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鲁昭公之死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三年)
鲁昭公的时代就要随着鲁君的死亡而结束了,毕竟这部春秋是人家鲁国的国史,所以,结束本时代的故事还是要回到鲁国这里。
此时的鲁国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奇怪状态了。
国内是季孙氏的季平子大人掌握政权执政,而鲁国的国君却在与季平子的斗争中失败,流亡到了齐国避难。因此,鲁国的国君在外,权臣季孙氏在内,这真是一个特殊的“政治怪象”。
鲁昭公在齐国没能得到完全的支持,于是转而想投奔晋国,寻求晋国的帮助,但是晋国和鲁国的季平子沟通较多,支持季孙氏的政治权利,因此借口鲁君未打招呼入晋的事情,将鲁昭公晾晒在了晋国和齐国的边境城市“乾侯”。
本来,晋国这就是打算给鲁君一个颜色看看,事后还是会接待他的,但是事情不巧,鲁君的命运太差,此时,南方正发生着吴楚争锋的乱象,晋国国内也刚发生了国君死亡的问题,于是,鲁君被遗忘在了那里。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年,鲁君还在“乾侯”耐心的等待晋国的召唤消息。估计此时的鲁昭公,早忘了煎饼卷大葱的味道,连山西话都学会了,肯定也习惯了喝面汤。
新上任的晋国国君晋定公,看着晾在那里的鲁昭公,也在考虑如何处理,毕竟这样放着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当然特估计是新的晋君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总不能让一个别国的国君,老是住在“乾侯”等着我们接见吧,这很尴尬,还是决定送鲁昭公回去。
此时,范献子士鞅:“这样吧,我们召唤季平子前来迎接他们的国君回家,如果他不来,明他失去了臣道,然后我们再发兵讨伐他,赶他走,也是名正言顺。”
晋顷公同意了,范献子就派人私下对季平子:
“你一定要来,我担保你不会有问题的。”你看看,范献子已经和季平子勾结起来了。
季平子有了士鞅的保证,也等于有了继续给士鞅行贿的会,季平子自然要来了,这就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此时如果他不来,就会失去道德的高地。
因此,季平子大大方方的到了晋国,晋国派了荀砾前来接待,荀砾见面就质询季平子:“你为何赶走国君,按照周王朝的制度,这是有明确刑罚的,你怎敢这样办?”
此时的季孙氏戴着练冠、穿着麻衣,赤着脚走路,这身打扮就是古时候死了人穿的丧服,季平子这样穿,就是表示:自己已经是应该死的人了,愿意接受任何处罚的意思。
他匍伏在地上对荀砾:
“衷心的侍奉国君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哪敢逃避刑罚,国君要是认为我有罪,请马上把我囚禁在费邑,等待国君的调查取证,做出任何的决定,我肯定会按照国君的意思办理,如果因为我们季孙氏先臣的一点功劳,而不断绝我们季孙氏的承嗣,就赐我一死也行。
如果是不杀我,也不放逐我,这就是国君对我巨大恩惠了,就是之后我死了这种恩惠也是永垂不朽的。如果这次能够让我跟随国君回国,这本来就是我的意思,那里还敢有贰心啊。”
你看看,季平子这个话的多么漂亮。
四月份,季平子和荀砾一起到了“乾侯”,去找鲁昭公谈心。
子家懿伯:“国君,赶快和他一起回国吧,你连这一时的羞辱都不能忍受,难道还能忍受终身在外面流亡的羞辱,这是最后的会了。”
鲁昭公终于听了一次子家懿伯的意见,准备跟着季平子回国了。原本事情已经成了定局,而且发展的很好,谁想到,鲁昭公就是命运多舛,意外的又横生变化,子家懿伯最后的谏言,又成了泡汤之语了。
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来,鲁昭公身边的人,都害怕回国后季平子对他们进行痛下下。这是很自然的,一旦鲁君回国,季平子必然会削弱他身边的武装力量,以免再次受到讨伐。因此,对这些人就:
“现在真是个好会,季平子终于离开了老巢,到了我们的中和底盘上了,现在,就是国君的一句话,国君一定要驱逐季平子。”
这些人真是蠢货,现在不是在鲁国地盘上,而是在晋国地盘上,杀了一个季平子容易,但是你这个国君还能不能回国了,还能不能继续活着,都是个问题,所以,鲁昭公身边基本都是庸才,出了一个子家懿伯这样的聪明人,但鲁昭公就是不听人家的,所以这些傻瓜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一起陪同的晋国大臣荀砾,一看局面不对,就对鲁昭公:“我们晋君派我代表他召回季平子,来到你的身边进行声讨,这次季平子并没有逃避,而是前来了,自愿意领受罪责,愿意侍奉国君,我看国君还是跟着回去吧。”
没想到,受到挑拨的鲁昭公的犟脾气,又上来了,他听从了身边人的劝,他忽略了自己是君王,下是仆人的不同地位,也忽略了,国君的权利来源是执掌朝政,而不是身边的几个人。他从来也没有获得过鲁国真正的权利,这次,他认为当然还是不行,大不了,无非就是维持现状,他听从了下的意见,就十分生硬的:
“感谢晋君顾及到我们之前的友好关系,帮助我回国侍奉我们宗祠,但是我就是不想见到‘那个人’。”
那个人,当然就是季平子了。
这个鲁昭公真是政治上的傻瓜,在他当年登基的时候,就是很不成熟,十九岁了,甚至连孝服都搞的乱七八糟。当时他玩心太重,现在看,可能是大脑有点问题,多少有点轻微型的智力缺陷,到了这个时候,这个节骨眼上了,晋国出面合,局面也很好了,你回国先上位再,什么“那个人”的称呼,政治家连这点涵养都没有,怎么能做到要善于和自己的敌人交朋友这一点上呢。
退一步,你这样的总是处于流浪状态,也不是个常事。
晋国大臣荀砾一听,心里想:
“这个鲁昭公,纯粹就是个二傻子,忠臣良言听不见去,下面那些下人的话,一句不落下,言听计从,忠臣为你想的是社稷,人关心的是个人的利益,这个都分不清楚。”
他也不能再什么了,毕竟晋国是劝架的,是外人,荀砾就赶快的捂着耳朵跑开了,边跑边:
“阿弥陀佛,我们国君是为了避免获得罪过,才这样关心你,我们不愿意看到鲁国自己家内的祸难啊。这样,我只好回复我们国君了,拜拜,拜拜,鲁君司令,你好自为之吧。”
荀砾出来后,荀砾就对季平子:
“你的国君怒气还没有消除,你先回国暂且执政吧。”
季平子要的就是这个答复,即有了面子,还实际得到了里子,面子和里子,两个全都得到了,季平子马上吹着哨高兴的回国了。
懿伯跟着鲁昭公流浪到现在,提出了很多正确意见,但是人家鲁昭公就是不听的子家子,还再做最后的努力:
“求求你了,我的祖宗啊!国君你只要是自己驾驶一辆车子,假装迷路了也行,只要车子进入季平子带来的鲁军营地,季平子肯定会带国君回国的,别犟了。”
鲁昭公似乎有些开窍了,想这这样做,但是刚找到一辆车子,还没有假装迷路,就被下的人给阻止了。因此,鲁昭公终于也没有回去,最后的会丧失了,流浪的国王啊。
现在,谁也不管鲁昭公的事情了。碰上这样一个二傻子国君,谁也帮不了忙。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0年,鲁昭公只能继续待在“乾侯”。晋国也开始装糊涂了,既不搭理鲁昭公,也不派海关人员驱逐鲁昭公,假装不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
鲁昭公已经成了春秋在这个时期的鸡肋。
鲁昭公三十二年的十二月,鲁昭公生病了,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于是将身边的所有的财务都分给了随从,特别赐给子家懿伯一对玉虎,一块玉璧,还有大量衣服,子家懿伯接受了,也算是跟着流亡的报酬吧。
十二月,十四日,鲁昭公死了。
在结束春秋鲁昭公时代的时候,最后再让我们看看发生在鲁昭公死后鲁国继承的一下儿故事,算是一个精彩的落幕。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