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鲁国与晋国的恩怨(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春秋第二百零二年)
齐国的齐景公和晏子,此时算是君臣和谐,齐国暂时安定了,可是起齐国,就必须要鲁国,因为春秋这部书,就是人家鲁国的国史,好长时间不鲁国了,似乎有些对不起鲁国的样子。
不过,起鲁国,还要从十年前开始。
因为,鲁国也发生的内乱的事情,不过事情的演变,不是一日所促就的,因此,让我们从十年前开始缕起——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年,五月,鲁昭公的亲生妈妈齐归去世了,这对于鲁国来是个很大的事情。
按照道理来,作为儿子的鲁昭公,应该放下一切的事情,安心的为妈妈守丧,这才是符合周礼的行为。可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的复杂,在国际上,楚国在这一年灭掉了蔡国,战争的阴云开始在中原的上空回荡,楚国的战争硝烟开始飘荡,鲁昭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为母亲安心的守灵。
如何应对不稳定的国际局势,才是鲁昭公最关心的事情。
于是,鲁昭公在鲁国的“比蒲”地区,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算是提振军事准备工作,但按照当时礼法来,在母亲大丧的日子里,搞这样的活动,这是很非礼的一件事情,虽然此时的鲁昭公迫于国际形势,这样做也是很无奈的,可以理解。但毕竟丧礼也是古人很看重的一项礼仪,事死如事生吗。
不过,在这年的九月份,鲁国安葬夫人齐归的丧礼上,鲁昭公表现的却一点也不悲伤,可能是母亲已经死了四个月了,在漫长的丧礼过程中,悲伤已经慢慢的消失,这也是人之常情,可鲁昭公是国君,是全国人民的表率,即便是悲伤的感情淡漠了,也要装出样子来做做秀,但鲁昭公没有这样做,这就让人很不理解了,当时来参加丧礼的晋国使臣,回国后都:
“看来这个鲁君,恐怕要住在郊外,而不是国都内了!”
这可是个令人震惊的预言,别人就问:为什么?
史赵:“鲁君是齐归生的儿子,在母亲死的时候不去思念亲人,先祖就不会保佑他,不会保佑他,就需要鲁君到郊外去好好的祭拜先君的宗庙,如果得不到原谅,就回不到国都啊。”
晋国的大臣叔向也:
“看来鲁国的公室要衰败了,国君有重大的丧事,国家却不废止阅兵活动,按照规矩。鲁君有三年的服丧的期限,但是一天也没有表现出来哀悼,人民将不会敬畏这个国君的了,这样能不没落吗,估计鲁君大概要失去他的国家了吧。”
这就是春秋通过晋国大臣的嘴,对之后鲁昭公流亡,打下了第一个预测伏笔,也是我们要告诉大家,鲁国到了现在所发生事情的根源之一。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二年过去了。
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鲁国发生了“雷声大雨点”的南蒯之乱,鲁国内乱了,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在前面的“鲁国虎头蛇尾的叛乱”章节介绍过了,再此不再重复,不过这是鲁国的内乱。
而国际上,一点也不消停,楚国的楚灵王也死了。
就像是比赛,晋国的国君也死了,晋昭公继承了晋平公的王位,成为了晋国的新国君。
江湖上两个大哥级别的国家,都换了掌门人。
当然,诸侯们都要前往恭贺,尤其是中原的第一大哥晋国,这是必须要前往祝贺的国家。鲁国肯定也要前往,但是先期到了晋国祝贺的莒国、邾国,却抢先向晋国控诉鲁国,鲁国连年的侵略他们,破坏大哥创造的和平环境,这就是瞧不起大哥,这就等于事先告了鲁君的黑状。
其实,鲁国侵略莒国和邾国的行为,都是鲁国季孙氏家族单干的行为,因为鲁国的军权掌握在季孙氏中,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根本就不和鲁君打招呼,干就干。
但是,对外面的诸侯来,季孙氏的行为都代表着鲁国的行为,这一点毛病都没有,用现在的话:鲁君就等于是背了季孙氏的黑锅。
所以,刚上位的晋昭公自然要处理这个事情,他心里想,这个鲁君也太不给面子了,晋国刚发生了国君继承的事件,就发生了侵略行动,这是给大哥撂脸子看,也是给自己刚上位拆台。
于是,就拒绝与前来的鲁昭公见面,并且派了大臣叔向与鲁君:
“你们鲁国翅膀硬了,也不用来晋国朝拜了,我们所有的诸侯将在七月份会盟,到时候,鲁国有什么话对着诸侯们罢!
这就是晋国第一次当面拒绝鲁国的朝拜。
狠狠的给了鲁君一个脸色。
大哥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鲁国的鲁君自然要辩解:“你们晋国听信了那些国的诬告,反而丢弃了我们鲁国,我们也只能这样了,好吧,既然大哥不给面子,我们也没有办法,反正我们是来了,至于不见面,就不见面,这可不是我们鲁国无理,那我们就回去了。”
晋国的大臣叔向一听,鲁国这样牛气,可不能掉了晋国的威风,就:
“呵呵,看来你们鲁国很理直气壮,不过我们晋国有四千辆兵车,即便是有什么问题,也是很可怕的,更何况我们没有问题,是正义的,谁还可以匹敌?
这就好像:一头牛虽然瘦,但是压在一头猪的身上,还怕压不死这头猪吗。你们有南蒯和叔仲的灾难,我们晋国要什么,还怕要不到,真是可笑。”
晋国其实也知道,这是鲁国“三桓”季平子的问题,鲁国侵略莒国,都是季孙氏家族搞的鬼,也不能都怪鲁君,好在晋国势力大,是中原诸侯的大哥,执法权很牛气。
既然你们鲁国管不了季孙氏,那我们晋国就帮你管理。
于是,晋国就直接越过鲁君,亲自派人到鲁国逮捕了季平子意如,抓捕队员蒙着季平子的眼睛,并且严加看守,直接把季平子给带回了晋国,鲁国的大臣子服惠伯,也跟着一起到了晋国,等候处理结果。
你看看,当时的盟主晋国多么厉害,可以随意的到一个诸侯国去抓人。
鲁昭公一看事情搞大了,季孙氏可是鲁国的权臣,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他鲁昭公也坐不稳君位了,既然这样,我也过去吧。所以,鲁昭公后续的也跟着前往晋国,去等候晋国的处理决定,这倒好,鲁国的君臣算是一锅端了。
但是,晋国的第一执政大臣韩宣子认为:
“诸侯们相互的朝见,应该是自愿的行为,现在逮捕人家一个大臣,来逼迫鲁君的前来朝拜,这是不太友好的,不如不见。”
晋国一想也对,处理一个诸侯的大臣,晋国还是有这个实力和权利的,但是要处理一个诸侯的国君,就不是意见简单的事情了,按照周礼,这是要报告给周天子的,否则就是无理。所以,晋国就派了大臣士景伯在黄河边,再次谢绝了鲁昭公的朝见。
这就是晋国第二次的拒绝鲁君。
鲁昭公又是碰了一鼻子的灰,自然很是无奈了。
再,被扣押的季平子被羁押在晋国,跟着前往的子服惠伯,就开始到处活动了,他找到了晋国中行穆子荀吴,讲了一通大道理,主要就是晋国和鲁国是兄弟的国家,要是单纯的为了不入流的国,而抛弃了鲁国,这样就会让鲁国倒向楚国的阵营,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呢?一个臣子可以服侍两个主人,难道除了晋国,鲁国就不能去找另一个大国去服侍了吗?
中行子感到这个法很有道理,为了大局,晋国还是不要得罪鲁国为妙,于是就找到了晋国的执政大臣韩宣子,两人商量决定偷偷的放了季平子。
可是,鲁国的子服惠伯不干了,奥,你们晋国明目张胆的抓捕我们的大臣,然后又偷偷的放了,这算什么,到底被抓的大臣有没有罪,为何被放了,这都不好对外公开交代,俗话,外交无事啊,于是子服惠伯:
“我们鲁国不知道有什么罪过,本来是为了汇合诸侯结盟,但是你们却抓走了我们卿,要是真的有罪,就请贵国下达处死他的命令吧。如果没有死罪而加恩赦免鲁国的卿,这对于诸侯来,是不明白怎么一回事情的,所以请晋国公开的与鲁国结盟并释放季平子吧。”
这件事情很棘,晋昭公刚上位,刚开始处理国际上的事情,鲁国这次算是比较大的一件国际纠纷,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结果,似乎不太好办,按照子服惠伯的意见,估计晋君也不会轻易答应的,若真的惹火了晋君,一怒之下,就是杀了季平子,鲁国又能怎样。
再,古代人很注重名声,轻视生命,已经把人家鲁国的上卿给抓来了,没有任何的法,就放回去,季平子也不答应,你抓,就抓。放,就放,是不是也太不把我这个鲁国的第一大臣放在眼里了,我还不走了呢。
所以,这个事情很棘,往里,是处罚一个鲁国的卿士,往大里,是关系到两国的关系,国际局势的布局,孰重孰轻,晋国大臣们很清楚。
但是,晋国也要面子,事情既然做下了,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了,晋国就不太愿意光明正大的释放季平子,鲁国的子服惠伯想通过这次的事件,顺水得到晋国和鲁国的盟约,也是好的想法,但季平子面子上若过不去,也是不好处理的,他回去总要有个法的。
因此,这件事情,晋国、鲁国、莒国三头,都有不同的想法,很棘啊。
韩宣子问叔向有没有办法让季平子回去?
叔向:“我没有办法,但是叔鲋可以”
因为叔鲋之前曾经逃亡到鲁国避难,后来又回到了晋国,他和鲁国的季孙氏关系很好。
这个事情最好让叔鲋想个办法解决。
叔鲋很聪明,知道季平子的性格和为人,于是——
叔鲋就故意慌慌张张的见到季平子:
“以前我得罪了晋君,跑到了鲁国避难,要是没有你的爷爷季武子恩赐,也没有今天。
虽然,现在我获得回到晋国养老送终的良好结局,看到你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一样,都是我身上的肉,怎么敢不为你尽力啊,所以我前来告诉一个重要的消息:
听现在晋国默许了让你回去,你却不回去,我从官吏哪里听,晋国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将为你在西河修筑了一个高级的软禁别墅监狱,直接把你送到那里去,真的这样,可怎么办啊。”完就放声大哭起来了。
季平子一听,我勒个去,杀又不杀我,却要软禁我,这可是个麻烦事,跑吧。
所以,季平子率先偷偷的跑回了国内,让子服惠伯等在晋国,要求按照礼节送他回国,真是了聪明人啊。
鲁昭公十四年,春天,季平子季孙意如从晋国回鲁国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