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一场玩笑杀身祸:染指于鼎 (鲁宣公四年 前605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八年)

A+A-

    染指于鼎

    楚庄王问鼎之后,就出兵征伐郑国去,为了再次能够拉回郑国这个盟邦。

    这一年,郑国的郑穆公死亡了,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公子兰,在晋国寄人篱下后被推选为国君的人。

    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夷,继承了郑国君位,史称:郑灵公。

    郑穆公的突然死亡,也打了楚国一个措不及。按照当时古代人的观念,趁着人家国丧期间征伐人家,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不过,到了春秋后期就不这样了,因为道德沦丧,什么死不死人的,正好趁干死你。然而在春秋前期和中期,诸侯们还是很遵守这个规矩的,古代人有时是很文明的。

    所以,楚国不能趁着郑国在国丧期间征伐人家,楚国当时不是后来人们认为那样,不讲道理,大家都在江湖上混,做大哥也要讲道理,否则谁跟你,这就是:盗亦有道。

    于是,楚庄王就撤兵回国,等待人家国丧时间过去再。

    第二年的夏天,楚庄王为了庆贺郑国公子夷的继位,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鼋(淡水鳖中体形最大的一种),算是庆贺郑国新君继位的表示。

    就是这个礼物送给郑国,引出了一桩血案。

    郑国有一个大夫叫公子宋,字子公。

    这个公子宋可是个郑国的美食家,经常品尝各种美味,在郑国非常有名,因此大家都知道他嘴馋的这个爱好。

    郑灵公得到了楚国的这只大鼋,感到很新奇,这可是高级补品,据有壮阳的神效,所以就安排了高级厨师,又是洗,又是腌,精心进行烹制,准备品尝一下。恰巧,就在烹制的时候,这个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这天要觐见郑灵公,汇报工作,顺便商量一下国家的大事。

    两人再前往郑国王宫的路上,公子宋的食指突然抖动了起来,他便让子家(公子归生)看自己抖动的食指,很神秘的:

    “我的食指一旦动起来,定能尝到新奇的美味!这就是我作为美食家的特异功能。”

    公子归生一听,这都是什么法,一点也没有科学道理,当场哈哈大笑,就这是公子宋在忽悠他,什么特异功能,都是胡八道,肯定是昨天干活多了,指的神经抽筋了,今天来忽悠自己,就哈哈大笑的不相信他的话。

    等两人一路笑进到王宫来后,还真看见有宰夫,正在宰杀鼋,大锅都准备好了,热水腾腾,一派即将烹饪的样子,公子宋得意地看着公子归生:

    “怎样,我厉害吧,不是忽悠你吧,这就是一个美食家的感觉。”

    公子归生也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声赞叹,哈哈大笑:

    “有趣,有趣。”

    两个人有有笑的来到了郑灵公面前。

    郑灵公见状,问他们因何故而笑。

    于是,子家(公子归生)就把路上公子宋指抖动,以及预言能吃到美味之事,一一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闻言,并没有什么,他也是年轻人,根本就不信这些法,但心里暗想:

    这都是凑巧的事情,让这个公子宋一忽悠,好像成了真事,什么指抖动,什么预料准确,都是碰巧罢了,既然你这样忽悠,我今天偏偏就不让你尝到美味,在看看你怎么解释,怎么忽悠别人。

    这都是年轻人之间的好胜心而已,没有别的意思。郑灵公也算是一个恶作剧的心态吧。

    等到这个鼋羹熬好后,简直就是香气四溢,郑灵公就当场召集公卿大夫前来,一起将鼋羹,分赐给各位品尝。

    郑灵公故意也将公子宋安排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郑灵公唯独没有将鼋羹赐给他,看看他怎么,馋死他。

    大家也听了这个事情,端着分到的鼋羹,并不急于马上吃完,而是故意纷纷的赞美鼋羹的鲜美,有的愿意恶作剧的大臣,还特意的在公子宋面前,大声的喝汤,声音“哧溜——,哧溜——”,然后再看看公子宋的表情,在上面坐着的郑灵公,也是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显然,郑灵公是在存心戏弄一下这位喜欢卖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动的所谓占卜之术。

    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鼋羹,美食家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这是要馋死他,作为一个美食家来,这简直就是最大的侮辱,所以在公子宋来,郑灵公不让他喝汤,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不是一碗汤的事情。

    所以,玩笑,有时候要场合适当,要适可而止。

    想到这里,公子宋马上走到熬鼋羹的鼎前,突然伸,用指蘸着大鼎内的鼋羹,放在嘴中吸吮着,然后招呼也不打,就拂袖而去。

    公子宋的意思就是:你不给我吃,我也能吃,用指头蘸了蘸,就等于是吃了,你能怎样?左传记载: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这就是“染指于鼎”成语的来源。

    公子宋的这个举动,却惹恼了郑灵公。

    原本就是一个玩笑,竟然演变成这个样子,眼见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对自己严重的蔑视和无礼,这已经不是美食的事情了,郑灵公暗下决心,非杀掉目无君主的公子宋不可。

    谁知到,公子宋也很生气,虽然挣回来一点面子,但是这个羞辱的心情无法平复,所以,公子宋却抢先找到子家,准备密谋杀死郑灵公。

    你看本来是一件好事,就是一个玩笑,竟然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杀死对方的心态,要是楚庄王知道这个情况,不知道作何感想。

    子家当然不答应公子宋的要求了,就劝阻:

    “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轻易杀掉,何况国君呢。你就别生气了,不就是一场玩笑吗。”

    于是,公子宋当场就火了,他能够找子家来商量这个事情,其实就是把子家作为自己的铁哥们了,否则谁敢和外人商量杀害国君的事情,但是话已经出了口,入了你子家的耳朵,事情就不能这样算完,否则自己就会招致杀身大祸。

    所以,现在又很多的警语:不该的话,不;不该看的事,不看;不该听的言,不听。这都是古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逼迫子家和自己同谋,于是,公子宋就开始诬陷子家,子家和公子宋是好朋友,铁哥们,见到了那天“染指于鼎”的事情后,自己很生气,准备代替公子宋杀死国君。

    这简直是太无厘头了,子家也真晕了,公子宋这是要搞死自己的节奏,现在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无奈,“子家惧而从之“。

    这年夏天,郑灵公被杀,公子宋以此报了未赐尝鼋羹之仇,都是一场玩笑惹的祸。

    郑灵公因食鼋羹的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被杀身亡。

    子家,因为不能及时制止公子宋的弑君之举,属于“仁而不武“,背上弑君恶名。后来,此事被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告诫后人不可随意沾取非分利益。虽舌尖之欲,放纵它,也会酿就杀身之祸!

    郑国人一看郑灵公这个短命鬼,上任刚一年,就死了,没办法,就想拥立郑灵公的亲弟弟公子子良为国君。但是子良一看,当国君简直的高危职业,却推辞:

    “论贤能,我又很大的缺陷;论年龄,我不如公子坚年长。”

    于是,郑国人就拥立了公子坚为国君,这就是:郑襄公。

    郑襄公上位后,就准备把执政的隐患,即郑穆公的后代们驱逐出郑国,准备只留下让位给他的子良,但是子良坚决的不同意,提出来:要驱逐就都驱逐,否则坚决不留下来。

    没办法,郑襄公的君位是人家子良让给他的,所以事情也不能做的太绝了,于是,郑穆公的后代就都留了下来,封为了大夫。

    这就是,因为玩笑而生出的一场杀戮。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一时的快乐,而不顾及他人的面子,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于别人,就什么也不顾及,这是历史的教训。

    这个事件发生后的七年后。

    鲁宣公十年,郑国的公子归父去世了。

    但是郑国人为了清算他参与杀害郑灵公的事情,把公子归父的棺木给直接撬开,挫骨扬灰了,他的家族也被郑国所驱逐了。

    直到此时郑国人才把开始给郑灵公的谥号“幽”,改成了谥号为“灵”,正式称为了“郑灵公”。要不,在春秋的历史上,早就会有一个郑幽公,而不是到了战国时期,才有的那个郑幽公。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