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鄢陵战后拉锯战 (鲁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春秋第一百四十八年 )
攻伐郑国的“车轮战”——
鄢陵大战结束了。
晋国这次发动“鄢陵大战”的最初目的,就是征伐郑国,既然楚国失败了,这个战略目标还要继续。于是从此后,晋国和楚国又恢复了常态,第一次弭兵之盟完全遭到了破坏,双方继续围绕着郑国,开始新了拉锯战:
“鄢陵之战”战后的第一次征伐郑国行动,代号为“沙随之盟拉锯战”行动。
鲁成公十六年,秋天,公元前55年,“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沙随”地区,马上借着胜利的态势召开了诸侯会议,晋国、齐国、鲁国、卫国、宋国、邾国等诸侯国参加会议,一起谋划讨伐郑国,这就是:沙随之盟。
七月,晋国、齐国、宋国、鲁国、邾国等国军队出兵讨伐郑国,继而讨伐陈国、蔡国。
七月二十四日,郑国此时发挥的孤胆英雄的精神,独自抵挡众多的诸侯国,郑国悍将子罕出兵夜袭联军,竟然将宋国、齐国、卫国三国军队打了个措不及,一下子被击败了,三国联军溃不成军。
这也算是在“鄢陵之战”之后,一场被动的郑国反击战。
郑国和楚国的“鄢陵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楚国和郑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实际上的损害,这完全是因为楚共王意外受伤,而造成精神紧张所发生撤军失败,和被敌人杀的大败,丢盔卸甲等,有根本的区别。
因此,战后的晋国号召了诸侯攻伐郑国,还是想削弱郑国的军事实力,没想到反而被郑国反一击,打了个措不及,搞了一个夜间突击,一下子就击溃了齐国、宋国、卫国的三国联军,可见郑国的军实力,除了晋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外,在对付的诸侯国上,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由于三个诸侯的军队被击溃,此次的军事行动只能是无疾而终了,郑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胜利。
郑国没有依靠楚国,反而顶住了晋国中原诸侯集团的一次群殴行动,这很了不起。
郑国,也想了,自己不能老是被人征伐,和任意的欺负,即然已经和晋国站在了对立面,而且目前还有局部胜利的局面,利用局势适当的反击一下,也是很有利的。于是,中原又爆发了第二次的“柯陵之盟伐郑行动”。
鲁成公十七年,春天,郑国公子驷带兵突然侵袭晋国的虚、滑两地,这让晋国吃了一惊,又被搞了个措不及。于是,马上让卫国从背后进攻郑国,企图牵持一下郑国,让郑国形成两面作战的态势,郑国当然不干了,于是派郑成公的太子髡顽和侯獳一起到楚国求救兵,并且直接将两个人作为人质,留在了楚国。
而楚国则是派遣公子成和公子寅,带着部队到郑国参加军事守备任务,一下子就化解了郑国背后的危状态。可见,郑国和楚国此时牢固的联盟状态,是非常坚固的。
既然,背后的卫国攻不动郑国,晋国就要继续的让其他的盟友参加,此时,最好的盟友就是鲁国。
所以,鲁国,也在晋国的指示下,开始参与对郑国的围攻。但是不论是卫国还是鲁国,都只能是敲边鼓的角色,不能作为主力的攻伐力量,最后的决定军事力量还是取决于晋国的军力。
晋国出兵了。
鲁成公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晋国开始出兵支援联军,以便形成两边合击的态势,中原诸侯们一起汇集到了河南许昌地区的“柯陵”之地,进行会盟,声讨“郑国霸竟然无故挑起国际争端”的恶劣行为为由,一起展开伐郑的军事行动。
这又是准备要打群架的样子。
楚国当仁不让,他不能眼看着郑国被群殴,于是出兵救郑,你伐,我就救。
楚军前进到“首止”的时候,晋国中原联盟也怕与楚国正面对抗,晋国也知道楚国的雄厚军力,不愿意拼死决斗,这就是“狗咬马虎,两下怕”,晋国就撤兵了。
晋国组织的这次伐郑活动,再次无疾而终。
第三次晋国集团的伐郑行动。
这一年的冬天,晋国继续召集上次“柯陵”的诸侯国家们,准备继续完成六月份未竟的伐郑事业,继续进攻郑国,郑国俨然就是双方斗争的焦点了。
以晋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行动很迅速。
十月十二日,联合国军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咬牙坚持防守,拼命抵抗,等候楚国的援兵。楚国依然按照大的作战方略,继续出兵救郑,公子申带领的楚国军队,已经是倾巢而动,当楚国军队刚刚前进到了汝水边上驻扎时,围困郑国的诸侯就开始撤兵了。
晋国集团还是害怕与楚国的直接交战。
十一月,所有的诸侯撤兵,楚国再次的救郑成功。
这这段时间里面,晋国集团对郑国是三伐,楚国对郑国是二救,只有第一次是郑国自保,国际上的军事局势非常的胶着,不分上下,所以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楚国和郑国的联盟是牢固的。
晋国想一下子就打垮郑国,瓦解郑楚联盟,也不是意见很容易的事情,军事只是一个段,但是未必一定能够达到目的,这还需要政治上的发酵,才能结合军事行动有所变化。
现在并不是政治发酵的最好时,这都需要时间。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