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郑国的搅屎棍子:晋楚再战 (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春秋第一百四十八年)
楚国的伐郑和攻卫,等于撕毁了楚国和晋国的第一次弭兵之盟(宋国西门之盟)的和平约定。
两国的矛盾的焦点,再一次的聚焦到了郑国的身上,一场面对面的决战又是在所难免。关键是何时开战,这还是取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变化,两国暗中都在做着准备。
此时的郑国,俨然是一幅中兴的样子,郑成公也尝到了采取武力对抗政策所来来的好处。四年前,郑国武力对抗楚国,让楚国改变了“硬碰硬”的政策,主动运用贿赂的段与郑国换取了和平,导致了晋国和楚国围绕着郑国的对抗,再次的激化起来了,从而转移的大国争锋的矛盾焦点,晋、楚斗的你死我活,劳民伤财,筋疲力尽。最后在两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宋国的合,才有了第一次的弭兵会盟,以换取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暂时和平局面的出现。
之后,郑国再次用武力赶跑了许国,获取了许国的土地,楚国被逼出兵征伐郑国,郑国还是采取“硬碰硬”的段,好戏重新上演了,楚国再次的放弃了武力征伐的段,采取怀柔政策,用汝水以南的田地,以“土地换和平”的方式,再次的获得了郑国的同盟。
这样一来。
郑国,以前霸的形象似乎又开始显现,土地扩大了,实力增强了,和楚国也还获得了和平,一帆风顺,于是,郑国就打起了宋国的主意。
郑国搅屎棍子的风貌,再次呈现出来了——
鲁成公十五年,夏天,也是在郑国攻打许国,并和楚国“硬碰硬”对抗的那一年,宋国国君宋共公去世了,宋国陷入了内乱,倾向于晋国势力的权臣华元,再次的掌权,并将宋国的整个原执政的班子中的左师(鱼石)、二司寇(向为人、鳞朱)、二宰(向带、鱼府)都赶到了楚国。
不久,郑国就和楚国结盟了,站到了楚国一边。
郑国的阵营转变,让中原大地上的宋国,又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国家。于是,郑国大臣子罕再次出兵征伐宋国,开始,宋国击退了郑国的军队,但是胜利后的宋国太骄傲了,竟然在回兵的时候,不加防备,被郑国杀了个回马枪,连两个宋国出征的两个大将鉏和乐惧,都给俘虏了。
国际形势开始恶化起来了,晋国命令卫国出兵援助宋国,攻打郑国,将军队驻扎在了“鸣雁”地区。
同时,晋国也开始准备出兵讨伐郑国。
两个大国的集团对抗又一次的上演了。
晋国——
晋侯准备伐郑,范文子士粲看到晋厉公峙勇好战,而且有内忧,就很担心的:
“大王啊,如果要满足我们的征伐愿望,最好等到多一些的诸侯都背叛我们,我们出兵肯定会得逞的,但是现在只有郑国背叛我们,这仅是晋国的一家的忧患,为此而出兵,可能会带来晋国的忧患。”
士粲主要还是认为应该多开展外交战,声讨战,斡旋段,等待合适的时,而非只要有叛变,就一定要出兵。兵者,国家之大事,总是出兵征伐,会给自己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是,栾武子栾书却不同意,他认为,无论如何不能在他们这一代里,被楚国压制下去,从而失去霸主的地位,因此就:
“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也就是:不能在他们这一代里面而失诸侯,必须要征伐郑国。
栾书的意见,正好符合晋厉公的观点,晋国就决定出兵伐郑。
这次是晋厉公亲自带兵参战,其他的军事将领安排如下:
晋厉公战车配置:车驾步毅御晋厉公战车,大将栾鍼(zen)为车右。
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
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
韩厥将下军,
郤至佐新军,
荀罃留守晋国大本营。
郤犨代表晋国前往卫国召集援军,然后接着马不停蹄的前往齐国召集援军。栾黡(yn)到鲁国召集援军。可见,此时的晋国的盟友是卫国、齐国和鲁国。
晋军的阵营可为强大,但其中有个问题请注意,晋军的上军,新军,以及召集的卫国和齐国的援军,都是郤氏家族的人,这就是“三郤”,这个家族此时可谓是权势熏天,完全掌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鲁成公十六年,夏天,四月十二日,晋师出动。
楚国——
闻听晋军排出了强大的阵营前来征伐郑国,郑国当场就慌了,马上派了使者和大夫姚句耳一起前往楚国求救。
楚共王一听,晋国伐郑,这还了得,我们刚花了大价钱将郑国收买过来,还没热乎呢,你就前来伐郑,肯定要迎战,所以马上排兵布阵,安排军事人员,准备对抗晋国:
楚国的大司马子反将中军;
楚国令尹子重将左军;
右尹子辛将右军。
楚共王亲自出征,按照规矩,楚王出征先乘亲兵卫队左广之战车参战,由左广彭名驾驭战车,潘党为车右;另一只亲兵卫队右广,由许偃驾驭战车,养由基为右,车左空着,虚位以待,等着根据战斗情况,为楚王准备好。
前面了,楚军也是阵容强大,尤其是右广的车右值得一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箭:养由基将军。
楚国的盟军郑国的郑成公,也是带着郑军亲自配合楚军出战:郑成公率郑军,石首驾驭战车,唐苟为右。
两方的军事阵营十分强大,晋国有卫国、齐国、鲁国的援兵,和楚国和郑国联军对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晋国和楚国中原争霸中,加上这次,一共有三次正面的对决大战:
第一次是“城濮之战”,晋国晋文公亲自带兵,与楚国的令尹子玉对阵,君王对大臣,晋军大胜,晋国一战成名,取得霸主地位;
第二次是“邲之战”,楚国的楚庄王亲自带队,与晋国的中军元帅荀林父对阵,也是君王对大臣,楚军大胜,楚庄王一战成名,楚国代替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这两次大战,双方的君王都没有亲自对阵,算是一胜一负,平。
但是,这个第三次“鄢陵之战”,晋国是晋厉公出阵,楚国是楚共王带兵,双方都是君王,地位对等,王牌对王牌,到底谁胜,我们拭目以待。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