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第一次疲楚之战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春秋第一百六十年)
果然,晋国的一系列的“联吴助宋”的行动,终于引起了楚国的注意,晋国已一软,一硬,导致吴国和宋国都彻底的成了身边的敌人,楚国为了避免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楚国决定马上出兵攻打宋国。
鲁襄公十年,六月,楚国公子贞(子囊),郑国公子子耳(公孙轧)出兵讨伐宋国,两国联军在“訾毋”地区集合,六月十四日,包围了宋国首都,开始进攻桐门。
此时,晋国荀罃正在带兵攻打秦国,就是为了报去年,即在鲁襄公九年,秦国乘着晋国的饥荒而进攻的晋国的仇,暂时分不出身来处理宋国的事情。
晋国只能命令与宋国比邻的卫国,出兵救援宋国,卫国本身和宋国就是一对儿铁杆兄弟,一家人,因此卫国卫献公屯兵在襄牛。
知道了卫国的军事行动后,楚国马上命令郑国分兵攻击卫国,但是郑国的执政大臣子驷,在郑国是否出兵的军事会议上提出:“现在郑国已经很因为连年征战很困苦了,再分出一部分的兵力进攻卫国,是不是太难了?”
但是子展却认为:“我们一定要进攻卫国,如果不是这样样,就是不遵守与楚国的盟约,现在已经得罪了晋国,再得罪楚国,我们郑国怎样生存,同样是太难了。”
得罪了两个超级大国就面临着灭国,我们想想,灭国和艰难相比较,艰难似乎总比灭国强吧!
大臣们都觉着子展的对,就同意分兵抵抗卫国,并且派郑皇耳率领军队进攻卫国。
卫国一看,郑国用偏师进攻自己,于是就集中力量一举打垮郑军,并且俘虏了郑皇耳,郑国现在真是雪上加霜,真是太艰难了。
幸亏,郑国和楚国的另一路联军,一路顺风,打的比较顺利。
秋天七月,楚国的子囊和郑国子耳,乘胜袭击了鲁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军事攻击的矛头已经开始深入鲁国的境内,楚国和郑国攻势很猛。不过,时间的天平开始向诸侯集团开始倾斜了,七月二十五日,晋国已经腾出了,于是鲁、晋、宋、卫、曹、莒、齐、滕、薛、杞、邾一起在牛首(郑国的地区,现河南通许县北),准备进攻郑国,楚国和郑国的部队需要返回,所以楚、郑联军在回兵的时候,又包围了宋国萧地(现在安徽萧县地区)。
八月十一日攻占萧城邑。
接着九月份,郑国的子耳带兵又侵入了宋国的北部边境地区,划了一个漂亮的行军打弧线,弧线是很漂亮,但是孤军远征独木难支,就不是很漂亮了。楚国失败了,可以退回南方老家,可是如果郑国失败了,可是灭国之灾啊。
鲁国的孟献子感叹的:
“别看郑国现在闹得欢,明天就要拉青丹,即便是周天子,都经受不了一再的用兵,何况郑国这样的穷兵黩武,估计郑国的国内要出问题了吧!要是郑国有灾祸的话,肯定会落在他们三位大夫的身上。”
这次的楚国和郑国伐宋失败了,但是通过以上的军事总局的演变,我们应该可以看出“三驾疲楚”的基本态势了:
第一驾疲楚部队:以宋军和鲁军为一路,抵抗楚郑联军,形成焦着混战态势;
第二驾疲楚部队:以卫国的动兵团为主,侧面攻击郑国,让郑国首尾不得相顾,只能派出偏师御敌,最后落得师败将损;
第三驾疲楚部队:以晋军为首的诸侯集团,集结在郑国的西部虎牢关地区,虎视眈眈,给郑国形成巨大的精神和军事压力。
郑国最终在这种外界催化剂的威胁下,国内动乱,最终投降晋国。
疲楚的目的完全达到,让我们在看看事态的实际发展过程。
鲁国的孟献子的很准,郑国面对着强大的诸侯军事集团的压力,郑国发生了内乱,驻守郑国的执政大臣子驷,带着大夫尉止,一起抵抗诸侯集团的时候,因为郑国的兵力分散,攻打卫国的郑皇耳带走了一部分,和楚国联军的子耳又带走了一部分。
现在据守国内的重型战车装备严重不足,所以就临时减少了尉止所带领的兵车数量,这让尉止很恼火,过去打仗,兵车可是重装甲部队,绝对的具有杀伤力,但是也没有办法,客观事实就是这样,郑国只能咬牙忍了下来。
可是,等到尉止咬牙坚持作战,并俘获了敌人的俘虏的时候,子驷又与尉止争功。
这就让尉止很是愤怒,找子驷评理,子驷打压尉止:
“大将的兵车多了,不符合礼制。”就不让尉止举行献俘仪式,这就好像是,在召开表彰总结大会上,对尉止的功劳不屑一顾。
以前子驷开垦自己的田地沟渠的时候,曾经侵害过郑国四个家族的利益,让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田地受到了蚕食,所以这次尉止就联系了这四个家族的大臣一起,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
鲁襄公十年,冬天,十月十四日,清晨,叛军攻入了郑国的王宫,将一早上班的执政大臣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三个人一锅端了,全部给杀死了,年幼的郑简公被劫持到了北宫。
郑国“反革命叛乱”的流血事件发生后,子国的儿子子产,表现出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精神,带领着自己的家族兵将,攻打叛贼,杀掉了尉止、子师仆二人,其他的叛乱分子中大部分也被消灭,只剩下五个人分别逃亡了晋国和宋国。
这就是,因为这次中原诸侯征伐郑国,而引发的郑国国内的“五族叛乱”。
郑国司徒子孔,在这次的大叛乱中活了下来。其原因就因为在早就知道的五族将要叛乱的行径预谋后,子孔就经常的迟到早退,终于躲过了灾难,老臣们都死了,他当然就是新的执政大臣了。
政治,有时是很残酷的的。
子孔,安定了郑国。
晋国带领着诸侯,在上次修筑的虎牢关的基础啊上,继续进行扩建和加固,晋军而且在梧修了与北制(虎牢关)成掎角支援之势的的关隘,并且派士鲂和魏绛暂时镇守虎牢关,郑国一看形式简直是太不利了,于是按照“唯强是从”的政策,便和晋军媾和了。
郑国又成了晋国的弟。
于是,虎牢关的所有行政权力,移交给郑国,但是军事驻守仍由晋国派人把守。
楚国还不知道这些情况,听晋军集结了诸侯集团攻打郑国,马上由子囊带兵前来救援郑国。
十一月,诸侯的联合国军们绕过已经投降的郑国南下,到达了阳陵地区,但是楚军仍然没有撤退的迹象,联军如果继续前进必然形成和楚国拼死的对决,这并不符合之前晋国定下的“疲楚”的军事政策。所以,荀罃提出来:
“现在我们率先退兵,必然会让楚军很骄傲,如果他们骄傲的前进,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会和他们决一死战了,因此,我建议现在暂时撤兵。”
但是栾黡不高兴了,:
“避让楚军,这是我们晋国所没遇到过的事情,是我们晋国将军们的耻辱,如今汇合的诸侯,更加增添了这份耻辱,还不如死了,我将带着自己的部队单独的前进,与楚国决一死战。”
你,这不是添乱吗。
但是那个时候,各个将军麾下的部队,都是独立的听从带队将军们的命令,类似私家部队的意思,哪像现在,又是政委,又是党支部的,不听指挥,马上思想工作就跟上了,没办法,主将决定的事情,部下必须执行。
晋军不能分裂,既然栾黡这样了,其他的将领也只能跟着一起前进。
十六日,晋军和楚军终于碰面了,好在中间隔着一条河:颍水,于是两军隔河驻扎,准备决战。
此时,刚刚已经投降了晋国的郑国,当然也必须随着晋军和诸侯一起,象征性的出几个兵,跟着一起征伐楚国,在各国诸侯参加十一日的军事会议上,郑国知道了晋军荀罃和栾书之间的分歧。荀罃是主帅,既然提议撤军,虽然被栾黡搅合的又前进了,但是总体的退兵思想已经确定了,于是郑国跟着参战的大臣们开始乱寻思了。
郑国的子蟜:
“我哥几个,你们有没有听到荀罃要撤兵的意思?”
大家纷纷点头。
“现在既然诸侯已经有了要撤兵的准备了,肯定不会和楚国决一死战,只不过是需要一个会和借口罢了。
老哥几个,你们想想,现在我们顺从的晋国,人家晋国也要撤兵,不保护我们,一旦诸侯都退走了,楚国肯定攻击我们的,我看既然晋国早晚都是撤退,我们呢,不如顺从楚国——”
大家一听很有道理,接着就举起拳头,一起低声的在蜡烛下轻声的道:唯强是从。
半夜,月光明亮,河水清净,一个身影悄悄的涉水渡过了颍水,潜入了楚军的大营,这就是子蟜前往楚军暗通渠好,与楚国结盟了。
郑国的身份,暗地里面又成了楚国卧底。
都是被生活逼的,郑国快被逼疯了。
但是,子蟜的行为,被晋军的夜间侦查员给发现了,于是向荀罃汇报,郑国可能是要反水了,荀罃马上让三军提高戒备,跑到栾黡的大帐中,晚上继续做栾黡的思想工作,从国际形势上,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上进行分析。
但栾黡都听不进去,非要进攻郑军不行,荀罃劝住了栾黡出了最后的杀锏:“哥,我们现在进攻郑军,楚国肯定会来营救的,如果交战不能胜利,这就会被诸侯笑话,远远的超过你担心的面临楚军不战而退的问题,不战而退是策略,而战而不胜是无能,你想想,到那个时候,你还能保住自己的头颅吗?”
栾黡冷静了下来。
二十日,诸侯的军队悄悄的撤退了,经过了郑国的北部边境绕到虎牢关撤退了。
当天,楚国军队也撤退了。
第一次的疲楚之战结束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