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齐景公与晏子(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A+A-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老了很多,有些不适用北方潮湿寒冷的气候了,不心得了疥疮,又患虐疾,一年也没有痊愈,一直病病殃殃,导致各诸侯们纷纷派使臣前来慰问。

    齐国大臣梁丘据和裔款对齐景公:

    “我们事奉鬼神很丰厚,比先君还有所增加。现在君主病得很厉害,成为诸侯的忧虑,这是祝史的罪过。

    诸侯不了解,恐怕会认为我们不敬鬼神,君主何不将祝固和史诛戮,以辞谢诸侯使臣?”齐景公很高兴,并告诉晏子,准备杀了祝史,你古代算卦祭祀的工作是多吗危险,一旦有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恐怕都会引火烧身,这次你齐景公得病,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但是古代就是这样,你有罪,你就是死路一条,真是冤枉

    晏子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就:

    “从前在宋国盟会,屈建向赵武询问晋执政大臣范会的德行。赵武,他家族中的事务井然有序,为国家话竭尽自己的心意而不谋私利。他的祝、史祭祀,向鬼神陈实际情况而不内疚。他家族中没有可猜疑之事,所以他的祝、史也不向鬼神祈求。屈建把这话告诉楚康王,康王,神、人无怨,难怪他能辅佐五位国君成为诸侯之主。”

    齐景公以为晏子所答非所问,没有听明白他的意见。

    晏子一看齐景公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就又:

    “有德行的君主,国家和宫中之事没有荒废,上下没有怨恨,举动不违背礼仪,这样祝史向鬼神陈实际情况,也就没有惭愧之心。

    如果国君放纵,里外偏颇邪恶,上下怨恨嫉妒,举动邪僻背理,高台深池,秦歌乐舞,砍伐民力,神发怒而百姓痛恨,那么,祝史若陈实际情况,便是报告国君的罪过;

    若掩盖过错,列举好事,便是虚伪欺骗。

    真假都不能陈述,只好陈述些不相干的空话来讨好鬼神,所以鬼神不享用他们的祭品,并让他发生祸难。”

    齐景公询问什么办法可以挽救,晏子回答:

    “这个很难办啊!关键还要看大王的德行。

    山林中的树木由衡鹿看守;洼地的芦苇由舟鲛看守;草野的柴禾由虞侯看守;大海中的盐蛤由祈望看守。

    偏僻地方的乡巴佬能来朝廷管理政事。邻近国都的关卡,横征暴敛;世袭的大夫强买货物。发布政令没有准则,征收赋税没有节制。百姓痛苦困乏,丈夫妻子都在诅咒。

    祝祷有好处,诅咒也有损害。

    聊(今山东聊城县西北)、摄(今山东聊城县境)以东,姑河尤河以西,诅咒的人多得很。虽然祝史善于祝祷,但怎能胜过亿兆人诅咒?君主您如果要诛戮祝史,只有修养德行以后才可以。”

    齐景公赞同晏子所,便让官吏放宽政令,毁掉关卡,废除禁令,减轻赋税,免除百姓对公家的积欠。

    鲁昭公二十年,十二月,齐景公到沛(今山东博兴县南)地田猎,用弓招唤虞人,虞人没有应召而被逮捕。虞人辩解:

    “从前先君打猎时,都是用旗帜召唤大夫,用弓招唤士,用皮冠招唤虞人。下臣没有见到皮冠,所以不敢前来。”于是齐景公释放了他。

    齐景公在沛(今山东博兴县南)田猎后返归。

    晏子在遄台(今山东临淄东)随侍,佞臣梁丘据驱车起到,齐景公:

    “唯有梁丘据跟我有默契,有和、同,能体会大王的心思。”

    晏子认为梁丘据只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得上和协与默契?齐景公问:

    “和、同,不是一样吗?”

    晏子回答:

    “不一样,和,好像做羹汤,用火、水、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禾烧煮,厨工加以调制,使味道适中,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

    君子食用羹汤,内心平静。君臣之间也是这样。国君认为行,可是其中有不行的。臣下应当指出其不行的部分而使它完备。国君认为不行然而其中有行的,臣下应当指出它行的部分,而去掉它的不行,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行的,他也认为行;国君认为不行的,他也认为不行。如同用清水调剂清水,谁能吃吃?如同琴瑟老弹一个声音,谁能听呢?和、同两者并不一样,道理就是如此。”

    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哲理来源,后来被孔老夫子引申成为名句。齐景公哈哈大笑,十分佩服晏子,一个问题,竟然让他的这样汤汤水水的,通俗易懂,所以对晏子所十分称赞。

    齐景公在遄台(今山东临淄东)饮酒,很欢乐,:

    “假若古而无死,那么它的欢乐将会如何?”

    晏子回答:

    “从古以来假若没有死,那么现在的欢乐就属于古,您能得到什么?从前爽鸠氏始居于此,季萴、有逢伯陵、蒲姑氏一代一代相沿袭,然后咱们的太公子接着沿袭。若古而无死,那么就将是爽鸠氏的欢乐,这可不是您所希望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晏子的贤能和智慧,再次不妨在延伸一下时空,往后介绍一下晏子的结局——

    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和晏子在路寝里坐着,喝茶聊天,满怀惆怅,人老了,情绪都有点薄弱,突然齐景公叹气指着宫殿:

    “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以后是谁将会拥有这里呢?”

    晏子:“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齐景公:“我认为这里将转给有德行的人继续居住。”

    晏子摇摇头:

    “君位传承和德行传承是两码子事儿,君位传承看的是血统而不是德行,如果像君王所,恐怕在于陈氏吧!

    陈氏虽然没有大的德行,然而对百姓有施舍。豆、区、釜、钟这几种量器的容积,从公田征税时就用的,向百姓施舍时就用大的。

    您征税多,陈氏施舍多,百姓倾向于他了。

    诗:‘虽然没有德行给予你,也应当且歌且舞。’陈氏的施舍,百姓已经为之歌舞了。您的后代如果稍稍怠惰,陈氏又如果不灭亡,他的封地就变成国家了。”

    晏子等于变相的在提醒齐景公,现在陈氏的势力太大了,而且还得到了民心,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按照齐景公所的传给“有德行”的人居住,这不等于是自毁长城吗。

    齐景公马上就明白了,:“对啊!这可怎么办?”

    晏子回答:

    “只有礼,可以制止这个,如果符合礼,家族的施舍不能扩大到国内,百姓不迁移,农夫不变动,工人、商人不改行,士不失职,官吏不怠慢,大夫不占取公家的利益。”

    齐景公:“对呀!我不能做到了。我从今以后开始知道礼能够用来治理国家了。”

    晏子回答:

    “礼可以治理国家,由来很久了,和天地相等。国君发令,臣下恭敬,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仁爱,弟弟恭敬,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爱,媳妇顺从,这是合于礼的。国君发令而不违背礼,臣下恭敬而没有二心,父亲慈爱而教育儿子,儿子孝顺而规劝父亲,哥哥仁爱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顺服,丈夫和蔼而知义,妻子温柔而正直,婆婆慈爱而肯听从规劝,媳妇顺从而能委婉陈辞,这又是礼中的好事情。”

    齐景公:

    “对呀!我从今以后开始听到了礼应当加以崇尚了。”

    晏子回答:“先王从天地那里接受了礼以治理百姓,所以先王尊崇礼。”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离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十二年后,也是孔子在鲁国像一颗明星一样冉冉升起,主持鲁国和齐国“夹谷之盟”的那一年,晏子去世,儿子晏圉继位。

    晏子去世时,齐景公极为悲痛,甚至作出了不合礼数的行为悼念晏婴。

    晏子春秋是记载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

    晏子春秋中,晏子对景公许多次直言劝谏,有时候话虽得很重,令齐景公非常生气,但效果却极其好。晏子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代大儒吧。

    以此短文纪念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