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吴国灭楚:攻破郢都(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春秋第二百一十七年)
吴楚交锋,吴国打的是闪电战。
但最终在汉水东岸站住了脚跟,此时楚军已经反映过来了,并派出了大军进行抵抗。决战前,楚左司马沈尹戍向囊瓦提出了:正面对抗,拖住吴军,背后穿插,破袭迂回,两路夹击。
这真是一个好策略,真别楚国没有能人。
但是计划很好,却让草包总司令给破坏了。如果囊瓦能够坚守汉水的西岸顶住吴军的前进步伐,等楚左司马沈尹戍迂回部队到位,估计这样吴国伐楚的战斗,也就是一吴国取得大胜后撤退而结束了。
楚国完全可以休养生息,待以时日,进行复仇。
可是,楚军主力竟然擅自出击,被吴军一举消灭,楚军的这个行为也等于是:在战前,主动的将自己的实力分化为二,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势力,简直是太糊涂了。
之前,楚左司马沈尹戍带领部队,奔袭在按照计划前往吴军后方袭扰路上,他们的部队是需要绕圈子行军,需要时间,等他们到达迂回的位置后,才得知子常(囊瓦)没有按照自己的意见,等候自己偷袭部队的夹击计划,而是已经单独的进攻了。这支迂回的拳头完全落空了。
此时,原来非常有利的侧翼攻击部队,只能是转变身份和角色,变成了增援的部队了,简直是太无厘头了,把楚左司马沈尹戍差点气死。
此时正好,此时他的部队已经到达了由息(今河南息县境),什么夹击,什么破袭,什么背后突击,都成了一场空,他们简直是在战场上玩急行军游戏,跑到敌人的背后,发现没有敌人了,于是只能是急率本部兵马从“由息”再次赶来救援,在跑回去,全是马拉松的选了。
不过,别看楚左司马沈尹戍的部队在战场上无奈的跑了个来回,还真赶上一场战斗,也算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时,吴军已经杀疯了,到处追击楚军的游兵散勇,对于自己的侧翼和后方,也没有警惕性了。当吴军先锋夫概部在“雍澨”正杀的起劲时候,突然被赶来的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
夫槪很窝囊。
但是,楚军的这个胜利,只是局部的胜,已经不能扭转失败的大局,因为随后吴军主力赶到,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但是总也不能杀退越来越多的吴军。现在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局部上,还是在士气上,都是吴军优势。
楚军这支体力严重透支的部队,也是吴军的刀下之鬼。
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也就失去了希望。因为,他曾经在吴王阖闾下做过臣子,所以羞于再被吴王所俘虏,就对部下:“谁能让吴军得不到我的尸首?”
他身边的战将吴句卑:
“我的地位卑贱,不知道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吗?”
沈尹戍惨然的:“我过去竟然没有重用你,很对不起,你完全可以的。”
于是,沈尹戍没有了精神负担,就再次的带队冲杀,直到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吴军的包围后,无奈的对吴句卑:
“我已经不行了。”
完,沈尹戍就力竭而死,吴句卑铺开自己的衣服,割下了他的头颅包裹好,并藏好了他的尸体,然后带着他的头颅,回去报告楚王了。
十一月二十七日,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楚军的主力基本全部被消灭了,就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妹妹季芈畀我和一班亲信逃出了郢都。
楚王跑了,跑的很狼狈。
楚王渡过了雎水,鍼尹固与楚昭王同乘一个战船逃跑,看着乌压压追来的吴军,楚昭王就让鍼尹固在大象尾巴上点燃火,使大象受惊(我们由此见到了后来战国火牛阵的雏形),然后冲击吴军,吴军见状大乱,无法追击楚昭王一行。
这个记载,也让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春秋年代”里面,湖北地区是有野生大象的,据记载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就有大象,包括出土的一些殷商青铜器文物器皿中,就有大象的形象和图案,还有商人服象的传,可见那个时候,环境还没有破坏到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要想看看大象,还要跑到西双纳的偏远边疆,真是时过境迁。
鲁定公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吴军正式的开进了楚国的郢都。
按照“春秋时期”的规矩,攻占敌人的首都后,胜者都是按照官员的等级,分别入住敌人同等级的官邸。比如,国君入住敌方国君的王宫,可以将其妻子占为己有;大臣住进敌人同等级大臣的住宅,可以霸占敌人大臣的妻子和家,其实这就是等于羞辱敌人的意思。
所以那个时候的打仗,士兵们真是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财物和女人,尤其是诸侯和戎狄之间的战争,抢粮、强钱、抢女人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吴国的经济水平,当然没有楚国的强大,各种府邸的建筑、百姓的财物,美丽的女人,简直是让侵略军眼花缭乱。
其中,吴王阖闾的儿子子山,住进了楚国令尹子常的府邸,这就等于越级乱了规矩,你可以找楚国王子的府邸入住,但是不能找楚国上卿的府邸入住,这就是等级。所以夫概很生气,他是吴王的弟弟,又是吴国的上卿,还是这次作战的功臣,他才应该入住子常的府邸,因此,夫槪就派兵去攻击他,子山害怕了,赶快搬走,然后夫概就自己住进子常的家宅。明白了吧,这里面其实是隐藏的寓意的。
还要伍子胥,伍子胥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忍辱负重的复仇目的,他要报仇,要找楚平王报仇,但是楚平王早已经死了,这怎么办?于是在淮南子、吴越春秋、史记中都记载了关于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
伍子胥挖出了楚平王的尸体,用鞭子鞭打了三百多下,算是出了气,报了仇。
但是,这三部书籍都是成书在汉朝时期,大约好几百年之后写成的,而当时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些文献和资料,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春秋、左传中,也没有关于“掘墓鞭尸”的记载。
毂梁传记载,伍子胥“挞平王之墓”。
这也就是:伍子胥用鞭子鞭挞的楚平王的墓。
这个法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客观环境的,伍子胥怎么都是一个臣子,即便是被君王冤枉了,他也不能挖开君王的墓,去鞭打国君的尸体,这简直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这在当时礼治的情况下,绝对是不可以逾越的,即便伍子胥是胜利者。
但是,伍子胥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气,用鞭子鞭打前君王的墓有很有可能,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因为,伍子胥这样做又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也不至于太过分,这才是伍子胥这样智臣,所应该干的事情。我们还是按照历史的记载来讲这段故事,不去任意的发挥和演绎,在没有资料记载的证据下,不采纳,伍子胥挖尸体鞭打的法。
因此,掘墓鞭尸,估计就是一个后人编纂的故事而已。
我们是以左传为主线,左传没有记载的,除非有利于故事的补充和发展,其他的一些未经考证的事情,都就舍弃了,因此这段“掘墓鞭尸”的传也就不提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