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邲之战的军事部署(上)(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春秋第一百二十六年)

A+A-

    晋国这次出兵增援郑国的军队中,明星将领的阵容,完全是超级豪华组合。

    全都是赫赫有名的明星,简直就是春秋的“梦幻之队”。

    这样队伍按理来,应该每战必胜,其目标追求的不应该是胜负关系,而是如何战胜敌人的各种漂亮的打法。但是,问题也就往往出在晋军都是明星的情况下了,因为都是明星将领,都是大腕,也就明,他们都想让战斗按照自己的打法进行。所以,最终,晋军的将领组合就没有打到一块去。

    你打你的阵地战,我打我的冲锋战,还有什么运动战,埋伏战,个人按照个人的意见战斗,于是,就稀里糊涂了。

    反而,最后让楚国给结结实实的揍了一顿。

    所以,明星不要多,多了就乱,如果明星太多,就必须有一个强力的首领来统领他们,否则,就是一团乱麻。

    我们先看看晋国的军事将领豪华阵容:

    晋军:

    主力中军:

    中军元帅:荀林父(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

    中军副元帅:先縠(晋国战神先轸的后人,不是儿子就是孙子,称为:彘子)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均是赵衰儿子,赵盾同父异母弟弟)

    上军元帅:士会(又称为:范武子或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

    上军副元帅:郤克(原上军元帅郤缺之子,号称:郤献子)

    上军大夫:巩朔(晋国大夫,又称为:巩伯、士庄伯),

    韩穿(历史已不可考)

    下军元帅:赵朔(赵盾的儿子)

    下军副元帅:栾书(又称武子,是晋国大夫栾宾的后代,枝子栾盾的儿子)

    下军大夫:荀首(中军主帅荀林父的弟弟,号称,智庄子),赵同(赵家人,中军大夫的同父异母的哥哥)

    司马:韩厥(出自曲沃桓叔之后,韩万的玄孙,韩国祖先,号称韩献子)

    楚军

    楚庄王亲自统军,令尹孙叔敖辅佐。

    中军元帅:沈尹(限于目前的资料缺失,一此人就是孙叔敖,另一是另外一人,沈尹只是介绍了此人的封地名号,沈地的尹,名字可能叫巫或蒸等)

    左军元帅:子重(公子婴齐,芈姓,熊氏,名婴齐,字子重,是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

    右军元帅:子反(公子侧,芈姓,熊氏,名侧,字子反,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春秋时期楚国司马。)

    楚军,基本上就是一家人掌握着军队,思想肯定好统一,加上又是楚庄王亲自带军,就决定了军事决策集中制度。

    而晋军可不是这样了,所有的军帅,基本上都是名将或者是名将之后,都感觉自己比两把刷子,还多一把刷子,都是三把刷子,都感觉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因此必然的谁也服不了谁,乱哄哄的一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临战前,双方军营中对于占率和战术状态的认识吧,也算是一次战前的军事会议。

    晋国战前高级军事会议上,晋军将领们的意见在激烈的交锋中,进行——

    稳重派的意见:

    首先,面对目前晋军救援不及,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的局面,晋军中军主帅,也就是这次总负责的三军总司令,稳重派的第一号人物荀林父(荀恒子)话了:

    “各位将军——

    既然救郑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们晋军又是劳军远征,战士们为了赶路非常疲惫,如果再和楚军交战,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暂时退兵,等楚军撤退了,然后再征伐已经投降的郑国,这才是稳中求胜的道理。”

    其次,稳重派的第二号人物士会(随武子)也跟着发表了意见:

    “我非常同意总司令恒子大人的意见。

    凡是用兵之道,根据战斗的情况而随而动,不能墨守成规,凡是德、刑、政、事、典、礼都没有违背的国家,是不可与之为敌的,也是不能征讨的。

    我们来看看楚国,楚国讨伐郑国,就是因为郑国首鼠两端,来回摇摆的政策,一旦楚国战胜了郑国,就马上的赦免了他们,这就是德和刑已经具备的,这是其一;

    楚国去年征伐陈国,今年征伐郑国,这些国家的老百姓都没有因为这些战争而丧失土地和耕种,因此楚国国君也没有受到人民的怨恨和诽谤,这就是楚国的出兵,符合了“政”的常道了,这是其二;

    第三,楚国出兵,而楚国国内的各界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而衰败了自己的行业,并且兵民之间非常的和睦,这就是明楚国的“事”处理的很好。

    第四、现在出国的令尹是孙叔敖,一代名相,录用人才,名典法刑,选拔人才,惩治人,这就是已经具备了典和礼的基本要素了。

    以上的问题都明,现在最好不要与楚国作战为好。

    知难而退,见利则攻,兼并弱,攻击昏昧等,这才是用兵的好策略。暂时的退兵,是等待更好的会,不一定非要进攻楚国,让我们晋国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与楚国决战。”

    其实,荀林父和士会,看问题非常的准确,道理也讲的非常的明白。

    尤其是作为统帅三军的总司令,除了要考虑打胜仗外,还要考了全军的安全,以及整个战争与政治的之间的关系,是三军最高的政治和军事的全面角度,所以稳重才是重要的。因此,国君在一般在选择三军总司令的时候,都是愿意选择一个稳重的将军,而非是一味猛打猛冲的愣头青。

    但是,荀林父和士会两人忘了,他们已经是名满天下,又占据晋国军事职位高峰的人物,和那些渴望着等一场战争来显示自己才华的其他将领们,在思想和认识上,就有一定的区别,难就难在,现在各位将领背后,都是一股不可觑的政治势力和显赫的身世,也许只有晋君在场,才可以一声令下。可惜的是,现在领军的不是晋君,而是荀恒子,一个老实人,这就麻烦了。

    决战派的意见:

    中军副元帅先穀(彘(z)子)坚决反对总司令和士会的意见,并且提出:

    “晋国之所以称霸,就是因为军队的勇武,和将领与大臣的努力,今天我们已经失去了郑国这个诸侯,不能是尽到了我们的全力,遇到了敌人不去追击,不能是勇武,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和霸主的地位,还不如去死。

    况且现在我们晋国已经整顿了军队来到这里,听敌人很强大,我们就撤退,非大丈夫也,现在国君命令你为军中的统帅,但是却不能象个大丈夫,却像个娘们,畏畏脚,就是诸位能够做到,我却不能做这样的人。”

    先穀完,就用眼斜看着士会,一幅嘲弄的样子,荀林父一看事情不好,火药味很浓,不能让他们发生冲突,于是就当场宣布散会,下午在。

    上午的军事讨论开到这里。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