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蜀之盟”楚国的余晖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A+A-

    前面了,在晋、鲁联合攻齐国之前,鲁国是准备和楚国结盟,形成楚、鲁联盟,并约定一起攻打齐国的。

    之所以没联盟成,主要是因为楚庄王和鲁宣公在同一年都死了,所以导致联盟计划搁浅,刚上台的鲁文公和已经逐步把持朝政的“三桓”,开始转变新的政策,转而将注意力投向晋国,于是鲁国与晋国结盟,一起攻齐,从而发生了晋、齐争锋的“鞌之战”。

    卫国是跟着鲁国打转转的弟,开始也准备跟着鲁国一起,参与于楚国的结盟,后来又跟着鲁国转向了晋国。

    这样一来,楚国就一下子就失去了两个潜在的盟友,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缘不巧和,没有缘分,对于楚国来,既然已经失掉了鲁国,就不能再失去齐国了。

    于是,楚国才在晋国鲁国攻击齐国的时候,接受了齐国主动结盟的请求,楚国和齐国双方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

    从而,在“鞌之战”之前,局部形成了:齐国和楚国的联盟,对抗晋国、鲁国和卫国联盟的形态。

    北方的晋国、鲁国、卫国一起痛扁齐国期间。

    作为盟邦的楚国,肯定要出兵支援,此时楚庄王的弟弟子重已经是令尹了,所以就准备发动“阳桥战役”以策应齐国。

    阳桥,大约是现在泰安市的北部地区,属于卫国的地域,打击卫国的后背,对于支援齐国有很大的帮助。

    楚令尹子重:

    “咱们的君主年幼,大臣们又比不上先前的大夫们,只有军队人数众多,才能进行这次战争。

    诗经:‘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意思就是:‘依靠众多的武士,周文王才能安定天下。’

    你们想想,就是周文王,还要用众多的兵士帮助,何况我等呢?而且先君庄王嘱咐:'没有仁德,要达到远的地方,不如很好地体恤人民,而善于使用他们。'”

    楚国的大臣都感到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在全国清理户口,免除债务。政府的施舍,甚至一直到达了无妻老人的特困户身上,楚国还救济困难贫乏之家,努力消除贫穷,积极赦免罪犯。

    这就让楚国国内的矛盾缓和,重新有了斗争的实力。

    这次“阳桥战役”,已经把楚国军队全部动员起来,甚至连楚王的亲兵也参加行动。

    其中令人感动的是,蔡国和许国的国君,也跟着参加了这次的军事行动,两个国君乘坐一辆战车参加战斗,由彭名驾车战车,蔡国景公为车左,许国灵公为车右。

    一辆战车,两个国王,当时这两位国君也年纪,都是在出师前,勉强实行了冠礼,估计是虚报了年龄吧,基本上就是一对儿孩参加战斗,但是他们的象征意义特别巨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的蔡国和许国已经是名存实亡,国君都要为楚国征战,降为了卿大夫的地位。

    楚军锋芒,锐利无比。

    鲁成公二年,冬天,楚军侵伐卫国,势如破竹。

    鲁国派兵救助,于是楚兵便在“蜀地”(这个地区可不是四川的蜀地,而是在中原的一个地区)转而进攻鲁国的军队。你想想,鲁国和卫国绑在一起,都连齐国都打不过,怎能和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强国楚国对抗,失败是必然的了。此时的晋国军队已经全部撤回了山西,就是送信过去,恐怕也要十几天的时间,因此,远水解不了近渴,就是这个道理。

    鲁成公一看不好,赶快派臧宣叔前去“蜀地”去抵抗楚军,他臧宣叔可不是个傻子,心想:别我去,就是大王亲征,也不能取胜,就推辞不去,找了个理由:

    “楚军远来时间又长,肯定就要退兵了。我去并不需做什么事,万一楚军退了,我无功而接受有功的名誉,我不敢这样做。“。

    这不是在胡八道吗,但是“三桓”专权,鲁君就是个傀儡,他没有独立的执政人格,况且年纪又,也没有办法。

    此时,楚军进犯到了“阳桥”,鲁国的孟孙请求让他去给楚国送木工、女缝衣工、织帛工人各一百人为贿赂,在他的眼中看来:因为楚国边鄙,缺少优秀的工劳动者,这些都是人材,这次不送礼了,直接送人材,搞人才战略,以打动楚国退兵。

    然后,又让鲁成公的儿子公子公衡,去楚国当人质,用这些条件请求与楚国订立盟约。

    楚国对鲁国不是要灭国,是要征伐们,目的就是强迫鲁国和卫国与自己联盟,效果达到了,就不要杀戮了,收了礼,结了盟,就可以回家了,因此子重答应与鲁国议和。

    鲁成公二年的十一月。

    鲁、楚、蔡、许、秦、宋、陈、卫、郑、齐等国家,分别在鲁成公同楚国的公子婴齐(子重)、蔡景公、许灵公、秦国的右大夫、宋国的华元、陈国的公孙宁、卫国的孙良夫、郑国的公子去疾,以及齐国的大夫的代表下,在鲁国的“蜀”地举行了盟誓。

    按照春秋体例,卿大夫们的会盟一般都不写,因为这种盟会不起作用,是空盟,也叫做匱盟。这些参加楚国盟会的国家都是畏惧晋国,而偷偷地与楚国订立盟约,所以是“空盟“。

    春秋经中是这样记载: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没有象左传一样的记载蔡国和许国,之所以不写蔡景公、许灵公参加会盟,是因为他们乘坐了楚国的战车,这叫做失去地位。

    君子:“地位是可以不慎重对待的吗?”

    蔡国、许国的国君一旦失掉他们的地位,就不能被列入诸侯的行列中了,何况比他们更低的人呢!

    所以,诗经:“在位者不懈怠,人民就能得到休息。”正是的要慎重对待他们的地位。“

    楚军回国到达了宋国,当做质子的鲁国公子公衡,就找了个会逃回鲁国去了。

    臧宣叔:

    “公衡不能忍受到楚国几年的不安稳,而抛弃鲁国,国家将怎么办呢?谁能有办法呢?他的后人一定会有遭受祸害的,国家被放弃了。”

    在这次的军事行动中,晋国没有出兵支援,就是因为楚国的人马众多,行动迅速。所以,楚国采取的人海战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君子们:

    “大众,是不可不重视的。

    楚国大夫执政,都可以利用大众来战胜敌人,更可况是贤明的国君而善于使用大众呢。”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民的战争,更是不可以抵抗的。

    楚国此时借着楚庄王生前所打下的基础,将楚国的势力扩展到了最大的程度,虽然“蜀之盟”并非那样的牢固,但是起码上,楚国进军中原争霸的目的,是实现了。回想一白多年前,中原诸侯,谁能想到,一个被中原诸侯所摒弃的楚人,竟然成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历史的浪潮在前进。

    春秋时期的五霸是谁?始终是一个后人争论的话题,因为人们各自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到底谁才是春秋的五霸,但是无论如何,怎样的排列,在“春秋五霸”中,永远也少不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个人,这才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至于剩下的那两个霸主是谁,那就要看角度问题了。

    春秋左传到这里,就已经将三个霸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

    让我们在默念一下他们的名字,姜白齐桓公(齐国),姬重耳晋文公(晋国),芈熊吕楚庄王(楚国)。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