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吴国灭楚:春秋“闪击战”(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七年)

A+A-

    自从吴王阖闾收了孙武后,简直是如虎添翼。

    前面了,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武(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导致楚国上当,军事上完全没有准备,将楚军驻扎在了豫章。

    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偷偷的运用水师,逆水而上,突然袭击,一举击败楚师于豫章,给楚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接着吴军又顺势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这就像是拳击上,先是一个左拳的虚晃,接着就是一击右勾拳,狠狠的击打在楚国的脸上,让楚国暂时休克了一阵子。

    所以,现在的吴国可是鼎盛时期,吴王阖闾本身就是枭雄,加上楚国的伍子胥、伯嚭,和山东的孙武,等三个人,前方后方,全部布局,有智有勇,三驾马车,辅佐着吴国,开始对楚国造成了一个个的致命性打击。

    这次的豫章之战的失败,楚国并没有引起重视,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蔡国的身上,因为两个弟之间的事情,大动干戈,将重兵调到了北方,这就是巨大的军事布局错误。

    之后,楚国出兵包围蔡国,后方空虚,对吴国来,对出国的作战的时成熟了,伍子胥和孙武都看到这一点,于是吴国倾巢而出,准备与楚国决一死战。

    吴军突击兵团在整个水师的运载下,利用江河的运输优势,悄悄的在淮河边上,弃舟登岸,从豫章方向紧逼楚军。

    开始从背后直插楚军。

    楚国令尹囊瓦一看见吴军来势凶猛,若再继续围攻蔡国,恐怕必然会形成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于是,楚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蔡国的围攻,赶快收缩兵力,回师防御楚国的本土。

    蔡国一下子就得救了。

    这次,蔡国已经不再信任晋国,而是紧紧的跟着吴国的脚步前进,蔡国有了新的大哥,既不是楚国,也不是晋国,而是吴国。于是蔡军也是倾巢而出,准备与吴军汇合。

    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唐国也是恨死囊瓦了,他抢夺自己的良马,擅自拘留国君。这些楚国的敌人,都是楚国自己制造的。

    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这可是行军路线的大转折。

    此时,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

    “孙司令员,我有一事不明白,我们吴军善于水战,你却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神秘的答道:

    “伍子胥大人啊,用兵作战,最贵神速。

    我们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不及。若是逆水行舟,肯定速度迟缓,楚军有所防备,吴军的优势,就难以发挥,而楚军已经收缩兵力,看到我们大军前来,必然乘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所谓的优势就转化成劣势了。

    因此,我们要兵贵神速,突然袭击,象闪电一样的直插敌人的心脏部位,一切都取决于速度和时间。”

    孙武的“闪电战”理论,确实很有道理,俗话,吴国攻击楚国,楚国是主,吴军是客,且不军事后勤的困难,就是楚军一个个城市的据城死守,也会给吴军造成巨大的困难,可是如果闪击作战,让楚军完不成军事部署,那样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孙武的意思就是用最快的速度,一刀直接劈开楚国的头颅,让其完蛋。

    孙武的意见,让也是军事家的伍子胥,连连点头称是。

    于是,孙武挑选精锐士卒为前锋,编成突击穿插部队,形成吴军的刀锋,放下一切包袱,迅速地穿过楚国北部地区,直接跳到了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此时,吴军的突击兵团,就像是一把钢刀,深入楚腹地。

    楚军已经来不及反应了,阵脚完全混乱了,他们已经失去了吴军的部队所在位置,各种猜测,充斥着楚军的司令部,让楚军的司令员迟迟的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得知吴军先锋已经到达汉水的信息后,开始调动抵御的部队时候,但是不出数日,楚军的抵抗部队还没有到达指定的位置,军事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吴军突然出现,又挺进到汉水东岸,这已经完全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目的。

    楚军象一把沙子一样,全部散开了,但是吴军确实一只有力的拳头,凝聚在一起,形成局部的优势和绝对的力量。

    吴军的行动,就是一个字“快——”,动若脱兔。

    简直是太快了,这完全出乎于楚国意料之外。

    当吴军先锋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连楚昭王都慌了脚,因为吴军如果过了汉水,就等于是直接面对楚国的首都了,剩下了是一片汉水流域的平原地带,基本上无险可守。

    汉水必须守住。

    楚王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楚国的左司马沈尹戍,还是很有战斗经验的一个将领,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就向令尹囊瓦建议:

    “由子常总司令员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尔后与子常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左司马沈尹戍的这个计划,可谓是针锋相对,既有让楚军主力依据汉水防守疲敌之战术,也有令一直侧翼奇兵,形成穿插袭击之段,若是认真的执行,这也是对吴军的一种考验。

    令尹囊瓦(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

    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事情发生了变化,直接让这次的作战计划走形,完全打乱了这个正确的布局,问题就出在囊瓦的参谋长身上,此时楚将武城黑却对囊瓦子常:

    “吴国的战车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的战车是蒙着皮革的,如果遇到大雨,是不能持久作战的,不如速战。”

    其实,看似武城黑这个建议有些道理,但是稍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真是个“馊主意”,因为一般来,如果是敌人劳师远征,前往你的国家征战,敌人希望的就是面对面的速战,因为远征的士兵征途疲劳、异地作战、后勤补给困难。

    相反,而以逸待劳的被攻击的一方,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针对敌,一个是:利用部分兵力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一部分兵力与敌人对峙,待时成熟时,再进行两面夹攻,一举破敌。

    而另一个方针,就是老老实实的进行防守反击,时间此时对于双方正好是相反的,敌人越是要求速战,我们越是要拖延,等到敌人精力和锐气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再一举歼灭敌人。

    所以,最差的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和敌人硬碰硬速战,除非你就绝对的实力和胜利的把握。

    楚军参谋长虽然看到了可能下雨对楚军的武器存在不利,但是下雨,是对双方都有不利的局面,南方的下雨,必然是道路泥泞,河水暴涨,吴军的即便是武器占优,但是后勤不利,而且楚军是防守,武器的一点不利因素,完全可以在防守中被抵消。

    而楚军只是考虑到了下雨对自己的不利,而没有站在整个战局上考虑对吴军的不利,这才是悲哀。

    左司马沈尹戍的战术,就是采取了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骚扰敌人的交通线,然后两下夹攻的最合理战术。

    可是,很可惜,终于被下面这些“瞎参谋,乱干事”的给搅合黄了,这里如果单纯是战术的水平高低,还可以原谅。甚至楚军阵营中还有的人,将政治的因素添加进了这个战斗的参谋过程中了,这样就太不应该了,不信,你听听下面这位大哥的意见吧:

    楚国随军的大夫史皇对囊瓦:

    “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

    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战船,堵住了吴国的退路,那样就是他单独战胜的吴国,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而且也难以免除你失败的罪责。”

    囊瓦本身就不是个英明的决策者,关心都是功名利禄的东西,听这个两个人一,也觉得有理,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楚军的计划全乱了,一下子成了各自为战。

    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简直是太好了,天助我也,遂采取后退疲敌、寻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一步步后撤,拖着楚军进攻,主动拉大楚军的攻击距离,压缩吴军的实力弹性。

    这就像是:楚军的打出的拳头,越来越长,而且还没有打上;吴军的拳头开始收缩,而且是越来越有力量,直接瞄准了这些疲惫渡河的楚军们。

    囊瓦子常已经中计,看着吴军的撤退,感到自己的渡河作战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吴军的撤退,明吴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所以囊瓦挥军直追,准备独吞胜吴的功劳。

    吴军用部分的先锋部队节节抵抗,节节后退,而大部队早已经退到了埋伏的地点,以逸待劳,在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至大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间迎战楚军,当楚军的追击部队进入吴军设伏的包围圈后,被压缩的吴军主力,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弹性,而楚军此时已经成了疲惫之师,真是属于强弩之末了,吴军喊声震天,进行反击,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打的楚军鬼哭狼嚎,连续的三战三捷。

    子常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

    提出单独出战建议的楚军史皇也害怕了,他现在也知道自己是出了个馊主意,但是现在已经这样了,只能鼓励囊瓦硬顶着,死撑到左司马沈尹戍的穿插夹攻的部队到来,于是他对囊瓦:

    “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

    子常算是恨死这些乱参谋了。

    无奈,他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湖北汉川)列阵,咬牙硬顶,准备再战。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