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齐侯献壁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鞌之战,齐军失败了,晋军大胜,一路追赶,齐国溃不成军。
显然,仗是不能再打了。
所以,齐顷公派自己宠爱的大夫国佐,前往晋军大营求和。委屈求和,总不能空着去,齐侯便让国佐带着齐国灭纪国时所得的战利品:甗(yǎn,音演)和玉磬,送给晋国,送古玩,价值不菲啊,同时也表示愿割地。
其实,齐顷公心里也不踏实,不知道这样做,晋国能不能答应,最后想来想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好对国佐:
“如果这样晋国还不同意的话,就任由他们处理吧。”其实就是现在的“无条件投降”的意思。
这次带领晋国军队的大帅郤克,明面上是为救助鲁国和卫国,才来和齐国打仗的,实际上心里还藏着对齐顷公母亲呢嘲笑自己的仇恨未报,所以对于“古玩”和“土地”来,都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形象,而不是能够让他解气的东西,所以郤克就不接受,对国佐:
“想要讲和,有两个条件,
第一,齐国必需将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送到晋国作为人质;第二,让齐国的耕田,全部改变田垄的方向,由以前的南北方向,改成东西方向,这就是“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什么意思?
郤克想扣留齐顷公的母亲为人质,其实就是报嘲笑他的仇,以解私恨。
让齐国“尽东其田”,就是为了让以后晋国的战在车攻打齐国的时候,更为方便。因为晋国在齐国的西边,如果田垄是南北向的,就可以阻挡战车车轮的行使顺畅,如果将田垄改成东西方向,晋国的战车,可以沿着田垄的方向,很顺利的跑起来,也就是战车的车辙与田垄的方向吻合起来了,这可是等于敞开国家防御的大门,将由西尔东的交通便利,让给了在西方的晋国。
这两条,那一条,都是要命的要求。
齐国的国佐回答:
“萧同叔子为寡君之母。
晋、齐匹敌,也是晋君之母。以国母为质,是不孝。晋怎能以不孝号令诸侯?诗.大雅.既醉中都: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就是: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
关于第二条,我们的意见是:先王疆理天下,实行因地制宜。怎能“尽东其亩“,惟晋国兵车是利?
根据诗经雅信南山中“我疆我理,南东其亩。”的意思就是:我的疆界我打理,田亩顺势南北橫。
诗经商颂长发中“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就是:施政理念始终是从容宽裕,因此无尽福禄降到他身躯。
如果晋再相逼迫,齐国只有背靠着自己的城墙,与你们决死战斗。如果我们能够侥幸获胜,我们还是会用这样的礼物,来敬献礼物和请求和平的,如果我们战不胜,再按照你们的意思办理,无条件投降,不过到那时,大家彼此都是鱼死破。”
郤克一看,确实不能再逼迫齐国了,而且鲁、卫二国也劝郤克与齐讲和,他们:
“齐国看来要痛恨我们了,这场战斗中,溃败的和死去的都是齐国的宗室亲戚,如果你不答应齐国的要求,齐国必然会更加痛恨我们,即便是郤克大人也别逼的太紧,现在你们得到了齐国的宝贝,我们得到了齐国的土地,而且又取得了和平,这已经很好了。
句不好听的,齐国和晋国都是上天眷顾的国家,都是周天子重视的国家,谁敢保证你们晋国就总是能够强大下去,万一以后齐国报仇,也好给你们留条后路。”
郤克听从了这个意见,并对前来的齐国国佐:
“你回去告诉齐侯,下臣之所以带兵前来齐国,就是为了鲁国和卫国的要求,救助他们,只要是能够让我有个交代作为借口,我就可以回去向我们的国君复命,这也是齐侯的恩惠,我们怎能不从命呢!”
你看看,话的多吗有水平。
秋七月,晋、齐在爰娄(今山东临淄县西)结盟。
晋让齐国人,归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
大会上,鲁成公十分的高兴,打了胜仗,获得了土地,于是就对晋军的各位带兵主帅,进行了最高规格的奖励仪式,三次下达命令奖励,叫做“三命”,并分别赐给三员元帅“先路”型号的战车。
晋军开始回国,走到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穆公死了,正好顺道祭奠一下吧。因为,当时晋军将帅没有晋国国君的正式参加治丧的命令,所以只能是在卫王宫的大门外,进行哭吊,卫穆公的遗孀们,就在门里面哭答,按照当时的礼节,即便是大夫来吊丧,只要是有正式的命令,都要进入大门在台阶上哭吊,从没有发生过在门外哭吊的情况。这倒好,晋国将士们给创造了一个方式,从此以后,别国的官员来了以后,也都学着在门外哭吊,方便了很多。
其实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在发生着变化,现在很多人,已经看不到变化,往往就教条用习惯来衡量是否孝顺,太过于迂腐了,以前“春秋时期”有人殉,现在谁敢搞殉葬,以前一般都是土葬,现在大都是火葬,你在“春秋时期”搞个火葬试试,估计真能杀了你,这不是“挫骨扬灰”吗。所以,任何制度都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晋军敲锣打鼓的回到了晋国的首都,打了一个大胜仗吗!
跟着一起出征的上军元帅范文子士燮,最后一批进城,他的父亲范武子士会,已经退休在家里了,就问儿子:
“你难道不知道我也在盼望你的胜利归来吗?”
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在最后进城,似乎没有功劳一样。范文子当然知道父亲的意思,就:
“军队打了胜仗,老百姓都是敲锣打鼓的迎接归来的将士们,一般来,先进城的,都是格外的受到欢迎的注意,又是送匾,又是大红花,又是敬酒,都是在进城时举行。
其实,这就是等于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所以,我就不敢走在前面。”
范武子点头,摸着胡子:“好儿子,你这样的谦虚为人,我认为可以免于祸害了。”
晋景公当然要在朝廷接见这些功臣们——
中军帅,郤克进见,晋景公:“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郤克回答:“这是国君教导的好,诸位将领努力的好,下臣有什么功劳呢?”
上军帅,范文子进见,晋景公:“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范文子回答:
“这是荀庚的命令好,荀庚是原晋军中军帅荀林父的儿子,现在是上军帅,而士燮是上军佐,这次带领部队出征担任了上军帅,所以,士燮荀庚打下的基础好;郤克的节制好,我能有什么功劳。”
下军帅,栾书进见,晋景公:“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栾书:“这都是范文子士燮的指示,将士们效命,我栾书有什么功劳。”
可见晋国的强大,还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将帅贤能,上下和睦,这就很厉害,所以晋国比的就是将帅的水平,国君的水平如何,就是差一点,也不会影响强国的地位。
第二年。
鲁成公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晋景公为了奖励在“鞌之战”立下功劳的将领们,开始扩军,将晋军扩充为六个军:
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旆分别做了领军的大将。
晋国的军力到了最强大的时候,也是晋国的发展高峰,晋国复霸的苗头,再次的显露出来了。
鞌之战后,晋景公派遣巩朔到周王室去敬献齐国的俘虏,想要展现自己的战功,但是没想到,周定王根本不接待这次的献俘行为。
为什么?
因为周天子认为:征伐蛮夷和戎狄,因为他们不遵从天子的命令,败坏纲常,天子才命令征伐他们,这是可以接受征伐后的献俘,但是如果是诸侯国兄弟们之间的征伐,如果有周天子的命令,战胜后,只要是通知一下周天子就可以了,不用敬献俘虏,而这次的晋国征伐齐国,没有得到天子的确认,而且还派了一个诸侯的卿士前来献俘,也是不礼貌的,因此派三公的大臣接待一下就可以了。
之后,周定王私下招待了巩朔,并:这是不符合礼制的,千万别记载进入历史史册上。
其实,周天子这就是迫于压力而给晋国的一种变相的批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