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楚王好学问鼎 (鲁宣公三年 公元前606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七年)

A+A-

    这是左传中和“鼎”有关系的故事中,所涉及楚国的故事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楚国的“问鼎中原”,接着才是郑国的“染指于鼎”。

    还是先第一个最著名的吧。

    问鼎中原

    楚庄王御驾亲征的第一场生死之战,就是和戎人、夷人等开战的战斗,也是在楚国危急时候的内乱。

    所以,楚庄王恨死这些叛乱的戎狄了,狠狠的教训了他们一番。

    平定了楚国后方和周围的那些附庸国家后,楚庄王的眼光当然要和爷爷和爸爸的眼光一致,那就是中原争霸。

    此时,在晋国搞的“新城之盟”后,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集团,形成一个巨大的屏障,阻挡着楚国进入中原的步伐,楚国只有打开一个缺口,才能有继续与中原争霸的可能性,这个缺口就是摆在楚国面前的:郑国。

    郑国开始倒霉了。

    另外,现在对于楚庄王来,确实有一个十分难得的好会,因为周王朝的周天子死了。

    鲁宣公二年,冬天,十月初六,周天子周匡王逝世了,那个时候叫做“崩”,周天子崩了。恰好,这一年,正是郑国代表楚国集团与宋国代表的晋国集团,面对面发生激烈战斗的时候,郑国胜利了,在宋国华元的“一碗羊肉汤”帮助下,郑国取得了对抗宋国“零伤亡”的巨大胜利。

    楚国打开的这个郑国缺口,暂时在中原的势力范围下,开始得到初步的稳固。

    楚国的形式一片大好。

    晋国的晋灵公突然的意外死亡(赵穿弑君),也是锦上添花。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周王室安葬周匡王。

    同时,郑国的郑穆公兰死了,那个时候诸侯死亡叫做“卒”,郑穆公卒了,加上楚国目前也是新君继位,国内叛乱,郑国在中原诸侯,以及恶劣的国际局势下,郑国和晋国讲和了。

    楚国面临着北上重新打开局面的新需求。

    老的周天子死了,新的周天子就要上台。

    这可是一个和周王朝搞好关系的绝佳会,以前齐国和晋国称霸,都是在周王室天子继承交接,或者发生动乱的时候,毅然出兵辅佐周天子,而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霸主的地位。既然,先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

    现在,楚国北上,预想再次去破坏和瓦解中原诸侯大联盟抗楚的这个模式,只能是等着敌人再犯错,或者等着更换周老大的会了,这两情况,对于楚国来都是遇了。

    所以,周天子崩了,这样的会就来了,就不能放弃,这就是抓住遇。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面,常年受到“戎、狄、蛮、夷”骚扰的不光是楚国,连那些中原的齐国、晋国、秦国、鲁国、卫国也都是常年受害的国家,甚至于连周天子的采邑成周地区,也是常年受到戎狄的侵害和骚扰,周王室从西周演变成东周,就是因为戎狄入侵了西周的镐京,才导致的西周灭亡,东迁到洛邑,成为了东周,也就是现在的春秋。

    周天子的死亡,诸侯们表示心意,这对于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晋国,要趁着这个会想巩固自己的中原联盟,继续担任霸主的位置。

    戎狄之人,想趁着这个会,偷鸡摸狗,搞点利益最大化的军事抢劫行动。

    楚国,欲趁着这个会,进军中原,并于周王室搞好关系。

    此时,在安葬周匡王的时候,在新周天子继位的同时,在自己的弟郑国,因发生动乱又被晋国拉过去的时候,楚庄王以征讨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汉在此置陆浑县。五代时并入伊阳县。汉又有陆浑关,即在县境。)的名义,整军来到了洛水。

    此时,刚上任的周天子是周定王(前606年―前56年在位),姬姓,名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君王,在位二十一年。此时周王朝已经衰落,没有实力,尤其是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东周的中央权力继续削弱。

    楚庄王的部队,因为征伐戎狄,而到了洛水成周首都洛阳南郊,这是正常的军事行动。

    既然楚国军队到了周天子的地盘了,按照当时的礼节,就应该进入成周拜见周天子,但是现在是新的周天子刚上任,于是楚庄王就要搞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

    一则,向新任的周天子,展示一下楚国的军事实力。二则,也算是路过成周,向周天子表示了尊敬。三则,让楚国和周天子搞好关系,表示自己才是帮助周天子的人。

    否则,平白无故的,没有出兵的任何借口,楚国就到周天子身边去阅兵,这不是叛乱吗!

    不信,你试试,那个部队路过国家首都的时候,不去参拜国君,或者邀请国君检阅一下自己的部队,就陈兵在首都城下,自己随便搞阅兵,这就是宣告叛变。

    楚庄王,进军中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他怎么能够做这样的蠢事呢?

    所以,有了正当的出兵理由,就有了正当的阅兵理由。

    楚国派人强烈要求周天子,亲自莅临京师南郊,对楚国的军队进行检阅和训话。

    周定王刚上位,屁股还没有坐热王位,就离开京师,而且去检阅楚国的虎狼之师,谁知道会怎样。

    因此,周天子回绝了楚庄王的邀请,理由是:前面的周天子刚去世,丧礼刚刚进行,搞这样的阅兵仪式不是很妥当,再,自己也非常的悲痛,没有心情去参加阅兵式。

    但是,为了表示对楚国的赞赏,周天子就派了大臣王孙满,前往楚军代表周天子劳军,这就有了周王室大臣和楚庄王接触的会了,于是故事就发生了。

    没有文化真是害死人!

    楚庄王年轻,非常好学,求知欲很强,以前当太子惯了,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就直接问太子太傅之类的老师,这个习惯早就养成了,但是自从他当了楚君后,没有谁敢来教育他了,所以楚庄王对于在参与周王室的活动中,很多事情不明白,尤其是: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

    在楚国,他想问的事情,谁还敢不回答,或者是当面狠狠的教育他一通?估计,此时就是以前他的老师,也会装聋作哑,或者稀里糊涂的了吧。

    楚庄王好奇心很重。

    他对周王室所保留的九州大鼎的重量和大很感兴趣,估计消息灵通人士事后分析,可能楚王自己也想仿造一批,但是这是密信息,就像是现在的高科技的技术信息一样,是保密的,不能随便乱问,数据并不重要,性质很重要。

    于是,楚庄王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了,正好这次周王室的大臣王孙满来劳军,楚庄王就准备问问这个事情。

    楚国对于中央特派员,总是要请人家吃顿饭,喝壶茶,寒暄一下子,都是中国式的人情吗。

    所以,当楚庄王和王孙满完了正题后,楚庄王就很直率的向王孙满询问周王室保管这些鼎的大和重量。

    其实,在于楚庄王内心来,这就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探讨问题,楚庄王并没有其他的想法。但是,在周王室的礼制制度来,这是很不礼貌的。这就好像是你一见面,就问人家有多少存款,有没有保险柜,保险柜多重,规格是什么,怎么打开,密码是多少的道理一样。

    此时,楚庄王进军中原的野心,已经不需要展示,天下人,只要不是傻瓜,都知道,何必再通过问鼎的轻重,再来展示自己的野心,这都是后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了表示楚王的野心,而强加给楚庄王的。

    所以:楚庄王,真的是想问问大鼎的重量。

    先介绍一下,楚庄王问鼎的大鼎,是怎么回事儿?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所以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都将九鼎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直到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沉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也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后来的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这就是九鼎的渊源。

    周朝大臣王孙满是个非常好的老师,看着这个象愣头青一样的青年,就委婉地:

    “鼎的大轻重,在于持鼎者的德行,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而不在乎鼎的大轻重。”

    完这句话后,王孙满就仔细的将九鼎的来历和历史的渊源向楚庄王进行介绍。

    最后,王孙满:

    “当夏桀得到败坏失国的之后,九鼎就传到了商朝,商朝享国六百年;商纣王无道,九鼎又转到了周朝。所以,如果道德很好,就是鼎虽,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混乱,鼎再重,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的这个道理,也是有时间和期限的,周成王以前算了一卦,占卜的大师,周朝保有这些鼎三十世代,七百年,这都是上天的旨意啊。”

    然后王孙满眨着眼看着楚庄王很慈祥的:

    “楚子,你一定要遵守好的道德,即便是现在周王室衰微了,但是上天的旨意还是没有改变。

    所以,你不能随便乱问鼎的轻重,否则就会被很多后人,诬陷你有野心,诬陷你想和周天子比权利的大,你明白了吗?”

    楚庄王认真的听完后,知道了这里面的道理,向王孙满大人拱谢到:

    “谢谢大人的教诲。”

    你看,楚庄王是不是个好学生,而且并没有别的意思,直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承认了,然后送走了王孙满大人后,收兵前往郑国去按照原计划讨伐去了——

    这才是,楚王问鼎的正规故事。

    后来,这个故事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导致形成了楚庄王,一个刚上位的年轻国君,连中原诸侯霸主的地位都在争取中,就要和周天子,天下的共主,去比权利的大。这不是,在玩命吗!后人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改写了楚庄王。

    “问鼎中原”这个表示野心的成语,也就被后人制造出来了,我认为应该是表示好学才对。

    根据目前的成语解释,意思是这样的: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故事真是这样的吗?哈哈,历史有意思啊。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