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鲁昭公死后的继承难题( 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三年)
漫长的“鲁昭公时代”就要结束了。
公元前50年,十二月,鲁昭公生病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鲁昭公对跟随自己流浪的人们,很是感激,于是将身边的所有的财务都分给了随从,特别赐给一再提忠言的子家:一对玉虎,一块玉璧,还有大量衣服。
十二月十四日,鲁昭公死了。
流亡在外的鲁昭公死于晋国的“乾侯”城邑,这个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按照“春秋时期”的法,一个国君没有死在自己的养病的王宫寝室内,就是不得好死。
子家懿伯,将鲁昭公赐给他的财物又都返回给了府库,他对府库管理人员:“我之所以接受国君的赏赐,就是不敢违背国君的意愿和命令,其实,国君这个样子死在异国他乡,我没有脸接受国君的赏赐,都还给府库吧。”
子家懿伯这个行为,震动了其他跟着流亡的接受了赏赐的臣子们,于是都纷纷将国君赏赐的物品,学着子家懿伯的样子,返还给了府库。
鲁昭公的死,让晋国也很无奈,晋国的赵简子询问史官史墨:
“根据鲁国现在的状况,季氏赶跑了他的国君,但是鲁国的人民却顺服于他,周围的诸侯也亲附于他,目前他们的国君又死在了国外,却没有人向他问罪,这是什么原因?”
史墨叹了一口气:
“凡是事务都有存在的道理,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家庭有配偶,王室有公,诸侯有卿,都是有相互配合的事务。
上天降生了季氏,让他辅佐鲁国已经很久了,鲁国的人民顺服他,不是很正常嘛。鲁国的国君时代都有过错,是季氏一代代的帮助国家,勤劳执政,人民已经忘记国君的存在了。虽然国君死在了外面,还有谁去怜悯他。
社稷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祭祀的人,君臣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诗经:高高的河岸变为山谷,深深的山谷变为山陵。富不过三代,即便是帝王后代也可能成为庶民,这都是你所知道的。
当年的季氏的季友是鲁桓公的儿子,是文姜的爱子,刚怀孕的时候占卜:生下来有好名声,他的名字叫友,能成为公室的辅佐。等到真的出生的时候,真的如占卜的人的那样,这个孩子中有“友”的掌纹,就取名为友,果然他后来在鲁国立下了大功,得到了费狄并成为上卿。
直到鲁文公去世,公子庆父作乱,鲁君从此失去了权利,季友拨乱反正扶持了公室,从此,鲁国的大权掌握在了季氏的中了,到了现在已经是四代了。
鲁国的老百姓不知道国君,国君又怎么能够得到国政。所以国君要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宝器和名分,不能随便的假借给别人,鲁国就是很现实的例子。”
鲁昭公生前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公衍、公为、公果、公贲。按照过去古代的继承顺序来,就应该从这四个儿子中,排序的顺序进行选择。
但是,鲁昭公的儿子里面有个问题:老大公衍和老二公为,他们之间的出生时间不明不白,就造成了一开始的兄弟排序,很混乱,很荒唐。
其实,真正了老大不是上面排列的公衍。
而是,排在老二的公为,公为才是老大。而公衍是老二,于是在外面看来正常的“公衍、公为、公果、公贲”排序,应该变成“公为、公衍、公果、公贲”的排列顺序。
要知道,国君的公子之间的排序,可是会涉及到以后继承王位的重大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样一来,也就是:开始的老大公为,其实不是老大,应该是老二;而老二公衍,其实也不应该是老二,而是老大。但是,鲁昭公却把老二当成了老大,立为了太子,而真正的老大,却变成了老二,一个公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象绕口令一样,很混乱,很拗口。
其实,这个事情,即应该怨鲁昭公,也应该怨两个公子的亲生妈妈。
别看当年的鲁昭公执政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人家床上功夫很厉害,鲁昭公让这两公子的妈妈同时怀孕了,王室后宫的妃子同时怀孕,也应该是个好事,不是什么值得题大做的事情,反正鲁昭公完成了任务后,就不管了,王宫里面不缺工作人员,你们自己研究生产吧。
谁想到,这两个同时怀孕的妈妈关系又很好,同时顶着大肚子,同病相怜,一起谈感受,一起喝牛奶,一起准备着生产的工作,一起幸福的畅想着未来,两人就同时住进了产房,这就出问题了。
虽然,两个妈妈都是同时怀孕,同时备孕,但是不一定是同时生产,预产期,的第一个字,就是“预料”的预字,是不确定的意思,有的早,有的晚,有的刚刚好。
于是,公衍,率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是先出生的,应该是老大。
可是,此时的公为妈妈还在产前的阵痛中,哭天嚎地的,这两个姐妹关系又很好,听着公为的妈妈,艰难奋斗的声音,在看看自己筋疲力尽的产后样子,公衍的妈妈很是着急,一直的鼓励着公为的妈妈。
公为的妈妈就传话给公衍的妈妈:
“姐姐啊,我们是好姐妹,又是一起进的产房,最好你等等我,我们一起进来的,就一起出去,母子们都平安了,也一起去向国君汇报。”
公衍的妈妈很仗义,看着姐妹还在遭罪,心就软了,马上就同意了公为妈妈的恳求,她不知道,因为自己的这个行为,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困难。
所以,公衍出生后,公衍的妈妈并没有安排人向鲁昭公通报,二十等着弟弟公为的出生,鲁昭公也就一直不知道长子公衍已经降临人世了。
公为的妈妈奋斗了三天以后,公为也出生了。可是,公为妈妈却没有和公衍妈妈打招呼,直接就向鲁昭公汇报了。
鲁昭公一听,当然很高兴,第一个来报信的儿子,当然这就是老大,是太子了。因此,这个原本是老二的公为,就成了老大,而原本应该是老大的公衍,就成了老二。
公衍妈妈很是后悔,此时才知道自己太单纯了,太相信别人了,太不会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优势了。但是,事情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君王的话,一旦出口,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所以,在当时宫廷里面,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能发生。
即便是后来鲁昭公知道了这个事情,也不好改口了,反正两个孩子基本上都一样大,谁先谁后,都是自己的种,无所谓了,因此事情就这样认定下来了。
不过,公衍妈妈既然能够信守承诺,等着自己的姐妹一起生产,一起汇报,这就反映了什么问题?就反映了公衍妈妈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善良人教育孩子,就很可能会比不善良的妈妈教育的更好。所以,公衍生活一直很低调,地位这样确定了,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了,既然都不是太子了,就好好的做公子吧,好好的做一个有文化好青年。
因此,公衍妈妈的这个想法,让公衍获得了很多的实惠。正所谓,福祸相依,世事难料,难以确定啊。
鲁昭公自鲁昭公二十五年期间,与季孙氏家族发生的讨伐争斗,其实,事件的起因还是在当时的太子公为身上。公为当时受了被季孙氏压迫的季公若的贿赂,也就准备帮助爸爸将季孙氏的政治势力打垮,其实也是想为了自己登基后,铺下一个由自己掌握政权的路子。
但是,没想到: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鲁昭公听信了公为的意见,断然的讨伐了季孙氏,也没想到,自己反而被驱逐出了鲁国,这就是实力和智力上的差距,终于导致鲁昭公的后半生,有长达十年多的期间,“幸福”的过上了流亡的生活,成了古代地位显赫的“流浪者”。
鲁昭公曾经赐给了当时还是老二的公衍,一套高级的皮裘大衣,纯羊毛做的,很贵重。在鲁昭公在流亡期间,因为得到了齐景公的照顾,很是过意不去,就安排老二公衍,亲自带着龙纹高级美玉送给齐景公,算是答谢齐国的照顾之情。
谁想到,这个好青年公衍十分会做人,也许受了妈妈的教育,竟然将爸爸赐给自己的裘皮大衣,也一起送给齐景公。
在过去古代来,一块高级的美玉,就能价值连城,比如:之后战国的和氏璧,就可以换十五座城,你是不是已经很贵重了。齐景公没想到,在美玉之外,还有公衍送的一件裘皮大衣,当时的裘皮大衣也是贵重的高级货,所以齐景公很高兴,直接就赐给公衍一座“阳谷”城邑。
一件皮大衣,换一座城邑,很是可以了。
鲁昭公一看,公衍这个孩子真会办事,其实,他自己也很喜欢“阳谷”城邑,关键是这里有大老虎可以看看,如此,这个城邑归了儿子所有,看来当爸爸的以后养老,也可以到这里了,公衍真是个好孩子啊。
想到这里,鲁昭公禁不住的开始比较起儿子们了。
鲁昭公又想起了自己这次流亡,就是因为太子公为的过错,这个太子很不成熟,事情没准备好,就忽悠自己和季孙氏对抗,这不,我们都成了流浪汉了。
本来,好儿子公衍,就应该是大儿子,现在,鲁昭公也知道错了,觉着不能一错再错了,于是就:
“我这场流亡的祸患,就是公为导致的,而且他是后出生了,反而成了兄长,他哪有真正兄长的风范啊,这个欺骗的时间也太长了,我要为真正的大儿子出气,不能乱了次序。”
就这样,鲁昭公把公为给废黜了,重新拥立的公衍为太子。
事情终于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了,现在鲁国的公子顺序应该纠正过来了,这就是:公衍、公为、公果、公贲的排序了。
这会儿,你是不是终于搞明白了吧,这样,也就不乱了。
按照常理,鲁昭公死了,就是太子公衍继位了,因为已经拨乱反正了,已经回到了正规的道路上了吗。但是,公衍的命真是不好,真是没有当国君的命。
我们在下一个时代首先介绍这个情况。
因为,我们要把后续精彩的故事,留到下一个时代去讲述,目前从大环境上来,整个的“鲁昭公时代”,还算是一个世界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晋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大国,没有进行生死的对决,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也暂时的放缓了脚步,世界总体是和平的。
这个时代,体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内斗和混乱,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而重点又是表现在“楚国和鲁国”身上,至于郑国、宋国、齐国、秦国,暂时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之间并没有较大的波澜。
因此,我们为了突出主线,我们还是着重的以“楚国和鲁国”为核心,捎带着了郑国、晋国、齐国等国家的事情,但是进入下一个“鲁定公时代”后,战争的鼓声又开始了,一些精彩的故事也会轮番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翻开新的篇章吧。
鲁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鲁国的流浪国君鲁昭公,死了,新的春秋纪年开始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