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血溅季孙府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春秋第贰佰零捌年)

A+A-

    鲁昭公总是提心吊胆,也算是受够了季孙氏的压迫了,准备要反抗季平子了。

    虽然,当年鲁昭公的登基,是在季孙氏强力支持下成功的,为此,季孙氏和叔孙氏还分歧很大,不过总归是季孙氏势力更大一些,所以,鲁昭公才如愿以偿。

    但是,那个时候季孙氏的宗主是季武子宿,他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权力欲望不是很大,执政期间,也并非是很专横的季孙氏宗主,因此,季孙氏和鲁君王室还算是相安无事。

    但是,等到了季武子宿的孙子季平子继承了季孙氏的宗主位置后,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这个后来的季平子,简直是飞扬跋扈,对宗族内部,专横专权;对鲁国的大臣,欺负压榨;对国君国事,目中无人。

    因此,鲁昭公之初登基时对季孙氏的感谢之情,也随着季平子的存在和骄横,而慢慢的消失在了云端之上了。

    鲁昭公也知道了季孙氏内部的矛盾,季平子的叔叔恨死他了,这就是一颗非常有利的内应,同时鲁君也默认了自己儿子们准备驱逐季孙氏的阴谋后,也就动了对抗季平子的心思。

    但鲁昭公毕竟是国君,他还是有些担心,他担心自己的势力还是不够大,担心到底能不能达到驱逐季平子的目的。于是,鲁昭公在探听到臧氏和季孙氏之间的矛盾后,就向臧孙询问能不能驱逐季孙氏,前面已经了,这个臧孙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季孙氏的势力强大,就提出这个事情很难做成的意见。

    鲁昭公有些不甘心,他知道了郈昭伯与季孙氏的矛盾后,再次询问郈昭伯这个事情。

    郈昭伯正憋了一肚子的气发不出来,一看国君都想处理季孙氏,这是个好会,就当场认为可以办,并且怂恿鲁昭公下最后的决心。

    鲁昭公还是有些犹豫,就询问的自己的玄孙子公孙子家(懿伯羁),这个懿伯很贤惠,也很清醒,就劝阻鲁昭公:

    “现在一些谗佞的人,怂恿国君做一些侥幸的事情,事情肯定是办不成的,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你国君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光向你描述事情成功以后的美好前景了,但事情的发展总有两面,如果事情一旦不成功,国君是要蒙受这个不好的名声和后果的,需要国君来背锅。所以,这是不可以为之的事情。

    再,鲁国的国君王室已经失去权力很久了,办理这样的事情,要想成功,没有绝对的把握和实力基础做保证,是不能轻率下决定的,现在国家的大权都在季孙氏里,恐怕很难成功啊,一定要慎重啊。”

    懿伯羁完全是一腔的肺腑之言,又是给自己的太爷爷解答,肯定的都是知心话。

    但是,虽然这是知心话,可的时候不对,若鲁昭公心处在平气和的阶段,也许就听从了这个意见。现在,鲁昭公已经对季平子很生气了,心里面有了对胜利的渴望。因此,这个询问,也许就是一个满足心理安慰的过程罢了,一旦懿伯的话,没有到鲁昭公的心上,鲁昭公就让懿伯回去了,根本不采纳他的意见了。

    懿伯羁当然能够看明白事情的原因,既然国君不听自己的劝阻,又和自己了这样的密的事情,这是很不好处理的事情,完全有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

    懿伯很聪明,于是就对国君:

    “亲爱的国君,下臣已经知道了国君的这个事情,如果消息一旦泄露出去,我是很难清楚的,也许不会有个好下场。

    这样吧,我就不回去了,住在王宫里面,等你们事情办完之后我再回家。”

    这简直是太聪明了,是明哲保身的好办法。

    这就是古代人告诉我们的大智慧,一旦你知道了别人的秘密,又无法进谏忠言,就一定要将自己处于事情之外,这样对谁都有好处。

    鲁昭公二十五年,九月份,秋老虎来了,天气酷暑难耐。

    “三桓”之一的叔孙氏宗主叔孙昭子,离开了鲁国的首都,到鲁国的阚邑去避暑了,鲁国首都里面,只剩下了季孙氏这个强大的对了,至于另一个三桓孟孙氏,势力相对弱,这就是个会,鲁昭公准备行动了。

    鲁昭公首先住进了鲁国专门保管重要财产的内宫长府。

    他为什么要搬到这里居住?你想,凡是国家存放贵重财物的地方,都是需要严格警卫和重兵把守的地方,而且这也是常态性质的武装形态,不需要事先做增兵的准备,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如果,王宫内突然无缘无故的加强守卫,这不就等于告诉别人,现在可能要出事情了吗,国君需要加强守卫力量,怎能瞒过掌管朝政和军事的季孙氏呢。

    所以,鲁君不声不响的住进长府,也就是为了两个字:“安全”。因为鲁昭公要搞事了。

    鲁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

    一切都准备完毕了,趁着季孙氏家族不注意,鲁昭公开始讨伐季平子了。

    这绝对是突然袭击,鲁昭公的王宫卫队是有备而来,而季平子的家臣们并不知道,当鲁昭公的军队敲开季孙氏的大门时候,季平子的弟弟公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到门口接待来访人员,这倒好,第一个替死鬼,就是他了。

    在大门口刚一打开,前来迎接客人的公之,当场就被杀死了,鲁昭公的部队踏着公之的尸体,一股脑的涌进了季平子的家宅。

    门口的混乱,兵士们的喊杀声,顿时让季孙氏府内大乱。

    季平子开始不知道出什么事情了,但是听到隐约传来的喊杀声,让有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季平子,知道坏事了。于是,他就慌不择路,连忙跑到了自己府中阚台上了,什么是阚台?在过去的大户人家里面,在大门内都有倚门的倚闾,这就是一个类似防御的高台子,居高临下,便于防守门户。

    因此,季平子登上阚后,暂时安全了,经过了解,也搞明白了这是国君要讨伐他的危。于是,季平子就对下面的进攻的王室的军士们:

    “国君不去勘察臣子的罪过,进行问责或判决,就让官员带着兵士来讨伐臣子,这是不对的,这样吧,我请求前往沂水边上等候国君对我的罪过进行调查,等候处理决定。”

    很快,季平子的这个要求,传到了鲁昭公哪里,鲁昭公当然不答应了,既然已经突然袭击的把季平子逼上了绝地,怎能轻易的答应他要求,这不是等于让他有死灰复燃的会吗。

    这次斗争,其实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季平子得到鲁君拒绝的答复后,就又提出新的请求:

    “请国君把我囚禁在季孙氏的采邑费邑,再不参与朝政。”

    消息再次传到鲁昭公那里,第一次季平子的要求是与国君打官司讲理,这一次的要求是退出朝政,回到采邑,也算是做出了重大的退让。

    鲁昭公心想,现在正是由于搞了突然袭击,才把你季平子给逼上绝路了,如果答应你的意见,等你回到自己的采邑,实际上掌握了采邑的部队后,什么永不参政,什么永远居外,都是雾里看花的事情,到那时,整个鲁国最厉害的野战军都掌握在你中,我鲁君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也就剩下被你讨伐了,所以也是不答应。

    季平子一看,真的没有余地了,就再次的请求:

    “给我五辆兵车,到国外去流亡。”

    这个要求,其实就等于是达到了鲁昭公的驱逐季平子的最终目的了,子家懿伯羁觉着,已经达到要求了,就不要逼人太甚了,于是就劝鲁昭公见好就收,:

    “国君是还是答应了吧,见好就收吧,我们国家的政令已经很久都是季孙氏发布的,国内的老百姓很多都是靠着季孙氏家族养活的,他的势力很大。

    现在,是因为突然袭击取得了目前的优势,一旦时间拖的太久,很多人都会帮助他的,如果到了太阳落山后,情况发生到什么局面,都是未可知的事情,众怒不能积蓄啊,一旦积蓄了而不加以疏导,将会越来越严重,这样一来,民众如果真的生了反叛之心,将会汇合一股力量,国君必定会后悔的,还是答应吧,大家彼此都留的余地。”

    但是,鲁昭公已经被眼前的胜利迷昏了双眼,一心想杀死季平子,再加上旁边郈昭伯的一再怂恿:“一定要杀死季平子。”

    鲁昭公还是没有同意子家懿伯的意见,一般来,让太爷爷听玄孙子的话,很难。

    真是太可惜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