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不受投降,中行氏伐鼓(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春秋第一百九十六年)

A+A-

    楚国经过这一阵子的动乱,算是安定下来了,进入到了休养生息的状态。但是另一个霸主晋国最近在忙活什么?这也是我们索要关心的问题,毕竟目前的格局中,两个大哥级别的国家缺一不可。

    此时的晋国仍在进行着演变。

    晋国的演变和鲁国的演变,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鲁国是“三桓”的演变,而晋国是“六卿”的演变。

    春秋时期晋国六卿,初始于晋文公重耳建立三军时而开始形成。晋文公建立三军体系,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这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所有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议政王大臣制度”雏形。也是晋国重要的贵族体系制度,因此,历史上总是:楚国出的是君王,晋国出的是将相。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大家轮流坐庄,此长彼消,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分配权利,这六卿出将入相,连续十几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轮流执政,形成了晋国一个政治制度的特色。

    之前的故事,我们已经过了赵氏、郤氏、栾氏、范氏的兴旺,当历史进入到春秋后期的时候,中行氏开始一枝独秀,脱然而出了。

    今天我们要的是“中行氏”家族的故事。

    中行氏,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荀林父。

    荀林父,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荀首之兄长。

    这个荀首,也是智氏的开始祖先,历史称谓智庄子,荀首为纯臣荀息幼孙,大夫逝敖之幼子,荀林父之弟。

    所以,哥哥中行桓子荀林父和弟弟智庄子荀首,都是一家人,但是哥哥开启了“中行氏”家族,而弟弟开启了“智氏”家族。所以中行氏和智氏都是一个老祖宗,寻根溯源,都是一家人,他们占据了晋国十几个家族中的二个席位,也是六卿的重要一员。春秋末年,智氏一跃成为六卿之首,这才上演了赵、魏、韩三家对抗智氏,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中行氏的这一枝子,从荀林父(中行桓子)开始,经过了荀庚(中行宣子)、荀偃(中行献子),传到了荀吴(中行穆子)的时候,已经到了目前的历史阶段。

    也就是,现在中行氏的大哥是荀吴,号:中行穆子。

    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年,荀吴,即中行穆子率领着晋国的军队,前往狄人地区去讨伐狄人。并一举包围了鼓国,大约就是现在河北晋县这个地方。

    根据现在上资料显示:鼓国,历史上有两个鼓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另一个鼓国为周代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位于晋州市境内,公元前52年为晋国所灭。

    鼓国人一看晋国部队来了,而且态势很猛,一下子就包围了鼓国都城,于是鼓人就想献城投降,中行穆子没有答应,这让跟随征战的军官们很纳闷,于是就问中行穆子:

    “司令员大人,既然狄人想要不战而降,我们可以不用费兵力而获得鼓城,战士也不用牺牲生命,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为什么你不接受狄人的投降呢?”

    中行穆子顿了一下,就:

    “我从我国的大臣叔向哪里听,无论是“喜爱,或厌恶”一件事情,其实都不过分,但是人民应该知道怎么按照符合道理的方法来做,因此无论是喜爱还是厌恶的事情,没有办不成的。

    现在,如果有人带着我们晋国的城池去叛变敌人,就是我们所厌恶的事情,反过来,如果是狄人带着他们的城池来投降我们,我们又有甚至值得高兴的呢?

    这不是我们侍奉君王的根本道理啊。

    你们想想,献城投降的狄人,必定会向我们要求封赏。既然别人带着他们的城邑来投降,为什么我们要将应该“厌恶”的事情而变成我们“喜欢”的事情呢?身怀守城职责的人怀有二心,这应该是大奸大恶,赏赐善良惩罚奸恶,是国家的大法和根本,如果我们因此而不奖赏那些投降的人,就等于是我们失去了信用,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庇护我们百姓和人民。如果我们奖赏了投降的人,这就是赏赐大奸大恶,奸恶之人得到了赏赐,那么我们对那些善良人应该怎么办?

    我们出兵,有力量,就直接前进,没有力量就后退,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不能为了得到一个城池,而接近和赏赐那些奸邪的行为,那样得到了一个城池却失去了更多的信用,这是不可以的。

    况且,你们再想想,既然狄国有这样怨恨,而通过献城投降来满足他们的愿望,难道我们晋国就一定是铁板一块,没有怨恨晋国的人的吗?这样做,就等于是鼓励邪恶,让那驻守在晋国边境城池对晋国有二心的人一个榜样,这个口子不能开,不能以不战而获得对二心的奖励。”

    众将一听,纷纷点头,感慨中行司令员的高瞻远瞩,他们战将是从局部的战役角度出发,而中行穆子完全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高度不同,看法也就有区别。

    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尤其是对付一个于战局没有决定意义战斗,体现治国的理念似乎更为重要。

    于是,中行穆子命令军官们向被围困的鼓城喊话,警告他们晋国即将攻城,让鼓城的守城军士们杀掉企图叛变的人,修缮自己的城池,做好准备,迎接晋国的攻城风暴。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