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晋楚争霸的转折点:三驾疲楚 (鲁襄公八年,前565年 春秋第一百五十八年)

A+A-

    鲁襄公八年,五月,初七。

    晋国、鲁国、郑国、齐国、宋国、卫国、邾国等诸侯在“邢丘”集合,召开庆祝郑国伐蔡胜利的大会,郑简公这个六岁的孩国君,亲自向诸侯们奉献蔡国的俘虏,很是风光,诸侯们特意记下了郑简公的名字,便是尊重。

    但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期间,如果单纯是尊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年的冬天,楚国子囊出兵攻打郑国,就是为了给蔡国报仇。大哥的弟,你郑国打就打了,这还有规矩吗!

    楚国这个大哥出动,可不是个事。

    郑国战斗力,在国里面是超强的哥,但是摆在了晋国和楚国面前,就差了一截子,面对着楚国的大举入侵,郑国总是要想个办法的,于是郑国开会进行研究,郑国顿时形成了两个派别,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挣得是面红耳赤。

    子驷、子国、子耳是投降楚国的“投降”派;子孔、子蟜(j)、子展是坚定晋国领导的“抗战”派。

    投降派的意思是:

    现在老百姓面临楚国的威胁,投降楚国可以暂时的免除祸害,等着晋国来了,我们再投降晋国,这个样子,面临强敌,不让老百姓造成兵灾祸难,岂不是很好吗!

    抗战派的观点是:

    我们要讲信用,不见信用,就会引来大国的攻击,前面我们参加的五次盟会,现在一下子就背弃了,太不好了,再楚国侵略我们是为了吞并我们,而晋国是帮助我们,还是跟着晋国走比较好。

    最后拍板的领导人,当然还是郑国的大臣子驷了,因为郑简公才六岁。

    子驷提出具体的解决目前问题的办法:

    ,投降楚国,避免兵祸;

    2,派人前往晋国报告情况,就这样:郑国根据晋国的命令征伐蔡国,楚国现在来讨伐我们,烧我房屋,淫我姐妹,人人悲愤,无力抵抗,所以就投降了楚国,但是又不敢不报告晋国大哥,所以就来报告了,可怜可怜我们吧。

    晋国接到郑国的这个通报后,荀罃代表晋国政府,在外交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进行答复:

    郑国受到楚国的进攻,应该先报告,后投降,但是现在是先投降、后报告,这是拿着我们晋国当二傻子了,我们坚决反对!请郑国赶快做好准备迎接晋国的军队吧!

    得——,

    郑国又要准备挨晋国的揍了。

    郑国的回归楚国怀抱,楚国万分激动,对晋国威胁郑国的外交发言,表示严重关切,并告诉郑国不用担心,有楚国的大哥在,就有郑国的安全保障。

    晋国开始准备武力征伐郑国,但是却遇到了三个大问题,让实际的军事行动,一直拖延到了第二年的冬天。

    晋国遇到了哪三个问题:

    ,晋国在鲁襄公九年遇到了大的粮食饥荒;

    2,晋国的主力诸侯宋国,发生严重的火灾;

    3,秦国发动了入侵晋国的军事行动。

    前两个很好理解,天灾人祸,老百姓吃不上饭,还打什么仗?

    最能和郑国对抗的死敌宋国不能出兵,损失重要的援军力量,也不能开仗。更为关键的是秦国这个晋国的老冤家,又开始找事了,这可是个难缠的强硬对。

    关于秦国。

    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年,因为秦国违背与晋国签订的停战“令狐之盟”,暗中撮使北戎进犯晋国,晋国带领诸侯和秦国的进行了“麻隧之战”,将秦国东进的势头给打了回去,到现在已经是十、四五个年头了,秦国实力慢慢的恢复起来。于是又开始觊觎东进的发展,这次秦国学聪明了,凡是敌人反对的,秦国就支持,凡是晋国的敌人,就是秦国的盟友,这样一明白了吧。

    鲁襄公九年,秦国主动的找到了楚国,提出两家合作打鬼子的意见,楚共王当然高兴了,就想派兵援助秦国出兵晋国。但是楚国的令尹子囊很厉害,就劝阻楚王:

    “暂时不要出兵进攻晋国,因为时不到,现在晋国的君臣贤良,处于事业的高峰期,这是不能硬碰硬的,还考虑缓和的方式比较好。”

    楚共王:“已经答应了秦国,即便是现在局势出兵不是最好的时,但是不能失信于秦国,秦国才是以后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一定要出兵,就是表示一下姿态,也可以。”

    九月,楚军派兵驻扎于武城,就是楚国和晋国的边境地区。

    秦国出兵入侵了晋国,但是发现晋国正在遭受灾荒,晋国没有派兵抵抗,无力还击,也就撤兵了,遵循了春秋的兵道,晋国暂时的忍了这口恶气,等以后再。

    这一年,冬天,十月,晋国缓过劲儿来了,开始正式发动攻打郑国的战斗。

    十月十五日,晋悼公命令自己的诸侯国们,整理自己的攻城器具,作战器械,备足远征的干粮,把老幼儿童都送回老家,把有病的人,都留在虎牢关养病,赦免那些罪轻的的人,让他们跟着一起跟着前往郑国作战。

    十月二十一日,根据晋国的部署,晋军联盟诸侯国分成四个作战单位:

    第一作战支队,由鲁国的季武子、齐国的崔杼(z)、宋国的黄郧为大将,由跟随出兵的晋国荀罃和士匄带领,专门攻打郑国首都的东门;

    第二作战支队,由卫国的北宫括、曹国和邾国的人马组成,在晋国的荀偃和韩起的带领下,进攻郑国首都的西门;

    第三作战支队,由滕国和薛国的部队组成,跟随者栾黡和士鲂一起进攻郑国首都的北门。

    还有一支动游击支队,由杞国、邾国的人马组成,跟着晋国的大将赵武、魏绛一起,砍伐东门道路两边的栗树,作为攻城使用的补充器械使用。

    四路大军一举包围了郑国。

    郑国当然害怕了,这个架势看来是要往死里打的意思,就想求和,顺从晋国,于是郑国派出了讲和的使者。

    郑国的这个行为,在晋军中产生的分歧,有的晋军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这个郑国三番二次的倒来倒去,这次一定要好好的教训一下郑国,既然部队来了,仗还没有打,郑国又要投降,这不是在刷“两面派”吗,必须开战收拾郑国。

    但是,晋国的第二支队的司令员荀偃:

    “现在已经完成了对郑国的包围,围点打援、围而不打,等待着救援的楚军前来,我们再和楚军交战,打败楚军和郑军,否则,郑国就永远没有驯服的那一天。”

    第一支队额司令荀罃表示的反对的意见,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个观点直接导致的后来几年中,晋国对楚国的总体作战方针的走向,我们因该认真的听听:

    “各位司令员同志们,不要激动和毛躁,我们现在应该同意郑国要求结盟的请求,然后等着楚国的部队到来后,就马上退兵,让楚国的部队感到:来回的奔波十分的疲劳和困乏。

    另外我们把我们的这四支部队,分成三部分,各司其责,然后会同诸侯的精锐部队一起混编,来迎击楚国的军队,这样对于我们来,是不感到疲劳的,楚军退兵,我们就进攻郑国,楚军来了我们就撤退,来回拉锯。因为我们有郑国身边的虎牢关,还有郑国身边的各位诸侯国,车轮战、拖死楚军,这样比起和楚军决一死战要好的多,成本也低的多,我们不疲劳,楚军长期以来,就疲劳了。

    实话,为了惩一时的快乐,而让将士们尸骨暴露在野外,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与楚军争夺胜负,这是楚军所追求的,君子打仗用的是智慧,匹夫打仗用的是勇力,这才是先王所追求的胜利之根本。”

    众位司令员议论纷纷,都感到这个办法很好,虽然损了一点,但是比起死人要好多了,诸侯优势就是国家多,人力资源多,因此,分成三军完全可以承受,便纷纷举起询问,这个策略很好,有没有名字。

    荀罃摸摸胡子:就叫做“三驾疲楚”战术吧!

    其实,用现在的话就是“车轮战”的意思,准备活活的拖死楚国。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