,就行了。
谁知道,他们在被征服期间,仍是蠢蠢欲动,反对楚国的压榨和统治,秘密的和东夷国家勾结,这让在中原争霸中失败蛰伏的楚国,感到如芒刺在背。所以,两年后,令尹成嘉、太师潘崇决心彻底消灭这些叛乱势力,率军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镇守国都。
谁想到,这次留守国都人员的安排除了问题,为什么?
因为斗克和公子燮,也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存在着野心。
先这个斗克,他曾在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秦、晋联军攻“鄀”时,被秦国俘虏,后来秦、晋之间又发生“崤山之战“,秦国和晋国翻脸,秦国为了与楚国交好,斗克便被放回国。
应该,斗克在秦国和楚国之间的两国结盟,作为一个棋子,有过一定的作用,但是楚国的军法就是这样,败军之将回国后,留条命就很不容易了,再就很难在楚国政坛上受到重用。
前面因“城濮之战”失败自杀的子西,就是典型的例子。
于是,斗克很郁闷,很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他的隐患。
接着,再那个公子燮。
公子燮,也是很有野心的一个人物,他本来设想能够替代死去的成大心,成为楚国的新任令尹,但是没想到楚穆王并没有看好他,却任命了成大心的弟弟成嘉为令尹,这让败给成嘉的公子燮,十分的恼怒。
本来,成嘉上任后,发生了若敖氏属下的国之乱,公子燮正好看笑话,等着一旦出现失败的情况,自己好再次施展段,向令尹的职位进发。但是,没想到成嘉在太师的帮助下,很快就平定的叛乱,取得政治基础。这次又是要前往征伐,胜利的结果,看来不会出现新的意外了,这就是担任留守国都的公子燮,最后的一个翻盘的会了。
所以,斗克和公子燮二人臭味相投,很快就有了谋反之心,并勾结到一起。
鲁文公十四年,楚国纪年的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成嘉出兵征战,宣布楚国首都“郢都”戒严,又使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二人一看,计划没有成功,现在已经是死路一条,没有办法了,只好抓一张王牌在,才能保命。
谁是王牌?
当然是刚刚登上王位的楚穆王的太子:熊吕。这个未来的楚庄王,刚刚登上楚王王位,屁股还没有坐热板凳,就被这二人控制起来了,而且是生命堪忧,真是一身冷汗。
鲁文公十四年,八月,楚国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迅速回师,围攻郢都。
公子燮和斗克挟持公子熊吕只能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前往商密(河南省淅川县),另立政府。但是上天保佑,他们在途经庐地(湖北省南漳县)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以及叔麋诱杀,楚庄王熊吕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这就是楚庄王,一个大约也就二十岁的青年,在刚继位时,屁股还没有坐热王位时,所发生的事情。
这也是,楚庄王登基那一年发生的政坛变故。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