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鲁“三桓”的形成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春秋第一百九十三年)
这几年里面,鲁国也不太平,国内发生着政治上的演变,鲁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三桓”的形成,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到这这一年,就越来越明确了。
我们可以理顺一下“三桓”形成的过程。
鲁国政权,自从进入本章的昭公时代后,就开始被“三桓”把持,这已经是鲁国一个难以解决的痼疾。
之后,在鲁昭公二十五年的时候,宋国的宋元公,曾经有过一段对于鲁国国君和“三桓”之间的精辟分析:
鲁国的国政,此时在“三桓”中的季氏的中,已经是传承三代了,季氏把持朝政。鲁国国君丧失权利也已经历了四位国君,形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国君没有民众的拥护,而能够实现自己志向的,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的。因此,国君才以此来镇抚人民,根据诗经,大雅瞻卬中:“人之云亡,心之忧矣”的解释:良臣百姓皆逃亡,心之忧愁填哀伤。
所以,鲁国国君丧失了人民的支持,怎么能够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是安心等候老天爷的安排吧,轻举妄动就是自找麻烦。
可见,宋元公看的很透。
可是,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并没参悟这个道理,而是单纯的看到了权臣专权,认为只要是打倒了权臣,他就能顺利的收回朝政,而没有深入的理解百姓的苦楚,去认真的安抚百姓,获得百姓的支持,这才是获取执政权利的基础。
正所谓“水能行舟,也能覆舟”,老百姓就是水,权臣就是风,水,若是沉稳,再大的风也不能撼动,而若水不安定,必然会见风起浪,权臣也能兴风作浪。
这一年,鲁君开始讨伐“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而没有采取慢慢弱化其实力的做法,霸王硬上弓,终于酿成的大祸,变成了一个让自己到处流亡的国君,直到身死异乡,可悲可叹,又可怜,在此我们就看看是怎样发生的。
三桓,是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之后,故史称“三桓“。
鲁桓公有:庆父、同、牙、友四个儿子。庆父是庶长子,是为孟,这就是孟氏。嫡长子“同”,即庄公,因他这一枝子即为皇族,是鲁国的正统,君主系列。老三“牙”,排行叔字辈,就是叔孙氏。老四“友”,排行称谓:季,这就是季氏。
以上四个兄弟中,除了一个国君外,其他的后代都是“三桓”系列。
所以“三桓”的始祖,就是从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开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
前面我们知道,老大孟氏,由于参与了叛乱,被打击,所以势力一直的低迷,知道后来才慢慢的仗着皇族的血统,发展起来了。老三叔牙,因为错了话,被逼的自杀了(见鲁隐公末年),也是势力受损。只有老四季友,参与扶持国君,势力最强盛。
开始的时期,“三桓”只是个贵族的称谓,势力换不是很大。
进入了鲁昭公时代以后,“三桓”中的季氏慢慢的壮大起来了。
首先,在鲁襄公死后,鲁襄公的太子也过度悲伤死亡了,鲁国面临新的国君拥立问题。此时,季武子就建议:拥立太子妈妈敬归的妹妹齐归,所生的儿子“裯”为国君,但是叔孙穆子认为既然太子死了,就应该从庶长子中立一个年长的儿子为君,可是季武子坚持拥立裯,并得以执行。所以,现在的鲁昭公裯,就是季氏坚持拥立的,这原本就是对国君最大的功劳了,应该得到国君的宠爱,但是似乎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发展。
鲁昭公元年,楚国和晋国一起召开诸侯和平联盟大会。
会议期间,莒国前来告状,鲁国的季武子私下侵略莒国,严重了违背诸侯和平的盟约,这也是也瞧不起楚国和晋国两位大哥,这是严重的破坏国际秩序的行为。
此时,正好代表鲁国参加会议的叔孙穆子也在会,所以在世界刚和平的大环境下,鲁国竟然不顾盟约,擅自进攻邻国,就是不给大哥面子,尤其是一直想找事的楚国更不干了。因此,楚国一怒之下,就像当场杀掉叔孙穆子,算是警告鲁国。
杀害一个重要国家的使臣,可不是件好玩的事情。
晋国看的非常清楚,而且晋国和鲁国都是“姬姓”的同姓国家,一个在西北,一个东方,相互协助,不愿意因此而造成两国的决裂。后来,在晋国的情下,叔孙穆子总算是保住了一条性命,顺利的回国了。
其实,叔孙穆子知道入侵莒国不是鲁君的主意,而是季武子为了扩大自己采邑的地盘,所擅自搞的军事行动。但是,由于季武子的这个鲁莽的行动,差一点让自己在参加国际会议中丧命,这也是一件很危险的活动,搞政治的,脑子都比别人多想一些问题,这里面还藏着什么道道,叔孙穆子也是不好。
不过,叔孙穆子算是在刀头子上,走了一遭。
因此,穆子回来后,就不见季武子,此时季武子也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叔孙豹(穆子)差点带来生命的危险,为了缓和关系,就亲自登门谢罪,这样双方才算是和解了。
鲁昭公四年,叔孙穆子叔孙豹家里发生的内乱,也就是那个穆子在年轻时期逃亡齐国避难的时候,在泗水县认识的那个女子生的野种“竖牛”搞的鬼。
竖牛,害死了穆子的嫡长子,逼跑了嫡长子的弟弟,饿死了病中叔孙穆子,为了掌握叔孙家族的财产,拥立了叔孙昭子,并且杀死了被逼跑的那个儿子,这样一来,似乎是竖牛的计谋已经成功了。
但是没想到,幸福来的太快,去的也如闪电。
被新拥立的叔孙氏宗主叔孙昭子,并没有感谢竖牛的拥立,而是“过河拆桥”,反而逼迫族人杀死了拥立自己的竖牛,这样才获得的叔孙家族的认可,成为了叔孙氏的宗主。但是,经过“竖牛之乱”后,叔孙氏家族元气大伤,已经没有和季孙氏抗衡的势力了。
鲁昭公六年,季孙氏的季武子,亲自到晋国,主要是感谢不追究自己鲁莽侵略莒国的行动,晋国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准备用接待国君的礼节接待季武子季孙宿,好在季武子也懂礼,没有冲昏头脑,坚决的推辞了,这样就获得了晋国的好印象,而且还送给季武子很多的礼物。
鲁昭公七年,十一月,季武子季孙宿去世了。
在此期间,季武子的儿子季悼子,应该继承季孙氏的家族宗主位置,但是由于身体不好,就实际上没有参与家族及鲁国在此期间的各项实际活动,而是由季悼子的儿子,季武子的孙子季孙意如,实际上执掌家族的政权。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秋天七月,季孙意如带兵再次进攻莒国,并且占领了莒国的郠邑,并向鲁国的宗庙敬献了俘虏,而且是用杀人来祭祀于亳社的,很是残酷。
此时,正好晋国的国君晋平公也死了,加上鲁国马上派了叔孙昭子前往祭奠,算是没有因此而造成太多的国际风波。
鲁昭公十二年,七月份,身体一直不好的季悼子就死了,于是季孙氏就由季悼子的儿子,季武子的孙子季平子意如,继承了季氏家族宗主位置。
季平子季孙如意,终于成了季孙氏的宗主。
刚上任的季平子,对自己家族的根据地“费邑”的行政长官,季孙氏的家臣南蒯,很不以为然。
南蒯的父亲就是南遗,那个曾经在叔孙穆子家族“竖牛之乱”中,帮助了竖牛,并接受了竖牛给的三十座城邑贿赂的那个人,也曾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家族自主建立根据地费城时,南遗是出过力的,并且做了费城长官。
可是,这个新上任的季家新任宗主季平子,不念旧情,对南蒯很轻慢。南蒯很是不服气。
这就出问题了,俩个都是年轻人,脾气都很大,既然不对付,那就对着干。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