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齐 鲁之战导火索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A+A-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9年,春天

    齐国军队悍然发动突然袭击,搞了一个闪电战,进攻了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包围了鲁国的“龙地”城邑。

    双方的战斗烈度很大,一交就是殊死的拼杀,死伤很多,齐顷公非常喜欢和欣赏的宠臣卢蒲就魁,这次负责攻打城门,几次冲击都失败了,于是卢蒲就魁就眼红了,挥着长戈,亲自带头冲锋,一下子就冲进了城门洞子,但是“龙地”的军民也杀红眼了,拼命进行反击,一下子截断了卢蒲就魁带领的已经进入城门洞子部分战士的退路。

    卢蒲就魁人员渐渐稀少下来,拼杀一阵子后,受伤被俘虏了。

    齐顷公一听很是担心,于是就亲自驱车前往城下,向着城内高喊:

    “请你们不要杀了卢蒲就魁,他只是一个将领尽忠而已,我现在和你们盟誓,只要你们不杀卢蒲就魁,我马上撤兵,返回齐国。”

    谁知道,城上人,死伤太多了,而且鲁军又愤恨齐国突然袭击,所以就没听齐顷公的话,在城楼上,守着齐国军队,当着齐君的面,将卢蒲就魁“咔嚓——”给砍死了,而且还将他的分尸几块,扬撒在城墙上曝尸,龙城人也太狠了,这不是在刺激齐军的斗志吗。

    齐顷公眼也红了,怪叫一声,返回阵中,亲自开始擂鼓。

    齐军将士们一看,大王亲自擂鼓,又看到卢蒲就魁的惨状,都疯了,拼命的爬城,死了一波,再上一波。

    第三天后,齐军终于占领了龙城。

    至于,齐军屠没屠城,历史没有记载,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齐君占领龙城,整顿兵马,开始继续向南侵袭,进入到了巢丘。

    鲁国告急,北方告急——

    鲁国的传统盟友卫国行动很迅速,国君卫穆公马上派遣大臣孙良夫带着石稷、宁俞子、向禽帅卫国士兵侵入齐国,支援鲁国。

    这个孙良夫就是瞎了一只眼,被齐顷公母亲嘲笑的大臣,也是不用做动员工作,恨的齐国牙根痒痒。

    夏,四月二十九日,卫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在“新筑”地区交锋。

    两军相遇,卫国大将石稷,看到齐国的军队声势浩大,军威严整,再衡量一下卫国的军事力量,眼看是抵挡不住,就打算撤兵回去,避免正面的作战,以保存实力,这次卫军只要是起到了牵制的作用,就算是胜利完成任务了,没有必要让卫国和齐国两军相互拼杀,力量不均衡,是要吃大亏的。

    但是主帅孙良夫却不同意退兵,并了一通大道理:

    “我们不能撤兵,这次带军队以征伐的名义攻打人家,遇到了敌人的军队就撤退,我们怎么向国君交代啊!如果知道我们打不过敌人,就不应该出兵,既然出兵了,遇到了敌人就要一战。”

    这个孙良夫真是个教条主义代表。

    带兵的大将,首先要谋取的是如何取胜,只有取胜,保护好自己的士兵,不受重大的损失,才是对国家和国君最大的忠诚,至于出不出兵,有时并不是自己国家,就能决定的,要根据国际形势和战争的形态,来顺势而为。

    出兵,不一定非要决战,兵无常形,水无常势,若是在力量不均衡的基础上,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完全是可以实现牵制目的的,所以卫国的退军建议就是这个意思,而孙良夫非要搞个形式主义,打上一仗,就算是忠君爱国,这不是胡八道吗。

    卫国本身就很弱,这次出兵支援鲁国实属不易,穷人家,要把一分钱,当成二分钱花,谁想到,卫国这次再摊上这样的大臣和主将,怎么能不衰败,就这样的水平,还敢恼怒齐顷公母亲的嘲笑,要报仇,孙良夫的水平差的太大了。

    被怒火遮住眼睛,肯定是要打败仗的。

    果然,卫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接触,卫军就有些顶不住了,逐渐有了败退的痕迹,这在战场上是很可怕的事情,一旦发生溃逃,就是兵败如山倒。因此,当看到这个情况后,战场上的石稷,原来建议退军的大将,跑到了大帅孙良夫的车前:

    “现在卫军恐怕要战败了,我看大帅你不如带着卫军部分部队,发动一次反冲锋,这样还能坚持一会儿,为其他的卫军做好撤退的准备,否则,恐怕要全军覆灭的。

    大帅你丧失了军队,如何回去给大王请见复命。”

    其他的人都沉默了,因为大家全都知道石稷这两次的建议都是正确的,开战前,石稷提出两军实力差距太大不要开战,卫军出兵已经吸引了齐军迎战,就是支援了鲁国,给鲁国赢得的时间,目的也是达到了,何必非要飞蛾投火?

    但是被否决了。

    这次,战场上随时有崩盘的可能性,石稷建议用一部分兵力顶住齐军,拼死抵抗,为其他部队撤退赢得时间和会,这也是正确的的建议。

    石稷看着大伙都不话,心里焦急的对着元帅孙良夫:

    “这样吧,你是国家的上卿,是三军的元帅,如果损失了你,对国家也是一种耻辱,这样吧,你带着人马撤退,我留下来断后。”

    于是石稷带着自己的部队拼死断后,并且高喊:

    “后面我们大批的援军已经来到了,杀敌啊——”。

    果然,石稷的拼命和高呼带来了效果,齐军也怕卫军后援的到来,就停止了追击,将部队驻扎在了鞠居。正好在新筑驻守的鲁国守卫部队也出来配合作战,终于使卫军和孙良夫,免予全军覆灭的厄运。

    战后,卫国为了表扬“新筑”援军的鲁将仲叔于奚,就赏赐给他一个城邑。

    但是,这个仲叔于奚提出不要赏赐的城邑,而是要赏赐一些诸侯使用的演奏的编钟乐器,可能这个人是个音乐爱好者。

    一般来,当时编钟之类的乐器,也是有规矩的,天子用的是四面悬挂的乐器,诸侯是用三面悬挂的乐器,大夫用的是两面悬挂的乐器,这个仲叔于奚就是要三面悬挂的乐器,而且要求赏赐自己车驾马鬃毛前面的装饰,这也是诸侯才能使用的东西,理由就是用来面见卫君的时候使用,卫穆公就同意了。

    这个可是原则问题,不能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一个城池和一些礼节用的器物,按照现在观点来看,当然是城池更为贵重,但是在那个时代,礼节性的器物是等于国家的信物,是礼制的标准,这就是越级了。

    对此,后来的孔子十分的不满,很是发表了一番批评的理论,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孔子的意思也就是,卫国不懂的遵守赏赐有功的人的规矩,轻视国家信用的信物,就是卫国亡国的基础。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